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琰++孙亮
摘 要: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其中大学生成为移动网络使用的主力军。本文在分析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所能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具体的实施途径,为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高原期”现象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引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过程中,优化教育手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使用中的常态化,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共识。目前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大多以中小学课程为主,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分为四种:基于多媒体教学的课程整合、基于网络的研究性教学、基于网络资源的交流式教学和基于网站的自主式教学。
目前我国正以快速的步伐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的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实验室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6月份,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达到5.27亿,首次超过PC整体使用率,其中学生网民比例高达25%。高流量手机应用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有:首先,用户上网设备向手机端转移,网民对于电脑的使用率持续走低;其次,使用基础环境的完善,如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发展吸引更多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最后,上网成本的下降,如上网资费降低。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其便捷、随时随地上网的优势正影响着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有良好的应用基础,移动互联网技术为高等教育阶段课程整合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1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从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最初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到基于网站的研究式教学再到基于网络资源的交互式、自主式学习,技术手段不断演化进步,但已有的技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知识无限性与教师有限性的矛盾。移动互联网的产生和大规模应用使得这一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本研究基于以下两点理论假设:
1.移动互联网技术可实现将本专业核心知识与外围知识、跨专业跨领域知识整合。
移动互联网的庞大用户群。移动互联网将每一个移动智能终端与互联网资源连接起来,作为教学资源平台它实际上是将课堂与整个世界的知识库连接了起来,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再局限于教师提供的信息源而是有了更加广阔的来源。因此专业的外围知识、跨专业知识的拓展变得轻而易举,学生通过移动搜索引擎,各类APP应用及知识聚集的社交平台可以自主获得专业外的知识与经验。
2.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1)移动互联网是广域的泛在网。广域的泛在网让学生随时随地、如影随形地使用移动终端学习成为可能。这让大量需要即时的知识传递与共享成为可能。每一条知识都可以被马上发到移动网络教学平台上,每一条知识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传播,缩短了知识传播的中间环节,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
(2)移动终端具有高便携性与强制性。除了睡眠时间,移动设备一般都以远高于PC的使用时间伴随在其使用者身边。学生手机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任何一种电子产品,利用这一特性融合教学目标、内容的知识传递无形中强制学生随时随地学习。
(3)移动互联网具有永远在线及占用用户时间碎片的特性。学生智能手机已经做到24小时在线,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也呈现出碎片化倾向,这使得课堂以外的碎片化学习成为可能。
(4)移动终端是一种智能感应的平台。学生使用的智能手机不仅具有计算、存储、通信能力,同时智能手机具有越来越强大的智能感应能力,定位功能、二维码功能、语音及视频功能使得智能手机成为教师课外传递知识的最好工具。
2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能解决的问题
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最成熟的阶段,也是学生对信息技术最渴望的阶段,面对众多的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以及更新知识成为高校师生的共同目标。而目前对于该阶段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新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不仅解决了高等教育阶段研究不足的问题,还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解决教师的知识与时间的有限性与新知识、新技术发展的无限性矛盾。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以个体的能力与时间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是有限的,例如电子商务专业,专业知识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更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创新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自主式学习、研习性学习,有效利用课后时间扩展知识量成为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移动互联网具有分布式的、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递与共享的优势与特点,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积极向其学习的同时主动探索未知领域,促进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能实现知识传递过程中的前喻文化(晚辈向长辈学习)、同喻文化(文化在同辈中传递)、后喻文化(长辈向晚辈学习)相融合。
2.解决目前师生对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受制于时空限制的问题。现有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大多停留在基于网站的自主式教学,这一模式虽然解决了知识扩展与共享的问题,但师生的交流局限于相对固定的环境(如机房),以及相对固定的时间(如使用计算机的时间),这些限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师生交流的频率与深度。而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由于移动终端设备在学生中的普及,以及学生对移动互联网的熟悉和兴趣,使得主动积极的、随时随地地进行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
3.解决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评价手段单一、不够全面的问题。目前,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手段较单一,大部分采用考试的形式,少数课程采用论文及实践作业的方式,此类方式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体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程度。而通过移动互联网教学平台,教师可以记录和收集学生的学习轨迹,掌握学生每天学习的时间、效率,真正做到利用学生平时学习态度、表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
3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实施研究
具体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理论研究阶段,该阶段主要解决如何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模式、学习时间的整合中。然后是实践研究阶段,该阶段解决教学资源网站的制作,移动网络平台的接口设计、教学应用,并将研究成果在电商专业基础课中实施。
3.1 理论研究阶段
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四维课程整合模型,四维整合模型的维度包括: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模式、学习时间的整合。
(1)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内容的整合。改革原有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设立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时,将基于移动网络技术的使用作为考核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因素。改革原有的教学内容,对教师安排教学内容提出新的要求,除了涉及最新的移动网络技术的理论教学以外,教学内容的获取、编排与分享都要充分体现移动网络技术的作用。
(2)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整合。教师的教学不再局限于黑板与多媒体课件,移动终端成为课上与课后交流学习的主要工具。课堂上利用移动终端向学生提问,发送随堂作业,课后移动网络平台成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与学习模式的整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革原有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教师教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自主式学习、混合式学习、合作学习。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有利于新的学习模式开展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与学习时间的整合。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外时间大大增加,而这些时间由于移动互联网娱乐的发展被碎片化,学习时间的整合目的就是将这些断续、零散的时间连贯起来完成某一特定学习目标。
3.2 实践研究阶段
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整合教学平台。创建该平台的目的在于从实践角度验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该平台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参考资料、扩展知识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包括答疑、自由讨论等;实现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以及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与评价。
(1)教学资源网站设计与制作。教学资源网站作为信息整合的总站与教师、学生的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信息的集成、分类汇总与信息传递、共享。在分析应用新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对网站功能模块进行规划与设计,包括教学资源共享模块、师生互动模块、教师评价系统模块、学生考核系统模块,在各模块下再细分子模块。
(2)移动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开发。采用手机等移动终端APP应用程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APP程序可与应用较为广泛的微信订阅号关联,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设计与开发网络接口程序,实现微信与APP应用的互联,以及与教学资源网站的绑定与信息共享。
(3)教学实践。搜集教学资源,设计相应的APP应用模块,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视频、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师生互动、讨论版等。设计与开发微信公众订阅号,构建框架,组织推送内容。最后结合课程的开展记录学生使用数据,构建学生评价体系,将通过移动互联网收集的数据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结论
本研究试图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新思路,在理论上创新理念,突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特征,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网络资源为中心”转变,从“以实验为中心”到“以实战为中心”转变。在实践上通过资源整合及协作,更好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通过教学资源网站与移动教学网络平台,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关于本学科领域的全面、系统的理论及实践知识,弥补了课程设置的滞后性,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基金项目: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4年度立项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基于移动网络平台的课程整合模式研究”(项目号:2014-R-30989)】
参考文献
[1] 张利桃.TPACK整合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实施——“以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为例[J].
电化教育研究,2013(4).
[2] 蔡丽,张文兰.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高原期”现象[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6).
[3] 黄德群.十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9(8).
[4] 孙月圣.重新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当代教育科学,2009(14).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年7月)[EB/OL].http://www.cnni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