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川陕苏区的经济宣传工作

2016-02-18 23:59

杨 芳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 四川巴中 636000)



·历史研究·

试论川陕苏区的经济宣传工作

杨芳

(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四川巴中636000)

摘要:川陕苏区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在开展对敌武装斗争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工作,这表现在宣传工作上就是出现了大量以苏区经济工作为中心的报道。本文通过梳理并解析苏区有关经济政策指导思想与实践活动的宣传报道,重新认识和估价有关川陕苏区的经济建设及经济报道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川陕苏区;经济工作;经济宣传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自古以来用兵的老规矩。工农红军在川陕边区创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后,党和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经济建设工作,把它作为与武装斗争并重的中心任务。当时,党政军各级领导机关都编印了各类报刊与出版物,以便向群众宣传党、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的方针、政策。除登载有关开展土地革命、粉碎军阀“围剿”的内容外,有关根据地发展生产、加强经济建设等方面的题材也占有很大的分量。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川陕苏维埃政府财政委员会和经济委员会为了及时地指导苏区的经济建设,还共同创办了名曰《经济建设》这一专门作为经济宣传用的机关报刊。这一举措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其他革命根据地里是罕见的。它鲜明地表现出川陕苏区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高度重视。在川陕苏区两年零四个月的经济建设工作中,党和苏维埃政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今天研究这些历史经验,有助于深化对当前改革开放中某些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助于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宣传舆情工作经验。

一、向老百姓宣传苏区保护秋收秋耕、不放荒一寸土地的决策

川陕苏区位于四川北部与陕西南部交界处。红军到来之前,这里大山绵亘,交通闭塞,加上军阀、豪绅长期的残酷统治和剥削,经济非常落后,广大劳动民众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红军入川成立川陕省委和苏维埃政府后,在建党和建政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苏区的土地改革与生产发展的宣传。党和苏维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推进生产的措施,在紧张的对敌军事斗争中,始终不偏移抓经济、抓生产这个工作的中心并进行宣传。这些举措改善了苏区穷苦老百姓的生活,使其能够定居安业,赢得了民心,与敌战区的恶劣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为对敌斗争获得了可靠的后勤保障,具有重要的政权建设价值和意义,需要重点剖析。

一是苏区政府明确地把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作为工作中心纳入整个“斗争纲领”。历届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发布的文告,都把经济建设当作主要内容。

1933年3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首次印发了《苏维埃政府经济政策》,提出了土地分配的政策,发出了发展生产的安民告示,表明了苏维埃政府的经济政策以民生为重、安民为先以及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的鲜明态度。

1933年6月出版的《川北穷人》第25期登载了题为《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斗争纲领》一文。该纲领共20条,其中关于发展生产和经济建设的内容就占了5条,其份量占整体内容的四分之一。其中提出了一系列落实苏区土地政策的措施,如,“迅速分配土地,推广耕种,赤区一寸土地也不要荒废”“两月内集中3万石粮食,最近完成5000石到1万石,建立适中粮店”“开展大批食盐、布匹、油和现金,扩大银行的威信”“彻底实行代耕制与伤亡抚恤条例,改善医院生活”等等[1]11。这些措施非常具体,对这些措施的宣传语言也贴近生活,明白畅晓,给一般老百姓非常亲切的感觉,且使其看得见实际经济利益的前景,与四川军阀只顾争地盘的内斗和捜刮民脂民膏的行径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宣传方式大大有利于激发以农民为主体的老百姓的革命积极性。这种宣传不仅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更是走进生活、走进实际,深入社会底层生活的深处。

