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改革:回顾与展望

2016-02-18 10:14魏兆锋杨小峻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回顾展望高校

魏兆锋,杨小峻(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高校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改革:回顾与展望

魏兆锋,杨小峻
(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摘要:通过对国内一些高校所开展的相关研究的梳理可知,当前中国高校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改革主要涉及实践教学、全面发展、文化传承、培养模式等几个方面。以此为基础,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高校少数民族应用新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专业之开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招生、转专业、双语教育、分层教学、实践教学、理论素养、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通识教育、教育评价等十个方面的发展。每所高校只有紧密立足于自身特有的内、外部情况,同时大胆借鉴国内甚至国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才能最终走出一条我国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改革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改革;回顾;展望

现状不仅代表着过去的成就,更是未来的起点,且同时也预示着未来发展的方向。有鉴于此,本文将首先对中国高校在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方面所开展的主要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其次,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高校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进行展望与建议。

一、高校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改革回顾

通过对迄今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可知,当前中国高校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改革主要涉及实践教学、全面发展、文化传承、培养模式等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过分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按照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理论知识不一定扎实,但实践能力却普遍较弱。这样的毕业生必需在工作实践当中接受“二次培训”,否则很难尽快胜任本职工作。此种状况不仅普遍存在于普通的中国高校当中,在中国民族院校当中似乎更为严重。因为少数民族学生中的很多人是来自于偏远、落后的民族地区,这部分学生不仅对信息技术较为陌生,对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现代管理方法也缺乏直观认识。而过分注重理论的培养方式不仅影响理论教学的效果,更容易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薄弱,严重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这一状况不仅影响普通人才的成长,对应用型人才的影响则更为突出,因为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性能力是为了改善实践的,因此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发展与提升。很多民族高校与民族地区的非民族高校都注意到这一问题,而立足于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则选择以“实践教学”为抓手,逐步构建起了由目标、内容、管理、保障组成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1]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这一做法值得包括民族院校在内的所有中国高校重视。

(二)全面发展

不言而喻,应用型人才最根本的属性自然是专业上的应用性。但是,人才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死的工具。因此,应用型人才不能只有应用性而无通识性。一定程度的通识性不仅不与应用性矛盾,反而会有助于应用性的创造性发挥。理想的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应该是综合了应用性与通识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中央民族大学所采取的举措有“文理兼招”、“按类招生,打通培养”等。[2]而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则认为,一名合格的少数民族应用型大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成为一个健康阳光的人。有鉴于此,学院提出了“四修养”、“四健康”、“四善于”的具体目标。[3]其中,“四修养”包括道德、文化、养成、思想四个方面的修养;“四健康”包括人格、心理、体魄、人生四个方面的健康;“四善于”即指善于学习、善于实践、善于创造、善于沟通。为达此目标,学校通过开设道德修养类、心理学类、社会学类、音乐欣赏类、健身体育类等公共选修课程,使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相关课程,丰富学习内容,陶冶情操,加强修养。

(三)文化传承

呼伦贝尔大草原曾经培育了许多创造过辉煌历史的英雄民族,因而有“中国北方天然民族博物馆”之称。随着近年来呼伦贝尔市获得“全国最佳民族风情城市”、“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最大的生态旅游城市”等殊荣,呼伦贝尔市提出和实施了“美丽与发展共赢”的战略,这就理所当然地对呼伦贝尔学院这所当地唯一的本科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承、丰富、发展民族文化,是呼伦贝尔学院的历史使命,因此,呼伦贝尔学院着力于突出地域特色,走特色办学之路:重视民族教育,切实加强蒙汉双语教学和技能实训,以培养能够传承民族文化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

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呼伦贝尔学院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蒙汉双语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就前一个方面来说,呼伦贝尔学院积极招收蒙语授课学生,同时鼓励少数民族教师使用蒙文蒙语进行教学、科研、交流。而就后一个方面来说,学院以艺术节、运动会、风采展演、文艺演出、高雅艺术、摄影展、美术展、书法展和各类竞赛为载体,凸显具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大学文化。[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高校为社会服务的方式很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5]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多种民族文化交融的璀璨夺目而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因此,传承与弘扬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有鉴于此,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中国民族地区高校,尤其是民族高校的责任与使命,而中国民族地区高校应该主动、积极地通过培养应用型人才来保护、传承、创新自己的民族文化。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措施很多,如在高校成立专门的民族文化研究机构、探索和实践多种有特色的工学结合的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民族文化素质课程体系、设立民族特色专业、建设民族实训基地、加强民族文化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等。[6]呼伦贝尔学院所采取的措施也许略为基础和简单,但其立足于通过培养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来传承、丰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的教育改革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四)培养模式

1、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培养模式

随着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战略的实施,云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对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不断加大的趋势。与此同时,云南民族大学也一直致力于寻找缩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的措施。经过对多个民族语言使用地区的调查和研究,云南民族大学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合作培养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按此模式,办学双方在人才培养定位、经费投入、教学管理、教学组织、教材建设、质量评价、师资队伍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做了合同式的规定。在此协议当中,地方政府所做的主要有: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人才培养共建经费、必要的一线专业教师和教学实践基地、为进入培养模式的学生安排到相关的部门和岗位就业。而学校在此培养模式当中所承担的职能则主要集中在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7]

