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荣
新常态下雷锋精神培育的对策研究
黄志荣
摘要:雷锋精神对于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接班人的青年学生应成为传承雷锋精神的主力。然而,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负面现象,在较大程度上阻滞了雷锋精神的传承。因此,在雷锋精神的培育中,不仅要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特征,而且要结合青年学生的年龄特征、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特点,使传承雷锋精神成为引导学生成长的新常态。
关键词:雷锋精神;培育;引导性;时代下;实效性;新常态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表征,半个世纪过去了,雷锋精神穿越时空,在新时代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1]尤其,在我国社会进入新常态的当下,更需要用雷锋精神来引导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英雄去魅的时代,也要注意在充满正能量的学雷锋热潮中,出现了一些负面的东西。由于受市场因素的影响,人们过度注重功利主义,缺乏诚信、道德沦丧等现象泛滥。有些人唯利是图、斤斤计较;有些人走秀式的学雷锋;更有些人甚至因为“做好事”“学雷锋”而麻烦上身,等等。[2]渐渐地,一些人开始对学雷锋嗤之以鼻、谈虎色变、敬而远之。这些负面现象凸显出,新常态下雷锋精神传承的尴尬境地,表面上看似红红火火,实际上遇到了较大的阻滞,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些困惑。那么,如何有效消除这些负面现象在雷锋精神培育中的不利影响呢?子贡拒赏、子路受牛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补偿和奖励。这道律法使很多流落在外的鲁人得救,重返故国。子贡响应国家号召赎回了很多奴婢,照例应受到赏赐,但子贡因为自己富有拒绝了赏赐。孔子听说后批评了子贡,说“如果天下人都以接受政府赏赐为不廉,今后不会再有赎姬妄之人”;当时,子路救了一名落水者,这人用一头牛来感谢子路,子路接受了。孔子听说后很高兴,赞扬子路做得对,说“今后会出现更多勇于救难的人”。
虽然这件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但孔子对子贡和子路的评析,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显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好人有好报,好事才能长久延续。如果好人得不到好报,做好事的人必然会越来越少;如果大家做好事反而没有好的结果,许多本来想做好事的人必然不敢再去做好事。这个故事虽然有很多争议,但笔者认为,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处在不同层次的情况下,传承雷锋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雷锋精神的培育中,不要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从而,让普通民众望而生畏、望而却步;要注重从最朴素的生活、最基础的工作中做起,强调小微中见伟大、平凡中见崇高,应该让更多的普通人加入学雷锋的队伍中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才能让雷锋精神不断传承、发扬光大。[3]
尤其,在职业学校中培育雷锋精神,要考虑到教育对象——职校生的具体情况。当代,职校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他们荣辱模糊、难辨是非、不分美丑、易受舆论影响、做人目的不明确。虽然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积极的,但从现实情况看,学生的思想道德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学生既有乐于助人一面,又有道德水平不高的一面。一方面,他们渴望为社会、为集体、为他人做好事来表现自己,羡慕模仿英雄行为;另一方面,其自身也存在一些道德水平不高的现象,表现为不爱护公物、随乱丢纸屑、出口成脏、打架斗殴等。所以,在雷锋精神的培育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道德水平。[4]同时,认真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特征,狠抓落实学生的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和养成教育,从身边小事做起,让学生认识到雷锋精神,不仅仅只是做好事,更是一种人生的价值所在。并且,在教育中形成常态化新机制,使践行雷锋精神成为学生成长发展中的一种新常态。
(一)加强舆论宣传,进行正面引导
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中要切实加大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电视台、广播站、网站、黑板报、宣传栏等舆论阵地的宣传作用,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舆论氛围。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雷锋,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可贵,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去践行雷锋精神。
(二)创新德育模式,深化教育内涵
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在德育教育中有机渗透雷锋精神的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创新德育模式,开发学雷锋课程,丰富雷锋精神教育形式,不断深化雷锋精神教育内涵,使学雷锋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融合。把学雷锋活动贯彻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道德建设之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大力营造学习雷锋精神的氛围,让雷锋精神深植在每个人心中。
(三)建立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在学校中设立保障学习雷锋活动的管理体系和奖励体系,维护学生学习雷锋的热情,为雷锋精神的培育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
1.逐步完善组织运行管理机制。由学校团委建立统一的学雷锋志愿者组织网络,在每个系部都要建立志愿者组织,引导和组织学生干部团员和学生积极分子加入志愿者队伍。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逐步建立志愿者星级评定及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评先评优工作机制;建立学雷锋做好事情况登记制度,对学生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热爱关心集体、热心参与学校各项公益活动,为学校做贡献等方面的事例进行登记。
建章立制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好人好事,利于表彰先进,弘扬正气,进一步促进校园良好风气的形成。对所有的好人好事,均由班级视其影响大小加上相应的量化积分,学生享有优先评优的条件;每学年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均由学生科统计后,给该学生班级量化加分,作为学期班集体评优的依据之一。从而,鼓励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学雷锋活动中来。
雷锋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在新常态下培育雷锋精神,应该在保持其实质与内核不变的情况下,使其内容和形式体现时代性。
(一)结合专业特点,拓展活动内容
在雷锋精神的培育中,要积极拓展活动内容,不断赋予学雷锋活动以新的时代内涵。[5]职业学校中培育雷锋精神有着独一无二的先天优势,即培养的学生都拥有一技之长。因此,学校在培育雷锋精神中,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发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和拓展志愿活动,利用专业优势感恩回馈社会。在学雷锋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把专业与服务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成长与奉献结合,在学雷锋活动中发挥专业特长,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近年来,学校青年志愿者秉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精神,结合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学雷锋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展示了现代职校生的风采。