1933年秋收之际,正值蒋介石正式委任四川军阀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向川陕苏区发动“六路围攻”之时,保卫秋收、适时秋耕成为该年的当务之急。1933年8月,川陕苏维埃政府公布的第二次全省工农兵代表大会决议《目前形势与川陕省苏维埃的任务》中,向各级苏维埃和广大农民提出了号召:“秋收已到眼前了,各级苏维埃要立刻加紧秋收秋耕,号召并组织广大苏区公民武装起来,保护秋收,不让有一颗谷子被敌人抢去。同时组织地方武装,大举向白区游击,发动白区群众的秋收斗争,在秋收前后必须加紧耕种,多点秋粮(苦荞、花荞)、冬粮,不让苏区有一寸土地放荒。”[2]135为此,中共川陕省委和苏维埃政府还共同作出了《秋收斗争决议》。1933年8月《干部必读》第40期以《红军各部须帮助各县执行省苏大会决议》为题,向红军提出了“群众正收秋收,各部要根据军区政治部、省委、省苏秋收文件切实执行”[1]36的要求。同月《干部必读》第41期,又专门发表了题为《目前中心工作》的编者文章。第一条就提出“抓紧秋收秋耕与宣布戒烟,不让一粒粮食失去,不让一寸土地荒废,不让一块田地种鸦片”[1]48。这些经济条款明确地昭示了苏区政府抓生产、抓经济的魄力和决心以及秋收秋耕与禁种鸦片两手并重的经济发展指导方针,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工作,便于军民政学商一体掌控。由于党和苏维埃政府能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订深得人心的经济政策,工农兵齐行动,紧紧抓住发展生产这一重要环节,使川陕苏区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广大劳动民众第一次过上了衣足食饱的生活,苏区经济建设呈现出初步繁荣的局面。

二是对公粮的性质、范围和份额明白地加以说明和规定,以便老百姓了解共产党苏维埃与国民党军阀经济政策泾渭分明的本质区别。

1933年9月苏区《干部必读》第46期登载了省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公粮条例》,共7款。其中第1条对公粮的性质作了规定,“在自动原则上,在数量规定范围内,由群众捐输粮食,这就叫做苏维埃公粮”,强调了公粮的基本原则是“自动”“捐输”,且有“规定的数量范围”,这就把共产党的公粮和国民党的暴敛从本质上区别开来。

其中第2条:“这公粮规定的数量范围,是由每个成年、老人、小孩在每年吃穿尽够,还有剩的粮食来决定……。”接着对各类人员交纳的标准作了说明。第4条:“公粮的分配,以4/10作苏维埃公务人员及来往运输队吃,4/10作红军吃,以2/10作社会保险(即发给无生产能力的鳏寡孤独残疾者吃)。”[1]117这些条例对公粮缴纳的数量、公粮用途的分配比例、交纳的方法、保证“每年吃穿尽够”的交纳底线,均作了细致的交待,使广大群众对什么是公粮,怎样交纳公粮,做到了心中有数。此外还公布了税务条例、苏区营业条例等便民举措。这不仅便于政府工作人员掌握收交原则,而且把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了群众,便于群众的监督和掌握。

二、大力号召在种好粮食作物的同时,努力种好经济作物,发展多种经营

为了发展经济,川陕苏维埃政府在各种报刊宣传中,大力要求在种好粮食作物的同时,努力种好经济作物,发展多种经营。

一是号召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的经营。

1934年2月《经济建设》第8期,发表了署名炳润的《百倍努力,加紧生产运动》一文。该文首先提出要以“一寸苏区土地不放荒”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增加苏区生产,改善工农生活。“全赤区的工农群众一致起来加紧生产运动,多种燕麦、苦荞、洋芋和各种蔬菜。”其次,根据苏区不同地方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对闻名全国的银耳产地白耳山就提出了“不得糟蹋一把银耳棒”的保护原则,且“要宣传群众多多培养森林,尤其是白耳山,更应努力经营。特别是赤北县冈溪河一带,红江县陈家坝、清浴一带,万源竹峪关、官坝一带要经营好,不得将白耳棒糟踏一根,以增加对外贸易和改善工农群众的生活”。正是这一举措,保留和保护了有关白耳山的历代碑刻,这些碑刻至今仍未受破坏。这不仅为今天作出了保护历史遗产的示范,留下了白耳山的文化地标和银耳旅游胜地;而且在战乱时期也为避免战争对生产的破坏,作出了大贡献。

