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月玲
(厦门市吕岭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9)
为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语文教师以迁移式练笔为抓手,不管是公开课,还是随堂课,课内外作业安排小练笔已成为主流,力图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到位。通常所说的“迁移”,一般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积极促进影响。由阅读向写话的迁移是一种知能转化的交互迁移。[1]迁移式练笔确实增加了学生写作的机会与训练次数,填补了现行的语文教材上的单元作文训练的不足。我们说凡事都有个“度”。迁移式练笔也一样,要适度、适宜、适时,那种过度迁移练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教师没有深入了解教材,不了解学段目标,不了解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目标不明确,没有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本册哪是主哪是次,孰前孰后,根本没考虑,思维常识上的盲目性,必然带来训练上的盲目性。
教师没有依据课文所处的本组训练项目,挖掘借鉴教材,确定结合点。“眉毛胡子一把抓”,贪多求全,导致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东一榔头西一棒”。随意练,杂乱无章,分散学生的精力。
由于各年段教师不同,素质也不同,教师训练意识方法也各异,造成各年级学生作文训练无序的现象。即使同一教师,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训练序列,没有螺旋上升,甚至形成断裂层,导致练笔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1.训练的难易度
迁移式练笔不在多,而在精巧,因此必须以学定教,因文而练。以学生学情为第一依据,以文本为重点,明确目标,有的放矢。教师应明确课标中各年段习作目标的要求,做到“到位”而“不越位”。“跳一跳摘果子”,偏难、偏易的训练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会造成“费时低效”,导致学生厌学或畏难情绪产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写作教学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主要是片段训练为主,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用以降低起始阶段写作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第三学段篇章训练阶段,继续习作,要求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2]新课标对各学段习作要求不一样,迁移式练笔应体现学段特点,做到目标明确,循序渐进,有针对性,讲求序列性。
文本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迁移式练笔的价值取决于教师是否能适度开发、挖掘文本的潜在资源,并适度地加以整合利用。否则会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也会把学生兴趣给练没了。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依托文本,从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入手,寻找精准的练笔结合点,使学生练得轻松,练得实在,练出实效。
2.训练的疏密度
同一篇教材,会有不同的迁移练笔结合点,不同的结合点就有不同的训练价值。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大胆取舍,尽量一课一得。学生或仿或改要精心设计,要符合年级特点。一堂课40分钟,讲练结合,都应有时间控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则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流于形式,就过犹不及了。学生疲于应付,事倍功半。立足文本,立足学生的实际,做到一课一练,一练一得。久而久之,学生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厚积薄发,循序渐进。
如《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课文,节选自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教学难点是通过品读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严监生内心活动,读懂严监生的吝啬。文中细节描写了“两个指头”特别经典,但这一课可训练的点很多,刚备课时,笔者找到好几个结合点:细节刻画、正侧面描写、巧设悬念、虚实结合、制造反差、想象等多个结合点,试教时,贪多求全选了三个训练点,结果本末倒置,后来大胆取舍,依据本单元训练目标,选取“抓典型细节刻画人物”这一训练点,符合五年级学生的水平,设计了“猜猜他(她)是谁”这一读写结合环节,让学生尝试运用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段,表现一个熟悉的同学,然后读出来让学生猜猜他(她)是谁。学生抓典型细节刻画的同学形象栩栩如生,收获到意外的精彩。
另外,如果阅读教学的“密度”不够,学生体悟不深,那么练笔也只是摆摆花架子。“写作中心论”倡导的读什么、学什么就写什么,这种训练只是达到了形式上的读写结合,阅读成了写作的附庸,失去了增长学生知识、陶冶其高尚情操,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本体地位。
3.训练的精准度
要做到适度,指导学生迁移练笔必须有机地贯穿在讲读过程中,就文取材,而不是另立门户、另起炉灶,这需要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以课文内容为依托、为素材,精心设计适宜的随机写话的训练点、发挥点。
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加强了整合,注重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联系,每单元有着明确的读写训练重点。
课堂进行读写迁移训练时,要紧扣单元整体的读写训练重点,巧妙设计,选择读写结合点,突出整体性、连贯性,以一单元一训练主题的活动形式,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这样为有效提高本单元的习作水平做好铺垫。由读到写的迁移是一种知能转化的交互迁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读写互动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技能间的内在联系,知识、方法、兴趣、态度等都可以通过迁移规律来实现。如学习了“似乎……似乎……似乎”这一句型,接着让学生进行模仿造句。随学随用,这种学习易于巩固新知,形成浅层次的迁移,但过于零碎,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达不到预期效果。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注意训练的整体性和训练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借鉴和学习的机会,及时有效地进行迁移模仿和创造性练笔,习得作文的好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多层次仿写。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由于儿童知识和经验不足,所以模仿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师要善于挖掘题材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仿写。
