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和科学素养对创造力的支撑

2016-02-17 00:01◆张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分科文理科学素养

◆张 莹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人文和科学素养对创造力的支撑

◆张 莹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学生“创造力”的匮乏是现今教育的一个痛处,涉及问题有高考、强制性文理分科、教师观念的缺失、课程类型的单一化等的束缚。但创造力本就应是人文和科学素养所共同支撑起来的。所以,旨在探讨人文和科学素养对创造力培养的巨大作用以及如何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做到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兼顾。

人文 科学 学科壁垒 创造力

对“探索文理分科”的讨论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但现今的制度下,高中教育依旧遵循着这条规则,有些学校在高二开始文理分科,而那些以高考为唯一目标的学校,在高一下期就开始文理分科。造成了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某一方面的缺失。创造力的匮乏甚至已成了民族之痛。现今的教育一味地去区分文理科,大学之后学科壁垒更加严重,学科分界更加明显,学生的知识背景单一,创造力很难发挥出来。学科交叉、知识的碰撞应是创造力的来源,但这一点恰恰为我们的教育所忽视了。要想学生高中阶段做到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兼顾,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丰富选修课程类型

比如,美国的高中阶段课程主要分为英语、数学、外语、历史、社会科学等几大类。每个门类下都有选修和必修课程。学生可以任意选择门类和课程,不受文理科的限制,这样学生就可以依照兴趣和特长拥有多种课程组织形式。反观我们的教学,学科界限太明,理科班缺少除语文课外的人文素养的熏陶,文科班的学生不具备任何数的概念和理科思维。学校在开设选修课程时不应拘泥于文理科的学科背景和界限,可提供多种类型选修课供学生自由选择,并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但是选修课程的开设应与日常课程有所区分,如针对理科班开设的人文类课程要以加强其功能性、实用性,注重学科思维的开发为目的,而非单纯的进行知识传播。选修课的定位,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健全其知识体系。

二、改变测评制度

现今教育的许多问题和无奈,都是高考所决定的。政策与教育工作者没办法去抗衡,但这并不意味着束手无策。许多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鲜有人问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惧怕这个学科的考试,如文科生不敢去选修一些理科类基础课程,害怕考试不通过,那么我们在制定选修课时就可以再进行细分,将课程等级分为:“通过或不通过”。比如,一个理科学生选修了古诗词鉴赏,如果他觉得这个课程有难度,那么他可以选择“不通过”,即不参加期末考评,不用提交期末报告,如果他再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兴趣并进一步研读了相关的著作可以再选择“通过”。但是,为了避免学生懈怠不认真对待选修课程,“通过或不通过”还应与学生学分挂钩,即二者不能享有相同学分。

三、扭转教师观念

许多教师过分关注学科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科思维的培养,殊不知“思维”即“能力”。学会做再多的题目,如不能将各学科融会贯通,去影响自己的思维方式,那么这种学习只是在培养单纯的“做题机器”。学科之间看似独立,实则联系紧密。例如建筑设计,除去美术相关知识,它还需要物理学、几何学等学科支持。孤立的学习只能让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学科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扭转观念,关注学科思维。

四、把学生从学校解放出来

如今,高中生被学校和家长社会保护得很好,以至于在很多地方“早熟”,不该知道的都知道,很多地方“晚熟”,该肩负的“责任”知之甚少。社会实践,在许多高中已经开展,但“作秀”的嫌疑较大。在美国,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美国孩子一般从12岁开始起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所谓社区服务,是指到所居住的区域内参加义务工作,这些义务工作包括,到医院、老人院、孤儿院、福利中心、收容所等地的服务。主要是帮助孤寡病残者料理生活,参与社区的义卖活动以及不以盈利为目的各种商业活动,等等。美国成立了许多相关的组织机构,开发了一系列主题性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包括自然与社会研究、设计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服务性学习等。甚至立法规范和保护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成长,更大的意义在于让他们在活动中学,在社会中体味人文的精神。

对“探索文理分科”的讨论一直争论不休,姑且不论文理分科的利弊,我们先来关注两个人:斯蒂文·乔布斯和爱德华·威滕。乔布斯曾说过:苹果之所以能与人们产生共鸣,是因为我们的创新中藏着一种人文精神。高中时期的乔布斯除了痴迷电子学,还痴迷文学,他认真研读过莎士比亚的很多作品,语文老师是他的偶像。当年他参加过一个书法培训班,在这里,他的审美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而这种能力日后也极大地体现在了苹果的所有产品和广告上。

欧洲文化源于渔猎文明,长期的生存经验教会他们,不管用什么手段,最后能够抓到猎物才能免于饥饿。正是受这种观念的熏陶,西方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应尝试不同的学科知识,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长处。中国的文化源于农耕文明,我们强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观念体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就造成了我们的知识背景的单一。而创意,往往是各种知识碰撞得来的。

中国学生创造力的匮乏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当中牵扯太多的规则、漏洞。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在今后去注重学生学科背景多样化的培养,学科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唯有此,才能有所裨益。

[1]石毓智.中国教育与世界的距离[M].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

[2]翟晋玉.教育呼唤批判性思维[J].中国教师报,2014,(9).

[3]林坚,黄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J].科普研究,2011.

猜你喜欢
分科文理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文理生的battle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平淡考查朴素启发
取消文理分科:听听孩子们怎样说
高中文理分科要不要取消
那朵风干的百合花
杀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