云南民族大学所采取的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确实很大程度上缩小了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从根本上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这一模式使得学生、学校、社会三方获益良多,因而值得很多高校学习。这一模式之所以能够产生在云南民族大学,是因为云南正好启动和实施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的战略,而云南民族大学也正好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一机会。可见,上述模式的复制与推广受制于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其一,必须要有与学校合作的另外一方,可以是地方政府,当然也可以是企业等其他机构;其二,学校必须要有为学生负责的责任心以及在此基础上激发出来的强烈的改革动机。假如缺乏这些内在的东西,即使拥有外在的机缘,学校也不会迈出改变的步伐,而只会在得过且过的因循中浪费大好机会。

不言而喻,云南民族大学这一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类似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差别在于,双元制中的另一方通常是企业,而云南民族大学的这一模式中的另一方则是地方政府。显然,云南民族大学并没有直接搬用德国的双元制,而是在学习的同时又很好地结合了自己的特殊情况,很好地解决了国外行之有效的模式搬至中国后往往出现的“水土不服”的问题,这是中国其他高校在向云南民族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的问题。当然,我们在向云南民族大学学习的时候,除了德国的双元制之外,像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来确定人才的能力目标,然后根据能力目标的具体内容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的美国、加拿大的CBE模式(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Mode),像以培养通用能力为目标的英国的BTEC职业教育模式(Busines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甚至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Case Method)模式等国外其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8](P99-105)同样也应该纳入我们的学习视野。

2、少数民族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指出:“择优选择500个左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9]。以此为契机,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提出了“坚持以新疆区域发展特殊需求为导向,高度重视工科少数民族学生培养质量和应用能力,努力实现各民族工科人才教育教学质量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办学指导思想,并在此思想指导下逐步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当中,人才培养目标为“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重能力,强素质”,而为了达成此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与综合素质教育。[3]

国家教育部民教司前司长夏铸在视阿坝察时曾经这样说道:“中国教育难在少数民族教育,少数民族教育难在藏族教育,藏族教育难在理科。”而作为理科基础课程的数学则是藏族学生最难学的一门课程。[10]实际上,以数学为基础的理科教育不仅是藏族教育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中国很多其他少数民族教育当中的薄弱环节。众所周知,理科乃工科的基础。因此,学生的理科水平直接影响到其在工科上面的发展前途。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无论如何又离不开工科应用型人才。这就对培养少数民族工科应用型人才提出了要求与挑战,而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顺应这一要求与挑战所实践的少数民族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其他学校学习。

3、“梯田模式”

内部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在新疆的表现极为突出。一般而言,来自城市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数、理、化基础相对较好,但来自偏远县、乡、农牧区,尤其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和数、理、化基础却极为薄弱,生源质量整体呈现出明显的“坡型结构”特征。针对此一状况,新疆大学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建构起以“梯田模式”为基本特征的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夯实“汉语授课模式”与“分层培养模式”两个基础平台、构建“科技班模式”、“少数民族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三个质量维度和突出“三课模式”的德育制高点。[11]

在上述“梯田模式”当中,与培养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直接相关的是三个质量维度当中的后两个,即“少数民族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前者属于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后者属于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个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建立在“汉语授课模式”与“分层培养模式”这两个基础平台之上的。汉语水平是制约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提升和教学质量提高的首要因素。因此,民族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就在汉语授课。而在汉语授课模式当中,最核心的就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制度为核心的汉语授课考核激励机制。学生从预科升本科以及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取得逐步与HSK制度要求相挂钩。而分层培养模式不仅应用在预科课程当中,同时也应用在本科核心基础课程当中。

生源质量所呈现出的“坡型结构”这一极度不平衡状态不是新疆的特殊情况,在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因此,在培养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方面,新疆大学开创的“梯田模式”非常值得其他高校借鉴。

二、高校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改革展望

以上述回顾为基础,未来中国高校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改革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十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专业之开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在云南民族大学的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模式当中,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是“由地方政府按照实际需要的标准来设置”的。云南民族大学充分尊重用人单位意见的做法固然值得其他高校借鉴,但是,这种完全由用人单位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做法,与以前此方面问题完全由学校单方面决定的做法一样,同样是一种极端。因此,高校到底应该开设哪些专业以及每一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这些问题应该由高校、用人单位、学生等所有利益攸关方在一起平等协商决定。