旅游系的学生组建了“我爱家乡、义务讲解”社团,利用节假日为游客进行志愿讲解服务;传媒系的志愿者们组建了“电脑维修社”,他们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组成电脑技术小组,为全校师生提供爱心电脑维护服务和制作课件,并深入社区开展为民服务活动;电气系的同学组建了“家电维修社”,在校内外开展家电义务维修活动,等等。这些学生志愿者,虽然年龄不大,但是热情很高。他们精湛的专业技能,热忱的服务态度和熟练的操作技巧,受到了校内师生和社区居民的一致赞扬。
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志愿者活动的成功展开,进一步激发他们学雷锋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激发了他们认真学习专业技能的决心和动力。同时,也使志愿服务成为学校的一项特色校园文化,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二)结合年龄特点,打造特色活动
从生理年龄来讲,职校生大部分已经成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有着强烈的成人意识。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长大成人,开始把自己看做是“成年人”,渴望与成人一样,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与权利,不甘居于从属地位,更反对粗暴的权威式的干涉。在心理上要摆脱对老师、家长的依赖,努力以独立人格出现。因此,在学雷锋活动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打造特色活动,不断赋予学雷锋活动以新的吸引力。
“储蓄青春,收获人生”,是校团委发起的一项特色志愿活动,旨在提高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增强公益服务意识,用青春担起时代的责任。通过收集印章的方式进行储蓄与消费。(例如:一次校内或校外的志愿者活动均可储蓄1个“青春”章印,印章可在学校社团内进行消费,齐集两个印章可置换燚舞社舞蹈培训班的一次课程。在入团、入党、评优、助学金申请等评选活动中,在同等条件下,章印多者优先)。自2014 年1月启动以来,学校与常熟团市委、常熟市民政局、教育局联合开展了多项志愿者活动;目前,已有1 623名学生提交了申请并取得了卡片,参与人数1 900多人次。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雷锋精神,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青年学生的激情与动力,学雷锋活动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力。从而,让雷锋精神成为现代职校生的精神底蕴,成为学生的价值追求。
(三)结合时代特点,创新活动载体
在雷锋精神培育中,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创新活动载体,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学生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学生乐于接受的渠道,广泛持久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雷锋活动,把广大学生吸引到学雷锋活动中来。
现代社会是新媒体时代,新兴网络载体受到年轻人追捧。可以用“QQ群”“网络贴吧”“网游”“微博日记”等这些新兴网络载体,来传播雷锋精神、宣传雷锋精神,这样更易于让媒体时代的学生接受。同时,利用青年人喜爱动漫的特点,发动学生制作雷锋帽、印有卡通雷锋图案的T恤、背包等创意产品。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创作来了解雷锋、学习雷锋;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义卖这些产品来筹集爱心基金帮助他人。
在校内,先后开展了“八礼四仪”“文明校园”“秋季招生”等志愿者活动。3月开展“继承传统美德,践行雷锋精神”学雷锋月活动,参与团市委组织的“青年文明号广场集中志愿示范服务”。在校外,志愿者每周都要走进老年公寓、颐养院,进行“关爱老人”的志愿活动,此外,还相继参与了“虞山环保行”“红十字劝捐”“志愿导医”等志愿工作。
通过活动载体的创新,把雷锋精神营造成为校园的道德风尚,使雷锋精神成为学生的道德参照物,让学生在学雷锋活动中学有榜样、学有途径、学有目标,进而,让学生自觉地把雷锋精神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
在雷锋精神的培育中,提倡“小德微善、平凡中见崇高”。让学生感受到雷锋精神并非高不可攀的,雷锋精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人都可以学雷锋,人人都可以做雷锋。这样,才能让雷锋精神永远传承下去。避免学雷锋活动中形式大于内容,作秀多于实际,任务高于志愿的“假大空”、“高大上”、不接地气的现象。
子贡赎人的故事中,子贡用自己的钱做了好事,本应该被表扬,但是夫子反而要批评他。原因就在于,他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拔高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样使很多人对赎人望而却步。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总把雷锋精神定位得太过于高大上,使普通人望而却步。因此,在学校中培育雷锋精神,要把学雷锋活动落细落地落实,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让学生有时间学雷锋、有平台学雷锋、有能力学雷锋,让学雷锋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譬如,可以要求学生遵守《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倡导学生讲文明、懂礼貌、树新风。在学校里,遇到师长主动问好,同学间和睦相处;在家里,对长辈有礼貌;在生活中、学习中,学习雷锋勤俭节约的精神,做到随时关灯、关水,不乱扔纸张,不乱放文具,不浪费物品等,爱护公物,节约能源。
立足校园、服务社区,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回馈社会”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良好道德品质。
深入开展志愿者服务行动。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社区、医院、公园等场所开展公益性的志愿服务活动。
将学雷锋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中,鼓励学生“善小而为之”,真正做到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雷锋精神,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见崇高。做到在学雷锋活动中,人人可以参与、人人能够参与,形成人人争当雷锋的良好校园氛围,使雷锋活动的传承成为学生生活中的点滴和日常,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中的一种新常态。
参考文献:
[1]周杨.新时期正确认识和弘扬雷锋精神[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106-109.
[2]禹哲,李春如.高校“学雷锋”活动运行模式研究[J].理论界,2012(12):143-145.
[3]焦静.新时代的雷锋精神[J].学园(教育科研),2013(2):73-74.
[4]梁慧超.雷锋精神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J].道德与文明,2004(4):63-64.
[5]刘雅静.雷锋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当代价值[J].中国德育,2015(6):33-37.
[责任编辑秦涛]
作者简介:黄志荣,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熟分院/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17-007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