■ 张国涛 张 丹
中国民族影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第二届中国民族影视高端论坛(2016)综述
■张国涛张丹
2016年5月14日至15日,第二届中国民族影视高端论坛暨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湖北武汉中南民族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国家民委、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以及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西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大学等60多个高校的130位学者齐聚一堂,见证了民族影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探讨了民族影视的研究发展方向。本次论坛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和中南民族大学共同主办,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专业委员会和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
在5月14日上午开幕式上,中国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红杰,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段超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院长刘为钦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幸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欧阳宏生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秘书长张国涛教授等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开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黄迎新教授主持。
李红杰主任对民族影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认为民族影视资料的保存,是时代的召唤、是国家的需求、是学者的担当,希望民族影视专业委员会能够进一步传播民族声音。段超副校长提出以民族影视专业委员会成立为平台,拓展学术交流,希望在兄弟院校和高校影视学会的帮助下学科发展能有新的突破。刘为钦院长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民族影视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期望将民族影视研究推向新的高度。李幸教授宣读中国高校民族影视专业委员会成立的决定: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受到中央高度重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确定,都为中国民族影视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同意由中南民族大学为牵头单位成立协会下属二级分会——民族影视专业委员会,并以此为平台,持续团结民族院校、民族地区高校,团结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全力投入民族影像研究工作。
5月15日上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胡智锋教授到场为理事们颁发证书,主任委员欧阳宏生教授对学会的定位进行深入阐述,对学会今后的工作以及相关要求进行详细部署;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秘书长张国涛就学会管理工作、组织工作、学术工作进行说明;民族影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黄迎新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与会理事积极建言献策。最后胡智锋会长对会议进行总结,提出对民族影视专业委员会的三大期待:举大旗、立标杆、做服务!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确定,给民族影视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届中国民族影视高层论坛的会议主题,即:“民族影视,美美与共”,关注互联网传播视频化、国外原住民发展制播经验、真人秀本土化与民族化融合、民族电影的定位与语言自觉、西北民族影视文化传播潜力、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影像化开发传播、少数民族非遗影像化记录与构建文化记忆等议题。冉华、韩鸿、蔡贻象、宋杰、刘俭云、颜春龙、黄迎新七位专家,围绕议题从不同角度作了精彩发言。主题论坛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秘书长张国涛教授主持,由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幸教授做出点评。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冉华教授以《互联网发展与互联网传播的视频化趋势》为题,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进化论范式下的视觉传播、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民族文化传播三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新兴媒介为建构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交流、融合及发展提供可能。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韩鸿教授发表题为《国外少数民族电视的发展模式、制播经验及其中国价值》的演讲,总结了国外原住民电视的发展制播经验。他指出,创新民族影视发展模式,根据国情、国家及民族发展需要,探索适应国内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机制与策略。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蔡贻象教授以《从〈茶道真兄弟〉看真人秀的文化融合与传播》为题,探讨真人秀原创性与原生态文化结合的重要性,提出活化传统文化、团结各民族文化、担当社会责任、拓展产业发展。
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院长宋杰教授以题为《民族电影定位与电影语言自觉》的发言,简要回顾了自身拍摄民族题材电影电视剧的亲身经历,深入探讨了民族电影本体的观念和创作的根本问题,提出民族电影的发展方向。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俭云教授以《祖国的大西北是民族影视文化传播的沃土》为题,分析了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阐释影视作品的价值来自历史、来自文化,以及本土化对于民族影视传播的重要性。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颜春龙教授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影像化开发与跨媒介传播》为题,介绍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影像化开发、传播范式以及传播途径,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构建少数民族认同感,折射人类轨道的发展变迁。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黄迎新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与文化记忆建构》,他提出记忆的三种形式:即个体记忆、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非遗影像记录是“压痕”文化记忆的重要方式,加强民族影视的记录,唤起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5月14日下午,第二届中国民族影视高层论坛(2016)分论坛继续进行:“民族影视发展模式与战略传播”“民族影视与民族文化传播”和“民族影视文本阐释与意义生产”。分论坛由赵丽芳、宋杰、李启军等学者主持;郝朴宁、杨光宗、刘俭云、高卫华、颜春龙、彭涛等学者做点评。
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于凤静在其文章《少数民族影像传播的当下思考——以东北“三少”民族为例》中认为,不容忽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个性特征和现实意义,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提升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大众性传播。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崔倩倩和李群英在题为《概念·类型·产业化发展——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困境探析》中面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厘清有关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概念,走类型化道路,从“小众”走向“大众”。
河海大学新闻传播学系的季峰以题为《“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影视文化传播研究》,对“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影视文化传播的传者、受众、渠道等变迁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做了系统的思考,促进了民族影视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
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王青青、薛成成在题为《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之于“美丽中国”:以蒙古族电影为例》的文章中认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应当保持文化自觉,并以文化自觉意识推进中国电影走出去,共同建构崭新的国家形象,传递一种正能量。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陈文敏、徐晓红在题为《国内电视节庆类型化生存及其意义建构》的文章中提出在国家话语不同层次的认同背景下,礼乐的重构、文化的仪式在家族的相似中被建构认识与文化的传承的重要性。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牛鸿英在题为《集体身份的书写与历史话语的重构——近年来抗战题材电视剧的文化解读》的文章中分析,在政治美学和消费美学的拼贴中,解构传统宏大叙事,从政治话语重新回归到文化、审美的本身。
河南平顶山学院孙玮在题为《〈美人鱼〉的形象美学:生态女性主义与神话原型内核的缝合》的文章中解读人与自然、人与生态被消费的现象,借用非人类形象表达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人类文化的和谐生态。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熊丽发表题为《“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政治意识与诗性情怀》的发言,认为中国电影艺术家在新中国“十七年”的政治话语中,借助少数民族题材自觉延续和发展中国传统诗性美学的特色,吸收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类型的宝贵经验,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5月15日上午,在第二届中国民族影视高端论坛的研究生分论坛上,与会的20余位研究生紧密围绕“民族影视作品的多维阐释”和“民族影视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两大主题进行讨论。论坛由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陶喜红副教授主持,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新闻系于凤静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副主编牛静点评,于凤静、牛静和中南民族大学郝永华分别为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的同学颁奖。
(作者张国涛系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秘书长;张丹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