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教师视角的调查分析

2016-02-17 17:27彭远威
职教论坛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困境高职院校

□彭远威



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教师视角的调查分析

□彭远威

摘要:文化素质教育在本科院校取得了重要成就,对高职教育有着重要借鉴作用。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有着“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等的误区,应该处理好高职教育中“职业性”与“教育性”的矛盾,走向“素质本位”。从高职院校教师的视角,学生素质现状与教师参与程度之间、学校重视程度与师生积极性之间存在反差,需要在高职院校教师育人理念、学校运行机制等方面加以改进。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困境

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培养的毕业生以实际动手能力强而为用人单位所青睐,而近些年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时呈现新的特点,就是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面对新形势,在高职院校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教育有识之士的共识。文化素质是形成综合素质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一、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我国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1995年至今,在本科院校中有近二十年的实践历史。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文化素质教育引发了中国高等教育深刻而全面的变化,在我国本科院校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它切中了我国大学教育的时弊,包括教育思想的功利化、教育模式的单一化、以及教育组织管理上的刚性化。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调动了广大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推动了教与学的变革,同时,也推动了教学管理的配套改革[1]。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对转变人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法改革的深化,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出了贡献[2]。

我国高职院校自成立之始,就以世界职业教育强国为榜样,在适应社会需要、推进实训环节方面不遗余力,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等途径,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纵观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发展历程,经历了“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阶段。“知识本位”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本位”强调的是实践能力,特别是操作能力,如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主要是针对职业岗位进行操作能力的训练。剖析这两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都有其自身缺陷。“知识本位”的发展,将高职院校办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版;“能力本位”的发展,将高职院校等同于职业培训。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发展,都反映出文化素质教育的缺失。“兴趣与职业不相符合的人数在不断增多,职业教育变成了企业训练,学校变成了为企业筛选人才的专门场所,而失去了原有的人的教育意义。”[3]大学的主旋律就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4]。“教育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更重素质这一重心的转移,是教育更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变革。”[5]

在麦可思人才培养调查报告中,毕业生的积极主动、责任心、团队精神、执行力、沟通能力、专业学习能力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六种素质[6]。“我们应该认识到,有效的交流能力、好奇心及批判性思维能力远比学校教育的传统预期目标重要,是21世纪重要的能力和思维习惯。”[7]美国教育家、哈佛大学教育改革负责人托尼·瓦格纳在大量调研后提出,未来世界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七个关键力: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灵活性与适应力、主动进取与开创精神、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与想象力。这些都提醒我们职业教育不应只强调职业能力,更应该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一个优秀的职业人应具备奉献、团结、进取的良好职业素养,这些都需要在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中得以体现。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当前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困境——基于教师视角的调查

2012年底,教育部批准成立“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标志着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具有了合法性,从自发探索走向有组织的系统改革。

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为深入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笔者对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于2014年1月开展,采用的是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广东省的七所高职院校的教师,调查兼顾了专业教学、教学辅助、行政管理、学生工作、科研等不同岗位,共发放问卷392份,收回有效问卷378份,有效回收率达96.4%,本次调查中,共有专业教学岗139人,占38%;教学辅助岗49人,占12.9%;行政管理岗77人,占20.4%;学生工作岗102人占27%;科研工作岗11人,占2.9%,人员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状况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378名教师中,认为在校大学生素质“一般”及以下的占到76.7%,“高”和“较高”占20.7%,还有2.6%不好判断。普遍认为(占88.1%)在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有必要。认为在高职院校有必要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中,认同“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279人,占73.8%,79人认同“是高校生存发展的需要”,占15.9%;70人认同“是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占18.5%。而认为在高职院校没有必要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45名教师中,11人 (24.4%)认为“会弱化专业技能培养”;31人(68.9%)认为“会挤占专业教学时间”;6人(13.3%)认为“不利于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受重视程度及师生积极性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对“所在学校是否重视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的占到72%,一般及以下的占到27.5%,0.5%认为不好评价。教师参与积极性方面,认为“高”和“较高”的占到46.3%,“一般”及以下的占到52.1%,数据1.6%认为不好判断;学生积极性方面,认为“高”或“较高”的占到24.9%,一般及以下的占到71.4%。呈现出自学校至老师、学生积极性的递减,作为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的学生没有应有的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师参与情况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开设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讲座)有123人,占调查对象的32.5%。参加过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266人,占调查对象的70.4%;指导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共254人,占调查对象的67.2%。在专业课教学中已结合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有136人,占66%,认为“较难进行”和“无法进行”的占33.5%,0.5%认为没有必要。

(四)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效果情况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参加指导过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师中,认为对学生文化素质提升效果情况“很好”和“较好”的占到79.9%,“一般”及以下的20.1%;参加过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教师中,认为对学生文化素质提升效果情况 “很好”和 “较好”’的占到73%,“一般”及以下的占27%,而开设过文化素质课程(讲座)的教师中,认为实施效果“受学生欢迎,效果好”的占49.6%,“一般”和差的占到50.4%。

(五)教师参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观念与态度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中,认同“高职教育既要服务于社会需要,也要注重人的发展”有222人,占58.8%;认同“高职教育需要为社会需要服务”的有67人,占17.7%;有89人(23.5%)认同“高职教育应该服务于人的发展”。在没有开设文化素质课程(讲座)的255名教师中,认为“受专业限制,无法开设”的有75人,占29.4%;认为“没有必要”的有24人,占9.4%。在影响教师参与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中,有96人选择“认为文化素质教育是额外工作”,占到23%。在影响学生参与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中,选择“认为文化素质不重要”的有169人,占44.7%。