又如对白蜡与桑蚕的生产,苏维埃政府还提出了具体要求,“加紧培养白蜡,特别是巴中、赤江、红江等县”“努力栽培桑林,不得糟踏一颗桑树,特别是万源的青花溪一带”[2]1602,使蚕桑与白蜡生产得到强有力的保护。

二是应政府要求突出苏区特色农产品种的宣传,号召多栽洋芋,即土豆。

在1934年2月《经济建设》第7期的宣传材料里,有多篇发动多种洋芋的号召,历数种洋芋的好处,“种洋芋的好处多得很:生产量多、容易栽种、用途广大、容易贮藏、炊煮方便、养料较多”“马铃薯容易消化,推成粉、煮成稀糊受老病员欢迎……还能做粉,能熬酒精,芋根可作马料,作燃料”。号召“到处栽,多种、多栽,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各机关工作人员,至少每人要种五窝洋芋啊”[2]1601!洋芋是四川方言对土豆的称呼,把这类方言纳入官方文件中来作为推广马铃薯生产的宣传,表现出苏维埃政府的平民化色彩,受到人民的拥护和喜爱。

苏维埃政府发展多种经营的举措使根据地的农业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有很好的效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特别指出:“四川苏区的农业收成十分良好。”[3]278对四川苏区加以表彰。

三、重视对苏维埃财税体制与财税管理的宣传,突出税收为人民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恰当合理的财税政策和财政管理的支撑与支持。川陕苏区十分重视政府财政体系、财税政策和财务管理三方面的建设与宣传。

一是重视对财政管理体系建设的宣传。当时苏维埃政府出了一位很有名望的财经专家,名叫郑义斋。他是川陕苏维埃政府财政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后勤)长,并兼任工农银行行长、兵工厂厂长、造币厂厂长,被誉为“红色的理财专家”。他积极贯彻党的各项政策,保证了红军的后勤供给,在报刊上先后发表了《我对于财政经济之意见》《从实行购买制度中来节省经济》《反对虚报不报浮报等官僚主义》等文章,对苏区的经济建设和财税管理提出了成体系的见解和很多积极的建议。在1933年7月《干部必读》第30期上,郑义斋发表了《关于经济物资集中统一支配彻底整理问题》一文。该文对苏维埃政府的财政指导思想和财政管理结构体制作出了顶层设计。他认为在川陕苏区日益发展与巩固、红军猛烈扩大与强大的情况下,“经济物资集中统一支配”问题迫切需要彻底的整理,才能适应当时革命战争胜利的形势。他从顶层设计的视角,提出了苏区财政管理体制建设的十个办法,如“健全各级财委会经理处……经济来源要从建设中去寻找”“上下级的关系要密切……”“切实执行预算和决策”“各级经常要有经济、粮食、油、盐、衣服、布匹、花……等物品精确统计报告……”“坚决执行现金集中,充实工农银行基金……”等等办法,要求做其他工作的同志严格督促,“打破以前经济系统紊乱不良现象”[2]779-780。在10月《苏维埃》第11期上,他的《财政经济委员会组织与工作概说》一文,对各级财政、经济委员会的组织、职能以及工作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意见。如“实行经济集中,各部收入款项物资一律送交县财委会”“实行节省经济”等。并“希望各部负责同志详细讨论,以免混乱财政经济组织系统”[1]361。这些意见,闪耀着那时苏维埃人的智慧和公忠体国的赤心,与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财税思想与财税体制有本质的区别。这些财政思想和税收体制的设计与践行,对今天也还有深远的影响,是建国前共和国政权财税体制建设的雏型试验。

二是对苏区政府“累进统一税制”的重点宣传。确立了苏区税收机关要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税收部门当严防奸商偷漏和税务人员贪腐之弊的两条原则,这对苏区财政体制的健康发展是有力的保证,对今天税务体制的改革仍具有益的经验借鉴意义。