第二,招生。在招生方面,中央民族大学实施“文理兼招”、“按类招生”,新疆大学则“按理工大类招生”,并且在学校的前期都是“不分专业”地“打通培养”。显然,这些措施都是着眼于应用型人才的创造性,因为一方面,生产与生活当中的问题不会仅仅局限在某一个学科领域,另一方面,在当今时代,创新往往发生在交叉融合领域。除此之外,在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激发人才的创造性,此一课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讨,这是中国产业界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第三,转专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样如此。对于那些通过前期学习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在此一方面的同学,中央民族大学、新疆大学都允许学生转专业,此一人性化的制度设计同样值得其他高校学习。但需要补充的是,在学生不能确定自己的“性之所近”的探索期,高校不能把探索的责任仅只交给学生了事,而应该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等方式来积极地帮助学生发现自己、了解自己。

第四,双语教育。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当中,其少数民族教育必然会涉及双语教育问题。高校无疑应该像云南民族大学、呼伦贝尔学院一样尊重少数民族自己的语言,因为这涉及民族文化传承等重大问题;另外,高校也应该像新疆大学等学校一样充分重视汉语作为通用语言的地位与作用。中国目前实施的双语教育模式共有三种:全部课程使用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加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加授民族语文课程;部分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部分课程使用民族语授课。尽管有人认为,在上述三类模式中,“最理性”、“最好”的模式是第二种[12],但是,鉴于各少数民族对语言的掌握情况是不同的,各高校所招收的少数民族生源及其质量也都是不同的,因此,各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到底应该采用哪一种模式。

第五,分层教学。因为中国民族地区内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来自不同地方学生的学业成绩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性。针对这样的生源质量特性,新疆大学等高校采取了分层教学方式。如何在分层教学当中既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又不伤害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而不助长高层次学生的自满情绪,这需要各高校继续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

第六,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性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践,也是源自实践的。为了发展与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性技能,很多高校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加强实践教学、构建丰富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方式。实践教学有校内模拟场景教学与校外真实场景教学两种。校内模拟场景教学的实施因为只涉及高校自身,其实施与管理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最关键的是如何调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积极性,这一点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第七,理论素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虽然要加强实践,但也需要一定的理论素养。否则,高校培养学生与师傅带徒弟就没有多少区别。正是着眼于此,云南民族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采取了十分类似的做法,即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采取“削枝强干”的措施,立足于确保专业核心知识的学习。此一减轻学生负担但却提升了学习效率的做法值得我们继续保留。

第八,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到底如何,实践教学教师的质量是关键。故此,各高校应该一方面重视本校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应该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在构建实践师资队伍方面,我们不妨大胆借鉴大连民族学院以校内教师为主体,客座教授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做法。

第九,通识教育。就人才本身来说,它包括“人”与“才”两个方面,且要想成“才”,必先成“人”。为了帮助学生成“人”,中央民族大学在前两年加强通识教育,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则在综合素质教育板块所提出了“成为一个健康阳光的人”的口号。我们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切不可轻视甚至遗忘了这一点,正如康德所说,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把人看作是目的,而不能只看作是手段[13](P48)。

第十,教育评价。针对毕业生质量,云南民族大学建立了“学生、学校、社会”三方参与的监控与评价机制。事实上,不仅总结性评价需要多元主体参与评价,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都应如此。上述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做法固然值得其他高校学习,但对于评价结果的价值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换言之,如果评价结果不尽如人意,既可能是培养目标的设置、培养方案的设计、培养方案的实施等方面存在问题,也可能是评价标准本身有问题。如果能够将原因找出来并进行改进,则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僵化的过程,而是处于一个持久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当中。

概而言之,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必须密切关注人才的“少数民族”特性、“应用型”特性以及先成“人”后成“才”这一人才自身的本质特性。上述十个方面,第四、五两个方面主要是针对人才的“少数民族”特性而言的,第九个方面主要是针对人才自身的本质特性而言的,其余的方面则主要针对的是人才的“应用型”特性。就人才必须先成“人”后成“才”的特性来说,每所高校在此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但针对另外两个方面来说,每所高校所采取的措施却不能雷同,因为每所高校所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情况是不同的,每一个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社会情况的不同导致每所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的“应用型”特性也是不同的。因此,每所高校只有紧密立足于自身特有的内、外部情况,同时大胆借鉴而非直接搬用国内外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才能最终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马丽莹等.构建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基于大连民族学院的研究与实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2).

[2]陈理.中央民大:创新模式培养民族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7-5-17.

[3]朱兴琳.民族地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29).

[4]乌恩其,包玉山.加强蒙汉双语教学传承蒙古民族文化——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4.htm,2010-03-01.

[6]黎卫.论高职教育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与使命[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4).

[7]和少英,和光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8]韩学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职业类高等教育体系构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http://edu.people.com.cn/GB/8216/197635/12173151.html,2010-07-17.

[10]甲任.试论藏区数学双语教学原则[J].民族教育研究,1999(1).

[11]王振权,等.西部民族区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梯田模式”[J].教育研究,2007(5).

[12]马文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其战略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1914(3).

[13][德]伊曼努尔·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刘凯]

[校对夏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88(2016)02-0105-06

收稿日期:2015-08-10

作者简介:魏兆锋(1976-),男,安徽当涂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史、民族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项目号:14JZD048)子课题“高校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回顾展望高校
城市可持续交通行为研究述评
贴近实践贴近学生创新方法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