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路径分析

2016-02-17 17:27刘玉颖
职教论坛 2016年11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职业院校德育

□刘玉颖 陈 梅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路径分析

□刘玉颖陈梅

摘要:“供给侧改革”中有关有效供给和结构性改革的整体思路可以为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密不可分。高等职业教育应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要求,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给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改革思路,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要灵活运用“供给侧改革”,建立全新的职业院校德育培养体系。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职业院校;德育;路径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明确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为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应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1]。简单意义上来讲,所谓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方法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扩大市场的有效供给,以期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和社会的需要。这一措施的出台实际上表明了中央对于当下引起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问题已经有了全新的思考。即仅从需求侧着手解决经济困局很难有所突破的情况下,强调要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进行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更加强调提供有效供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密不可分。高等职业教育应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要求,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式,从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事实上如果将“供给侧改革”的相关思路引入到职业院校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时,会发现其实在职业院校的很多具体工作中也有着相似的遭遇。就拿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来说,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存在着教育供给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相互矛盾,不够协调和平衡的问题,而此次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思路正好给了一次重新审视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改革的机会。

一、“供给侧改革”思路给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新思考

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同样必须兼顾到 “教育供给”与“对象需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既要突出育人效率 (强调有效供给和满足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也要兼顾公平(不能厚此薄彼),还要为两者的可持续发展留有 “余地”(保证各自发展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和解决两者之间的平衡问题,也才能更好地促进两者的相互协调和共同进步。

(一)从源头上强调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出“精品”

在以往很多的时候,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总是以“面广量大”为幌子、以“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为托辞,因此,在开展具体的育人工作时往往会犯“走过场”,“一窝蜂”等形式主义错误,往往是“任务下来惊天动地,活动结束偃旗息鼓”,或是流于形式,毫无特色和针对性,而育人对象的实际需求无法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满足。这就造成了“有效服务”与“实际需求”之间的“背离”。而此次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在强调供给对需求的满足的同时,更加突出了“有效供给”的重要性。这就对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提供育人服务,更要提供“服务精品”。例如,目前职业院校应当开展多种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方式,以满足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但很多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形式单一,缺乏科学系统地安排,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较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习实践不足,致使职业院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更谈不上出“精品”。

(二)从结构上强化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要有“长进”

此次的“供给侧改革”思想不仅强调了“有效供给”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要用结构性调整手段来实现有效供给的目的,同时通过有效供给的实现来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事实上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也应该尽可能地借鉴这一双赢模式,使育人工作与育人对象的实际需求能有机联系在一起,通过不断地创新和丰富具体的育人工作的手段和方法来实现和满足不同育人对象的实际需求,并且通过育人对象的反馈与实际育人工作的总结来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育人工作机制与育人工作模式,以期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3]。例如,目前很多职业院校表彰奖励覆盖面不够广,虽然设置了“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奖励项目,但只有学习成绩排在年级或者班级前茅的学生才有希望,对大多数学生群体来说,即使品德高尚、工作能力很强,对这些奖项也只能望尘莫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失去了参与竞争的热情。其实很多职业院校在扩大激励范围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从动能上突出效率、公平和可持续,要有“张力”

应当注意的是在强调“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时也并不否认“需求侧改革”的必要性。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改革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同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明需求侧和供给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但二者又互为生存。供给和需求是经济生活的两个方面,二者都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特别是当今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调压力,保增长关系着国计民生,在改革中必须协调好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进行同步的调整优化。改革中在突出效率的基础上,坚持公平而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才能实现两者新的平衡,也才能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人文环境是职业院校教书育人的一种软实力,是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但目前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氛围却没有突出人本理念,校园文化育人氛围不浓厚,正面教育的影响渗透力不强,榜样的示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学生对行为规范的约束有抵触情绪,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有偏差,没有将外部的榜样力量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4]。

二、“供给侧改革”视域下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政策解读,提高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宏观认识,建立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领导应对国家政策进行全面解读,领会其精神实质,特别是对高职德育教育政策要求的领会,要真正做到理解其本质要求,从宏观角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要求,采取让学生乐于接受的德育教育方式,真正从“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来完善德育工作,让“有效服务”与“实际需求”之间紧密联系起来。

当前,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政府也在逐渐建立起有效的调控和引导机制,这为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党和政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重要的意识形态,用来指导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文素质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将其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活动要注意教育对象的针对性和分层性。由于高职生源来源类型多,文化基础较差,整体综合素质差次不齐,表现为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和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力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受到德育教育熏陶。另一方面,受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影响,高职院校领导要善于将德育教育工作融于校园各项建设中,才能更好地完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体系,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提供保障。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的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应该协同合作,注重专业教育和全面育人相结合,应该加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联动,加强校内教育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建立综合评价和学分量化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明确学生的“学校人”、“社会人”和“企业人”身份,注重学校的日常道德规范教育(如礼貌、清洁、文明、助人、环保、法律和纪律观)和社会职业道德规范(诚信、团结、敬岗、爱业、奉献、服务、效率、节约和服务)教育,同时把这些道德规范尽量通过量化的方法加以衡量考核。在道德规范的考核中,注重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并把道德评价也纳入学分的范围,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业创新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加强价值观、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帮助学生“照镜子、正衣冠”,促使学生持续不断地反省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保障高职生高尚品德的全面养成[5]。