如《经济建设》第7期报道苏区税务局第五次联席会议情况,说,在检查过去的工作中,发现“少数人员徇私舞弊;一些地方苏维埃少数成员冒名收税”等不良现象。指出政府统一累进税的重要性:“实行统一累进税是进一步在深入阶级斗争,严厉地肃清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混进税务机关,破坏累进税法,妨碍消灭刘湘的总动员。”会议还对今后的税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1.凡是建立税务机关的地方,在政治上行动上直接受该地党、苏维埃的领导和督促;2.竭力帮助税务局工作,并监督奸商偷漏和税务人员弊病。”[2]1600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消灭刘湘”的目标口号是针对三十年代初期地方军阀的防区制提出来的,到中央红军来川后,随着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加快,亡国灭种的民族危亡加深,这个处理阶级斗争的口号就未再提出了。

四、深入社会实际深处,把老百姓的生活实际和实际利益放在第一位,强化宣传指导

马克思曾提出政治教育要深入社会实际生活的深处才有实效。川陕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时间不长,但一开始就从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高度,十分重视抓经济发展、抓社会生活,重视经济工作,把老百姓的生活实际和实际利益放在第一位,强化宣传指导。

一是深入百姓生产生活实际,指导生产,广开财源,改善群众生活,供给红军需要。

为了加强川陕苏区经济建设工作,报刊上时常刊登一些指导性署名文章,并结合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编印各类标语口号。如《改正我们的缺点,发展合作社经济公社》的署名文章在《经济建设》中相继刊出。尤其第7期的《各级经委会目前应做的几点工作》是苏区经委会对下级经委会开展工作的指导性文章,也可以说是围绕春耕生产提出的工作要点。号召“(一)工农群众要准备春季必需的各种种籽,要求各级经委会、经济公社和合作社为无种籽的群众供给种籽,种籽包括:谷子、洋芋、芝麻、花生、甘蔗、棉花、豆子、蔬菜子等;(二)加紧锄除小麦豌豆……等青苗中的杂草,以增加春粮收获;(三)多多准备人粪、畜粪和堆肥,培溉青苗;(四)加紧整理田地和开垦,不准赤区寸土荒芜;(五)整理与栽植桑树,多多喂蚕,群众分得的白耳山要准备兴白耳,凡是有材料的森林……严厉禁止随便砍伐;(六)宣传群众多养牛(特别是母牛)、猪、羊、鸡、鸭”,以充实群众的经济来源。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发展经济、发展生产的具体安排,正如文章结尾所指:“苏维埃要用大的力量发展经济,一方面运用群众的经济力量发展生产,大大增加赤区生产和充实赤区物资与扩大经济的来源,改善群众生活,供给红军需要。”[2]1028

二是围绕对敌斗争,提出耕田耕地、增加赤区粮食的宣传口号。

1933年7月编印的《“八一”反对战争日和中国红军成立纪念日的标语大纲》号召:“加紧准备秋收、秋耕运动,武装起来活捉刘湘,保护秋收、秋耕,消灭一切到苏区骚扰秋收的国民党土匪,不让有一颗粮食给国民党抢去!”[2]128412月散发的《紧急动员群众保卫赤区消灭刘湘宣传大纲》,对青年、妇女、赤卫军和少先队都提出了要求:“老头子,小娃儿,妇女加紧肃反,坚决镇压反动派,不能作战的加紧生产工作……。”[2]1320做到前方打仗,后方生产两不误。1934年春耕时节先后公布的《春耕运动宣传要点》《春耕宣传大纲》指出,“在苏维埃底下,要个个穷人都有饭吃有衣穿。所以苏维埃号召:全苏区穷人努力生产,加紧春耕”“加紧耕田耕地增加赤区粮食,赤区粮食多了好更快消灭刘湘”[2]1384。由于发展生产、加强经济建设的宣传措施得力,方法得当,针对性强,苏区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五、宣传健全苏区经济公社、开办经济培训班、重视培养经济人才等政策

