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范文+罗亦萍
摘 要:卓越人才培养之目的在于为行业或地方的经济建设提供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或创新人才。本文主要探索和研究了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培养目标、培养措施和途径,构建以学校为主体、企业积极参与、校企联合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理论知识传授与企业应用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并对联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培养和解决企业急需人才方式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关键词:卓越人才;校企联合;工程应用;创新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未来十年,国家要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1-2]。通过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主动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学校办学声誉,引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3-5]。
2014年度,广州医科大学开展了“十二五”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规划,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纳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教学改革范畴。生物医学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依托生物医学工程系、医学实验中心和校外科研项目合作单位,以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本文就生物医学工程卓越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开展实践和探索。
1 实施卓越人才培养的主要思路
依托我校医学优势,从教育理念层次探讨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思路,研究和探索生物医学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可实施的、具有我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卓越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1)改革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本,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理念;
(2)研究和探索卓越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包括创新能力训练模式、课外科技活动自主创新模式、毕业设计与科研融合模式、实践教学与科研合作相结合;
(3)以创新能力和应用技能培养为中心,培养具有工程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生物医学工程卓越人才。
2 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涉及材料、物理、电子、化学、生物学与医学等交叉学科,该领域的技术创新、理论突破和生产实践需要大量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6-7]。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产业化必须通过工程应用才能实现为医学、临床和人类服务的目的,产业化进程中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销售、售后服务等方面需要具备扎实理工基础和一定医学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为:
(1)培养具有医学电子、医学材料、医疗器件和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材料和医疗器件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合格公民的责任意识和道德素养;
(3)善于了解和把握本学科发展前沿,具有较好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
(4)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表达交流能力、获得和利用本专业信息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共事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3 卓越人才培养的措施和途径
生物医学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措施和途径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1 构建具有医学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1) 建立探索型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讨论、课题答辩和课外讨论改变传统以教师授课的模式,打造学生全方位参与课堂研讨的教学模式。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医学和工程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增加实践教学时数,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
(3)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设置科研项目作业,要求学生自行查阅文献资料,独立制定方案,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锻炼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2 课外科技活动自主创新模式
引导优秀大学生在本科2-3年级开始跟随导师参与项目研究,鼓励学生经初步训练后结合自己兴趣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其参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发明大奖赛。
3.3 强化工程与应用实践的本科毕业设计新模式
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引入科研管理模式,加强科研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训练,强化研究方法和科学素养培养。毕业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文献查阅、选题、立项、设计方案、实施研究和分析讨论等环节,营造一种重在应用和善于创新的毕业论文设计新模式。
3.4 优秀本科生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依托我系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基地,有计划地选拔优秀本科生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参与研究和产业化工作,为学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条件、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和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尽早让学生参与企业研发新项目,前期探索性的研发工作可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对其进行联合指导。
3.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生物医学工程卓越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是组建由专家学者、专业教师及企业人士构成教学指导小组,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导师制度。由项目负责人阳范文担任组长,企业技术负责人或管理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顾问,其它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组员全部参与教学工作。校外企业导师的参与为卓越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预期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6 拓展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卓越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教学基地建设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基地。
3.6.1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立足生物医学工程实验中心、生物医学实验中心、动物中心及校内其它公用实验平台。
生物医学工程实验中心建有医用电子、医学影像、电工电子、生物材料等八个专业实验室,拥有激光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仪、超声成像仪、紫外光谱仪、红外光谱、电子电工实验平台、冷冻干燥机、高速离心机、热压成型机、单螺杆挤出成型机、超声波分散仪、转矩流变仪、立体显微镜等。通过设备共享和相互协作,为校内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3.6.2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为了拓展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通过项目合作方式共享双方仪器设备资源,在工程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卓越人才培养可建设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包括以下单位。
广州健泽药业有限公司在生物基因工程、创新中药研发和医用高分子材料等关键领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建有现代化的GMP车间、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公司技术部拥有GPC、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等先进的分析设备,可开展可降解植入性医用材料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等实践教学内容。
广东波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践基地拥有双螺杆挤出生产线30条、实验线8条,年生产能力达3万吨。2012年投资新建食品医用级车间2个,主要用于食品医用级功能材料和色母粒生产。拥有注塑成型机、单螺杆挤出机、吹膜机、热变形仪、拉伸试验机、冲击试验机、硬度计、光学纤维、表面电阻仪和紫外老化箱等设备,可开展高分子生物医用材料的加工、改性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实践。
广州纤维产品检测研究院实践属政府第三方纤维纺织品服饰专业检测机构,是全国首家集标准服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信息服务、质量检测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质量检测中心,2013年5月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成为国家纺织品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州)。该院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拥有美国、英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国的电子拉力机、日晒牢度仪、马丁代尔耐磨仪、静水压仪、胀破仪、HVI大容量棉花测试仪、UST纱线强力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气相色谱—三重串联四极杆质谱仪、气相质谱联用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液质联用仪、紫外分光光度仪和扫描电镜等进口设备,可开展植入性可降解医用纤维的力学性能测试、微观形貌研究、热性能、生物相容性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实践。
广医附属口腔医院拥有先进设备,如NewTom CBCT与三维立体打印机、NOUVAG MD20和FRIALIT人工牙种植机、Sirona全景曲面断层机、 Soredex牙科X 光成像系统、牙颌模型3D扫描系统、Leika及蔡司根管显微镜系统,可开展口腔医用材料、口腔修复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实践。
广州海珥玛植物油脂有限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植物油脂生产企业。该公司目前以大豆油为基础,经过充分醇解、酯化、乙酰化,生成乙酰单油酸甘油酯,再环氧化生成二乙酰环氧植物油酸甘油酯,其中HM-828是针对医用PVC输液材料研究和开发的一种绿色环保型增塑剂。本人承担了该公司委托研究HM-828在医用输液材料中的应用和细胞毒性研究,为后续的卓越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4 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实践中的问题与改进
卓越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成功的关键取决于能否将校内理论知识传授和企业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培[8]。只有让企业主动参与实践教学环节,才能真正做到全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9]。在实践中,学校和企业目标可能有时难以完全达成一致,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思路是:首先,学校要充分发挥卓越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主动了解和调查企业需求;其次,联合培养教学模式必须要满足和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培养企业急需人才为宗旨,这样才能让企业全面参与卓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教学创造良好的工程应用和实践运用基地。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学校要树立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理念,企业要通过联合培养寻找企业所需要的卓越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联合培养卓越人才的激励机制,共同营造学校、企业、政府和学生多方共赢的新局面。卓越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可为学校卓越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创造条件,为学生展示其才华提供机会。随着校企合作机制的不断健全,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会不断完善,培养和实施的效果才能越来越好。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产学研项目(2013B090500034);广州医科大学2014-2016年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卓越人才培养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19-21.
[2] 颜敏,贺金社,周会娟.普通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2,30(4):114-119.
[3] 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4):110-112.
[4] 张建勋,陈国铁.“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5(9):4-7.
[5] 王永生.高水平特色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5-18.
[6] 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50-52.
[7] 戴跃侬.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8):43-44.
[8] 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1(3):25-27.
[9] 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
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