(二)建立大校园文化体系,优化职业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环境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不能将高职校园看成一个单一的学生活动空间,应该将其看成学生活动、教学场所和管理制度等有机合成体,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真正的场所。据此构建大校园文化体系,这样才有可能为德育教育提供有利的氛围。针对校园文化特点,灵活调整和安排校园建设,优化学生活动内容,突出人文素质教学特色,有效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然而,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其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全局意识和系统设计,盲目追求表面化工程建设,不但难以体现高职院校校园的文化育人特色,也不利于高职人文教育的顺利开展。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建设上必须树立文化育人观念,在政府宏观政策指导下,加强校园整体建设,强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教育活动的有效对接,使学校的德育教育能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衔接。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调研和论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和既有经验,充分利用师生的智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环境育人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要创新德育教育形式,依托校园各种资源配置,特别要创新德育课教育形式,以新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魅力。以严而不乏人性的思想,做好校园学生管理工作,让学生体会到学校的人文关怀。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的“一体化”联动育人体系

以“供给侧改革”中的“结构性改革”为指导,将学生德育教育当作系统工程来开展,不单独凭借高职德育工作者单方面的努力,而是学校、社会、家庭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高职院校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统筹考虑组织的构建、条件的创造和舞台的搭建来进行氛围的营造、空间的构建和制度的建设,统筹进行课程体系、训练实践、专项活动和文化生活等综合培养体系的搭建,同时构建评价、监控和奖惩体系,构建包含教师、行政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的全方位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在这个综合体系之下,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培育,加强专业教学和专项活动,促进校园文化的完善。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学校应该尽量强化与学生家庭的沟通联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对于学生来说,家庭是学生德行的重要影响者,父母的言行对于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是学生人生的第一个老师。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言行都有着明显的父母的烙印,学生的家长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父母的行为对于学生有着显著的影响力,而且深入学生的潜意识中。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对学生奉献精神、责任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学生的社会道德意识的教育,让学生在家庭的良好氛围中学习如何做人和做事[6]。学生的行为意识同时也深刻地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思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应该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公民社会的规范和制度环境。首先国家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来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个人的社会责任;其次社会应该积极进行公民职业道德建设,在社会中建立具有正能量的社会道德体系,为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精神粮食;三是新闻舆论机构应该加强导向,做到传播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建立正确的责任观,加强公民的道德取向影响,监督批评负面的社会组织行为,建立强大的舆论监督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健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四)搭建课程、实训、实践“三大”联动培养支撑平台

1.课程平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结合高职的“两课”教育,拓展和整合相关的专业课程资源,以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和具有可选择性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课程体系。在课程中应该增加《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和《职业素养课》,并把这些课作为必修课。同时在选修课中增加心理健康、企业文化、专业文化、行业政策与法规、感恩教育等内容。在课程体系中注重学生的职业礼仪、职业形象、职业沟通能力、企业执行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同时邀请一些专家、学者、优秀毕业生、企业领导等,举办一些讲座、交流会和座谈会,同时加强第二课堂教育,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教育,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教育,实现全方面、多样性、有效性和生动性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

2.实践平台。学生德育教育应该构建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育中融入团队协作精神和互助习惯。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搭建三大实践平台:校内实践平台、项目实践团队和技能竞赛。其中在校内实践平台建设中,可以尝试使用开放的管理方法,严格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实践教育,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企业的标准来开展,如员工着装制度、礼仪制度、签到打卡制度、现场管理制度,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提升学生未来的岗位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就业融合。通过建立项目实践团队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适应团队协作的氛围,提升严谨细致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习惯。通过参加项目实践,让学生学会分工和合作,学习以团队来运行项目的工作方法,形成团队意识,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通过这些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技能比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对抗精神,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7]。

3.创新创业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也是高职教育育人的一个主要目标。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如自己建立工作室、公司等形式,培育创业孵化平台和创新活动平台,既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加强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实现学校的专利发明、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成果推广等,达到了学校服务社会的目的,又促进了成果的转化利用。同时学生在这些创新创业平台中的实践,又能够加强学生的自立自强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促进学生在交往和实践中的包容性和交往能力,又通过实践中的合作和竞争,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崔建民,陈东平.党建蓝皮书:党的建设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7.

[2]吴敬琏,厉以宁.供给侧改革引领“十三五”[M].上海:中信出版社,2016:182.

[3]曹迎.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构建[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2(3):75.

[4]刘蕴莲.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106.

[5]邓明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23):52-53.

[6]葛志亮.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三个维度[J].继续教育研究,2014(4):18-19.

[7]刘锦霞.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探讨[J].教育探索,2013(10):125-126.

责任编辑肖称萍

作者简介:刘玉颖(1982-),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英语教育;陈梅(1987-),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意识形态视域下高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探析”(编号:MKS1430),主持人:刘玉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1-0019-04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职业院校德育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