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凤
(山东省昌邑市潍水学校)
以问点缀,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李旭凤
(山东省昌邑市潍水学校)
问题是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运用提问艺术,可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彻底改变了以往学生的被动参与、机械接收与消极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初中化学 高效课堂 提问艺术
学习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活动。可以说,只有善于激发与培养学生对认知对象积极的学习情感,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让学生成为快乐学习、主动探究的主体。
要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主动探究,教师就要在学生身上花点心思,以学生所喜爱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向学生来展示一个小魔术,不用火柴而是用一根玻璃棒将酒精灯点燃。学生纷纷表示不可能。首先在玻璃片上放少量高锰酸钾晶体再滴入几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接近酒精灯的灯芯,学生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结果酒精灯真的被点燃了。这一现象实在太神奇了,学生表现出极大的惊讶,这样学生心中自然就会产生困惑,这究竟是什么原理?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建立在学生内心认可之上的快乐学习,实现了学生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
正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启发式教学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如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在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以实验来创设一连串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展开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以实现学生对此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与真正掌握。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验药品,白色的氯酸钾晶体、黑色二氧化锰粉末,然后与学生一起来展开实验操作:
1.加热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证明没有产生氧气。
2.加热氯酸钾至熔化,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验,木条燃烧不旺,证明产生的氧气非常少。
3.接着第二个实验,将加热至熔化的氯酸钾试管移开火焰,放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来检测,木条燃烧得很旺。在直观而鲜明的实验面前,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将氯化钾加热到熔化阶段才产生少量的氧气,而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后,在较低的温度下为什么就可以产生大量的氧气呢。这样的问题自然就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集中于此节的重难点上,避免学生的没有头绪的盲目探究,而是让学生从新的角度来展开思考与思维,这样自然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二氧化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催化剂,进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催化剂的概念与作用。
化学学科与现实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这决定了化学学科的学习不能与生产生活割裂开来,这样只能让学生成为机械的记忆者与运用者,让学生沦为教材的奴隶,这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灵活掌握,不利于学生能力与思维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将问题的切入点放在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上,设计富有实践性的问题,将知识的学习与用结合起来,将学生的探究引向更宽广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升华。
如让学生来探究膨化食品包装袋为什么要充入气体?气体的成分是什么?如何来验证袋中气体成分?学生根据所学课本知识猜测包装袋中的气体可能是空气,这样可以避免食品在运输途中受损,这样更加便于储存与运输;有部分学生认为可能是氮气,因为氮气性质不活泼,更能保证袋内食品不变质。针对这些不同的猜想,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方案:用注射器抽取包装袋中的气体,然后注射到放有燃着蜡烛的集气瓶中,如果蜡烛熄灭则证明是袋中的气体是氮气,如果蜡烛没有明显的变化则证明袋中的气体是空气。这样的问题解决正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灵活运用,更能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运用中感受到化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励学生展开更为主动而积极的化学探究活动。
总之,问题具有强烈的激趣、启思、导行的重要功效。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用一系列富有探索性与趣味性的问题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问题来为教学增添亮点,构建高效课堂
[1]宗永学.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几点策略.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10).
[2]钱海如.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六个环节.中学教学参考,2015,(08).
[3]黄图伦.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策略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