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春芳
(宁夏吴忠市同心县第二幼儿园)
如何指导幼儿进行探究问题学习
◆鄢春芳
(宁夏吴忠市同心县第二幼儿园)
幼儿对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各种尝试,在探究问题中不断获取知识自我成长,并获得成功的喜悦。而幼儿的探究欲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如何引导孩子思考,让孩子自己去感悟认知过程,教师引导他们探究问题,与他们平等交流,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关键。
探究问题 问题情境 探索兴趣
孩子在探究问题中学习解决问题,这是孩子获取知识和自我成长的一种途径。他们对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喜悦感,喜欢动手尝试,喜欢获得成功。但是,因为我们不恰当的养育和教育方式,很容易破坏掉这种探究问题的内在动力,他们会变得消极、退缩、逃避,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应做好引领作用。
兴趣是一种吸引力,也能够使孩子们在学习时变得有趣味,促使孩子积极探究问题。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好奇心强,理解力较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为孩子营造直观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孩子的探索的趣。如科学活动《神奇的火》时,教师出示火的形象字孩子们有的说像山,有的说像树,当教师再次提问:它是什么颜色的?孩子回答:红色的。“那它像什么呢?”孩子们异口同声:像火。从这里不难看出,教师在孩子探索时提出问题,能激发孩子探索欲望。当再次点燃蜡烛,用杯子盖上,让幼儿猜猜蜡烛是亮的还是灭的?为什么会灭呢?很多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动手了。这样,通过问题引导孩子,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让孩子带着满满的问题来学习,探究的目地就更加明确了,而且提高了活动的兴趣。
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环境,存在个体差异,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熟悉每个孩子,掌握他们接受事物的能力,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用不同方法,注重全体幼儿的均衡发展,以欣赏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相信他们的能力。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老师要给予激励和帮助,以免孩子产生消极、退缩、自卑情绪,从而影响孩子今后探索问题的兴趣。
在探索过程中,如果孩子是主动参与的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和表扬。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无论成败都要给予肯定,他们就会更加自信,对以后诸如此类的活动更加有兴趣。在一次泥工活动中,别的孩子都玩的兴致勃勃,只有甜甜坐着不动,这时,我走过去,我摸摸她的头笑着说:“没关系,来老师帮你,你能行。”在我的帮助下,甜甜成功地完成了制作,露出了满意的笑脸。从那以后甜甜都能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活动中。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关注动手能力弱、参与活动不积极主动的孩子,大胆加以鼓励让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孩子探究的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养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大班孩子对事物已初步形成了概念,也具备了探索能力和强烈求知欲望。作为教师要为孩子探究创造机会,通过兴趣培养、语言交流,使孩子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愉快,更加主动去领悟和探究世界奥秘。探究过程体现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学会主动探索,教师应适当引领。让幼儿自主探索并不是说孩子想怎样做都行,放任自流,这就需要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加以引导,鼓励孩子积极观察事物,从观察到的事物中发现问题,与自己原有的认识进行比较,得出答案,获得成就感。但要把“戳破最后一层纸”的机会留给他们,以激发孩子积极思考。
对孩子来说,探究问题的过程是享受的过程,他们全身心投入完成探究活动就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在科学课《水和油》的活动中,先让孩子观察醋、墨水的颜色,然后分别倒入两个杯子的水中,“用筷子搅拌后,孩子说“他们和水融在了一起”。“那把油倒进水里搅拌后又会怎样呢?”我提醒孩子,看看杯子里的水和油是不是溶在一起了?孩子都抢着说:“油浮在水上面”。“这是为什么呢?”有些孩子说是因为油倒的太少,按照孩子的说法反复验证:油还是浮在水面上的。这时,告诉孩子那是因为油比水轻,所以油浮在水面上。这样,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探索就能得出比较准确的结果。
1.创设思维空间,让孩子敢于探索
幼儿园的孩子,有的胆怯,有的好动。往往这时教师为维护活动纪律,会忽略“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更加过多限制孩子,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思维,限制了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在活动中不敢大胆设想,大胆操作,甚至有些孩子表现的很抵触。因此,如何激活孩子们的思维,引发孩子的自主探究显得尤为重要。情感互动是调动孩子探究的主要方法,平常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增加师生感情,放松他们心灵,让每个孩子都乐于参与活动,敢于探究思考。
自主探索不仅让孩子掌握知识,激发潜能,而且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大班孩子学习相邻数,“小朋友有好朋友,老师有好朋友,那数字也有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给数字找好朋友吧”。在学习5前面几个数时,只要给孩子讲清一个数前后多1少1的关系,到后面几个数,不用费太大力气,孩子自然就能按规律探究出来。因此,给孩子创设有利空间,进一步拓宽思维,学会找规律并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
2.保持耐心,给孩子充裕时间去探究
知识的积累需要一个过程,对于孩子来说完成探究活动时间就更长。在活动中,要把控好时间,用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语言,讲清活动内容,多给孩子充裕时间去发现,去探究。有一次,我让孩子制作正方体,我的示范是用塑料积木搭建的,而我给孩子提供的材料是纸板,孩子拿到材料后都急于按示范来做,可做出来的房子有斜,有歪,有的根本拼接不上。而我没有急于纠正孩子,而是让孩子通过仔细观察两种材料的不同,通过反复比较两种材料来发现问题,更换了材料后搭建出了立方体。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保持耐心,不要急于求成,给孩子探索留有足够时间,让孩子在错误中找到正确的做法,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3.相互配合,在探究中培养孩子们合作意识
作为教师,要主动提供集体性的探究活动,为孩子情感交流、团队配合提供机会。探究中,孩子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帮助他们开拓思维,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强化合作意识。比如,把孩子分成若干组,用大小不一的牛奶盒子搭建房子。孩子们充分发挥各自特长,有的画图,有的设计,有的动手搭建,他们时有协商交流,时有激烈辩论,齐心协力,相互配合,一座座漂亮的房子呈现在大家面前。探究活动拓宽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孩子们在交流中合作,在合作中成长,孩子的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创造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和提高。
总之,教师对孩子探究问题的指导应是科学的、有效的,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对孩子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所获得的结果更为重要,通过活泼宽松的教学氛围,引导他们主动愉悦地全员参与,让孩子们学会去观察思考,去尝试,不轻易简单地评判孩子探究问题的结果,当孩子们遇到问题,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帮助,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进一步开拓思维空间,养成自主动手、动脑习惯,为孩子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