(六)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重点及困难方面

认为当前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重点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62.2%)、“加强学生个人修养”(59.3%)和“丰富学生文化生活”(49.5%)、“培养学生创新能力”(49.5%)。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困难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学校激励机制不完善”(63.8%)、“理念不一致,认识不到位”(46.8%)、“学生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欠缺”(55.3%)。建议当前学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应该重点做好工作方面位居前四位的分别是“完善机制体制,调动积极性”(73.5%)、“加强宣传引导,凝聚共识”(59.5%)、“加强师资培训,提升能力”(45.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38.6%)。

综合以上教师调查,可以看到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困境之—就是学生素质现状与教师参与程度之间的反差。教师普遍认为(占88.1%)在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有必要,而且认为在校大学生素质“一般”及以下的占到76.7%,但是开设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讲座)有123人,仅占调查对象的32.5%。另一困境就是学校重视程度与师生积极性之间也存在反差,“所在学校是否重视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的占到72%,而在影响教师参与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中,有96人(23%)“认为文化素质教育是额外工作”。在影响学生参与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中,169人(44.7%)“认为文化素质不重要”。另外,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困难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学校激励机制不完善”(63.8%)、“理念不一致,认识不到位”(46.8%)、“学生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欠缺”(55.3%)。这些都体现出高职院校教师育人理念、学校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困境。

三、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出路

高职院校如何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重大的实践探索,目标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前提是要在理念认同方面凝聚共识,重点是要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关键是在人文实践上下功夫。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凝聚师生共识。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需要整个学校系统乃至社会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同及支持。在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未能充分体现,广大教师中存在学校定位模糊的状况,将自身定位混淆于一般普通高校,致力于科研、社会服务等各种工作,未能更好服务于人才培养。由于理念、目标的困境,直接结果就是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动力困境。很多学校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学校内各部门出现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没有统一服务于人才培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协同,没有形成推进的合力。部分老师对文化素质教育缺乏学习,习惯于自身的既有工作,对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责任意识不足,缺少应有的热情和动力。学生不知文化素质教育为何物,缺乏对社会需求的清醒认识。

二是健全机制,营造氛围。“办大学就是办一个氛围”“大学从创建开始,就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营造校园氛围,培育校园文化,突出校园特质。”[8]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普遍认为在高职院校有必要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而且学校也非常重视,然而从学校至老师、学生却出现积极性的递减,关键就是要健全参与机制,营造文化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学生看,通过文化素质教育,能够提升自身素质,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等有实质帮助。从教师看,通过参与文化素质教育,能够体现自身价值。从学校看,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更加有利于发挥教师所长,有利于学校战略目标实现。

三是联系实际。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从顶层设计到项目实施,都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如何选取内容、完善教育方式,丰富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当然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关键是要紧密联系自身实际情况,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有所取舍,形成特色和品牌。如果选取得当,将会凝聚力量,扎实推进,学校的整体实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稳步提升,否则就是随波逐流,有其表未有其实。如本科院校实施过程中,湖南大学充分利用“湖湘文化”资源,郑州大学利用“中原文化”资源……北京大学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重点建设高水平的“素质教育公选课”,重庆医科大学开设了一系列具有医学特色的文化素质课程[9]。当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与行业、企业进行了紧密合作。在合作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企业对学校硬件支持为主,建设实训室阶段;二是以软硬件结合,如订单式、冠名班等;三是以软性建设为核心,共同建设基于岗位的课程体系和人才标准体系。在第三阶段更多注重企业文化的植入,强调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联系自身实际,将行业的职业道德、组织理念、价值观、组织制度、组织形象等要素通过情景化教学移植到校园,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文化。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将企业文化融入日常教学,用行业企业的职业素质标准规范要求学生。还可以打造精英社团,通过社团文化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是强化实践。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二者之间存在着转化的过程,转化的中介就是实践[10]。实践包括了校内外的实践,校内实践主要体现为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如科技文化节、学生社团等;校外实践即社会实践,主要形式有社会调查、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建立校外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当前一些高校推进志愿服务,其自主自愿的方式以及实践性特点极大地增强了其吸引力,吸引了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和理念,体现公民的责任意识,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学教育要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现代化的关系。”[11]志愿服务活动正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抓手和重要渠道。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升了广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形成团结互助、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也帮助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贾永堂.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审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33.

[2][8]刘献君:文化素质教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85.

[3]刘洪一,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6-37.

[4]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7.

[5]文辅相.素质教育: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必然[J].高等教育研究,1997(6):8.

[6]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15.

[7][美]托尼·瓦格纳.教育大未来[M].余燕,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10.

[9]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1-62.

[10]余东升,尹晓龙.以理论引导实践 以实践丰富理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文化素质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9):54.

[11]姚启和.研究大学教育思想的十年回顾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1996(6):11.

责任编辑秦红梅

作者简介:彭远威(1976-),男,广东陆河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发展。

基金项目:广东省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书院制教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编号:GD14XJY18),主持人:彭远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教研项目“高职院校书院制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崇理书院为例”(编号:701422J19020),主持人:彭远威。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1-0005-04

猜你喜欢
困境高职院校
困境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