川陕苏区各地工农业生产建设和发展情况,苏区的报刊都及时作了报道。此外,健全合作组织、经济公社以及发展自由贸易和开展经济建设人才培训、募捐集资等保障苏区经济发展相关的配套措施也能从报刊上找到。如1933年2月《川北穷人》第9期,以醒目标题《开办经济训练班培养经济建设人才》,报道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财政特派员办公处,开设经济训练班,培养经济建设的专门人才,即将开学,各地工农分子报名的极多,报名地点:各区经济公社。再由经济公社送到通江县”[1]373的情况。1933年10月《苏维埃》第9期上有两篇消息报道。一篇是报道赤江县的合作社运动“因为苏区群众的需要和热烈拥护,因为苏维埃政府努力,赤江城里申熙盐栈、粮食合作社、丝棉合作社、工人合作社、农民合作社等,已于今天一天之内全体成立。从此苏区合作社将猛烈的发展”。另一篇报道了赤江县建立了石灰厂、织布厂、铧厂、造纸厂等……还有经济公社十余个,药铺六个,烟子窑一个,“现在前方盐又多又便宜,工农正在组织合股开办合作社,到前方去买盐。同时,粮食及各种合作社都在发展”[1]374。

1933年12月《红军》第27期报道了《苏区印刷事业大发展》,文章介绍:“自消灭刘存厚后,苏区的印刷事业巨步的前进,铅印、石印、木刻三个印刷局规模甚大,不日即可开工,大大印刷各种书集(籍)、报纸、宣传品等。”[1]375

1933年12月《共产党》第31期报道:“南部三和场盐业工人代表韩朋久同志拥护红军非常热烈,此次自动拥护大洋15元作为红军战资。”[1]1891934年2月第34期报道了群众拥护红军医院的事迹,“自省委发出拥护红军医院的号召后,各地拥护红军的物资都大批向医院赠送,巴中县清江渡(在广暴)纪念大会上群众拥护的物资非常多,计有猪30条、草鞋632双、鞋子204双、袜底13双、手巾5条、挂面1527把、棉絮30床……”[1]190。这些报道充分反映了翻身民众由于苏区工农业生产蒸蒸向上,生活上得到了很大改善和对红军的热爱之情。川陕苏区领导在《赤江、巴中活动分子大会上的讲演》中讲到:“共产党来了……大家都有白米饭吃了,有100万以上有了新衣服穿了。”[4]52

上述事例说明了川陕苏区党政军各级机关通过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实践和切实有效的经济工作措施,使过去穷困潦倒的地区,出现了生产大发展、民众生活大改善的新局面。

总之,从保存下来的川陕苏区的报刊和出版物中可以看到,根据地发展生产、进行经济建设的内容占据了重要的一页。这充分反映了川陕苏区党政军各级领导重视经济建设,把经济工作作为革命根据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指导思想。正是由于川陕省委、苏维埃和红四方面军抓紧了发展生产这一重要环节,不仅使红军得到了基本的供给,苏区人民也得到了好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苏维埃政府,拥护红军,使共产党和红军在一个穷乡僻壤站住了脚根。在人民群众的直接支援下,川陕省委、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四川军阀的多次“围剿”,川陕革命根据地也得以巩固和扩大,继而无数红军将士与巴山儿女同呼吸、共命运,英勇战斗,流血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经济建设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中心任务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档案馆编.川陕苏区报刊资料选编[G].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2]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G].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3]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辑.苏维埃中国[M].北京: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翻印,1957.

[4]四川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编.川陕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G].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燕朝西]

收稿日期:2015-12-30

作者简介:杨芳(1974—),女,文博馆员,主要从事文博研究。

中图分类号:K26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05(2016)02-0056-05

On the Economic Publicity Work in the Sichuan-Shanxi Soviet Area

YANG Fang

(MuseumofSichuan-ShanxiRevolutionaryBase,Bazhong,Sichuan, 636000,China)

Abstract:Sichuan-Shanxi Soviet Area wad the second largest among the Soviet Areas. While actively engaged in the combats, it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could be easily seen in its reports on economic work.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its guidelines for economic police and the paper re-recognizes and re-evalu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levant report on it.

Key words:Sichuan-Shanxi Soviet Area; economic work; repor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