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焕
(河南工程学院, 郑州 451191)
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目标的思考
周书焕
(河南工程学院, 郑州 451191)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相对应。2010 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将素质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要求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增强学生创新精神,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高校; 大学生; 素质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培养”到“增强”,绝非用词上的简单变换,而是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素质教育中的极端重要性。这既是党和人民对高等院校的时代要求,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更是衡量新的历史时期高等院校素质教育质量的标准。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它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相对应。2010 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将素质教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可以说,素质教育已经成为“21 世纪中国教育的主导理念”[1]。高校是教育和培养人的场所,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社会责任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来说,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我之外的他人以及其他社会群体的责任感;从广义上来说,社会责任感则是指对个体自我、他人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责任感。”[2]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责任感主要是狭义上的社会责任感,即社会成员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责任感,主要包括对家庭的责任感、对他人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在生态文明的语境下,还包括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社会的责任感。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是由人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如果离开了人的社会属性,把人看成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那么人只具有动物学意义,而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此,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作为社会中的成员,人不能单纯地从社会中进行索取,还必须根据自己的资质禀赋和条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3]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把社会责任感看成是“成熟‘社会人’的核心要素”[4]。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应该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勇于担当,增强社会责任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突出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甚至缺失[5]。一些人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只重视个人前途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功利主义思想太重,这不仅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相悖,也制约了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为此,高等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是强化公民责任教育,增强大学生责任观念。在现代政治社会中,公民是一个权利义务的复合体。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正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要求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侵犯他人和社会的合法权益。因此,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权利意识,更要使他们有义务观念和责任意识,明确个体对社会和国家应该具有的责任。二是强化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集体主义,是指言论行动以合乎、顺乎社会整体利益为最高标准,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能够自觉地服从集体利益和不损害他人利益,必要时甚至无私地牺牲个人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6]这种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恩格斯曾指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7]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不仅要强调它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属性,更要强调这种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价值和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8]。要求大学生在增强权利意识、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树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勇于担当起中华复兴的历史重任,在为实现中国梦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梦想。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更决定着国家竞争的成败。以苹果 iPod 利润分配为例,美国负责设计,其利润为73%;日本负责提供硬盘等设备,其利润为 24%;中国负责组装,其利润仅为 3%[9]。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基于这种认识,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提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10]。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大学生创新能力成了高等院校教育的“软肋”。调查显示,在大学生看来,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信息搜索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进步最大,而研究方法的掌握、实用技能、对学科前沿的了解进步最小。只有 2.9%的学生学会了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和参与课堂讨论,5.9%的学生能够在课外主动向老师请教[9]。苏州大学2007年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调查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调查发现,虽然70.2%的学生表示大学生创新能力“很重要”,29.3%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表现出在“知”和“行”上的巨大反差。基于这种调查,组织者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有待加强”[11]。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高校当前主要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素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是时代对高校教师的要求。现实中,作为文化和文明的传承者,许多高校教师不注意自身业务学习和知识更新,不注重创新所需要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教书育人能力不强。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高校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不仅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师不仅要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创新素质,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创新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大学生敢于挑战老师、挑战书本、挑战权威、挑战固有,在勤于思考、善于质疑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学习能力。三是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氛围。高等院校要结合自身特点,根据专业实际,努力营造理性、平等、民主、开放、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切实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根本标志。正是通过实践,人们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由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这就是说,人们只有实际地去进行探索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才能接触并深入被研究的对象,感知其现象,进而提示其本质。”[12]党的十八大要求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表明,实践不仅是青年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更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
从现实情况来看,受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受教育应试理念的影响,高等院校教育中较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从课程设置来看,当前高校课程设置中理论性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性课程设置不足,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三是由于高校和教师对实践性教学认识不到位,导致对实践性教学重视不够,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性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适应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需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真正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改变对实践性课程教学的认识,形成“能力比知识重要”的共识。其次,改变课程设置,科学设置实践性教学课程,规范实践性教学程序,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效用。最后,改变实践性教学方式,推行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从16世纪开始,意大利大学中兴起了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20 世纪这一方式扩展到美国和欧洲的大学。“这一学习方式是学生以项目(组)形式完成一项或多项任务(作品、设计、工艺、模型、装置、软件等),并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总结表达其过程及产出物。”[13]国内外大学的教育实践经验表明,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既是近年来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政治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厚植学生创新驱动根基的需要,是高等教育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现实需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现实路径。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塑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放飞自己的青春梦想。
[1] 张力. 素质教育: 21 世纪中国教育的主导理念[J]. 中国教育学刊,2006(2):1-2.
[2] 王永明,夏忠臣.论社会责任感的内涵[J].人民论坛,2013(2):24-25.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恩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4] 薛一飞,邢海晶.社会责任感:成熟“社会人”的核心要素——以大学生群体为例[J].理论探索,2013(2):56-59.
[5] 赵兴奎,张大均. 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研究现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10):30-33.
[6] 申勤俭. 大学生德育要突出集体主义教育[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5 (1):75-77.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恩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8] 赵本姝.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5,26(2):70-74.
[9] 黄赟. 大学生创新能力是“软肋”[N].联合时报,2008-05-30(02).
[10] 宋华茹. 国家需要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N].河南日报,2007-03-10(02).
[11] 宋智,朱振国. 大学生创新能力有待加强[N].光明日报,2007-08-14(07).
[12] 肖前,李秀林,汪永祥.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25.
[13] 徐晓飞. 推行基于项目的学习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1-07-20(03).
(责任编辑:陆俊杰)
Key words: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Thinking on the Goal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ZHOU Shu-huan
(Henan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Zhengzhou 451191, China)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that aims at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eople and achieving the goal of people’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t is relative to the traditional examination oriented education mode. The 《National medium and long-term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summary (2010-2020)》 increases the quality education to the height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In the process of deepening educational reform and implementing quality education, it should be to cultivate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novative spirit,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To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To enhanc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o enhanc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s the basic way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2016-04-14
周书焕(1973-),女,河南泌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1671-6906(2016)05-0110-04
G649
A
10.3969/j.issn.1671-6906.2016.05.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