(1)仿写句子。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体悟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读出语句层面、语义层面、隐义层面的意思,还要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不断积累、丰富词汇量及修辞手段。[3]如六年级下册《山中访友》是第一组“感受大自然”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构思新奇、想象力丰富、充满童真童趣,用拟人的手法活泼表现出山中各种景色的美好与灵动。课中笔者让学生仿照第五段“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的句式来写写自然界中学生喜欢的“好朋友”,模拟课文跟“好朋友”说说话,并写下来,学生有样子可模仿,灵感自然也上来了“你好,可爱的野花妹妹,你在草丛中频频点头是在欢迎我吗?”“你好,漂亮的花蝴蝶,你在风中翩翩起舞,是想邀我一起舞蹈吗?”……学生大胆的想象,优美的句段源于有模仿对象。
(2)仿写段落。中年段侧重段的训练,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增加,笔者也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如教学《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中“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这一中心句,笔者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重点段落,练习“围绕中心句写清楚一段话”。
(3)仿写思路。很多课文,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并接受和运用。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这一宝贵的资源进行教学。如教学《颐和园》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学习按照游览的顺序抓景物的特点写:进了大门→来到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站在佛香阁→昆明湖。接着要求学生也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介绍周边吕岭社区公园的美景。通过这样举一反三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为今后写作能力的提高夯实基础。
2.想象补白。迁移练笔的方法很多,或对课文中一个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充和发挥,或给课文续写,或假设另外一种情况进行练笔,也可以填补课文的空白点。依据课文内容,对文中没有继续说下去或没有说出的部分展开想象,这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写作方式。如教学《普罗米修斯》这一课,笔者引导学生想象普罗米修斯:“大雪纷飞时,……;面对宙斯的折磨,普罗米修斯……;风吹雨淋时,普罗米修斯……;烈日暴晒时,普罗米修斯……”这样的写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写能有效地促进对文本的理解,达到读写相长的目的。
3.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是指引导学生把课文的内容从课上延伸到课外,做进一步的挖掘与提升。这既是对课文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又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种好形式。
(1)结合生活体验写感受。如《“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是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父母的爱”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在学完第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后,笔者根据本组主题“父母的爱”,课后让学生迁移练笔: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形式,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由于切合学生实际,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又切合单元目标,学生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心中有很多话要倾诉,或是高兴的、或是委屈的、或是不解的……;如果切入点掌握不好,脱离学生生活,只会拔苗助长。
(2)结合课文写感想。学完课文后,顺机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交流并写下来。如五年级学习《将相和》后,你想对廉颇说什么?学生很快就为“廉颇的知错就改”点赞,心动才能笔动,对将相“和”的来龙去脉更清楚了,加深了对文章表达思想的领悟。
1.情感交融时:我们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感悟、积蓄的情感,若没有马上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就会消解、淡化。[4]就如上述《“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的例子,打铁要趁热,在学生情感交融时及时捕捉学生这种情感的积蓄点,及时体悟练笔,就能将学生心中所思、所想及时记录下来。
2.矛盾激发时:语文课堂上,当学生互动时,容易产生与课文、教师或同学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的动态生成,围绕这些观点,激发矛盾,引导学生质疑、讨论后,进行练笔,各抒己见,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观点,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如《落花生》一课,在学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时,笔者组织学生讨论:“苹果、花生你更喜欢谁?”苹果派与花生派激烈争辩起来,笔者安排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及时表达出来,当学生出现“做人不仅要对人有用,而且还要讲体面”的观点占上风时,笔者尊重学生的选择,但适机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用“落花生”做题目,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作者借落花生来表明自己的人生信仰与追求,就是不图虚名,不求炫耀,这种品格在当今也是很可贵的,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成为“苹果式”的人是极少数的,大部分人会成为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只要是对社会有用的,就值得大家肯定和尊敬。通过教师的深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更准确了。通过练笔,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及时现场点评,评优激励;评文也评人,达到最佳效果。这不仅为今后的习作积累了丰富素材,还打开了学生思维的无限空间。
随文迁移式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只要教师不过度挖掘开采,讲究时机、方式方法,建构序列化训练,迁移式练笔必将落地开花,为我们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4]祝贵耀.阅读教学中聚焦“读写互动”[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1(Z1):61-6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
[3]沈晓菊.定准重难点、找准切入点、抓准读写结合——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阅读与鉴赏,2011(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