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妍 叶建州 滕 超
(云南省中医医院皮肤科,昆明 650021)
治未病思想在中医皮肤病防治中的运用
严妍叶建州*滕超
(云南省中医医院皮肤科,昆明650021)
摘要: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思想之一,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复”三个方面。随着皮肤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如何“防治”皮肤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将中医学“治未病”理念运用到皮肤病的防治中,对延缓疾病发展,防止疾病再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治未病;皮肤病;防治
“治未病”思想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后经历代医家的长期实践与不断完善,现其理论内涵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瘥后防复”三方面。随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大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皮肤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皮肤病严重影响健康、美观,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困扰。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皮肤病的诊疗、慢性病的调护及皮肤病预防、养生保健等方面的运用,现阐述如下。
即强调调护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未病”并非指完全未病,而应理解为“疾病未成”,是一种尚未患病的亚健康状态,也有医家认为此阶段是疾病的潜伏期,即疾病前期,或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期、复发前期[1],包括疾病进展的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势和未来可能表现出的状态。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外有筋、脉、肉、皮,内有五脏六腑,内外相应,阴阳调和。《内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故皮肤病的发生与相应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密切相关。《素问》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若能顺应四时,夜卧早起,使志无怒,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1.1和饮食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的气血、津液、精血均源于脾胃的生化。《灵枢·五味》曰:“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故中医养生当以食为本,饮食有节,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治病亦应先调理脾胃,先食后药,即《本草纲目》中药食同源的思想。《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中写道“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反能为害,疾疚竞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可见其对食物对疾病的影响与作用非常之重视。正如银屑病患者可长期服用健脾利湿或轻清凉润之品,防止咽部感染,忌过食肥甘、辛辣刺激、生腥等发物,荨麻疹的患者可以通过过敏性检测适当的去规避致敏食物,过敏性皮肤病的患者也可通过避免食用灰菜、菠菜、柠檬、虾蟹类过敏性食物来预防疾病。同时,临床辨证也注重从体质辨证以“治未病”,《灵枢·经脉》言;“虚则生疣”,说明疣的发生与个人体质及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王琦将正常人的的体质分为9型,除平和质外,其余皆为偏颇体质,辨质论食是体质食疗学的重心所在。《金匮要略》共用药150味,其中食用性中药29种;共198方,食用性中药配伍组方达141方,占71%,其中广泛的应用了生姜、大枣、粳米、百合、鸡蛋黄、獭肝、赤小豆、小麦、蜀椒、羊肉、桔梗、葱、盐、酒、薤白、豆豉、饴糖[2]。其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方”便可算是体质食疗代表方了。易患湿疹、素体痰湿较重者可长期服用薏米赤豆煎:薏苡仁30 g,赤小豆15 g煎汤以健脾利湿;易患过敏性疾病的特禀质人群较适合服用百合、马齿苋、大枣、黑豆等归肺脾肾三脏,具有益气固表、凉血消风功效的药食[3];燥红质其病理基础为真阴不足,石建、冯丽[4]认为此种体质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体质状态,匡调元认为燥红质患者可服冰糖五果羹,其做法为将红枣、桂圆及枸杞子共煮开10分钟,待稍温后将连皮生梨及去皮香蕉切碎,放入加冰糖(或白砂糖)适量即可;现代医家辨治白疕时多从血热、血燥、血瘀三法入手潜方用药,而忽略了患者本身的体质,若在气郁型银屑病患者用药中加入疏肝理气之品,如柴胡、川芎、香附,既疏肝解郁,又行气活血,将有事半功倍之效。
1.2慎起居《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曰:“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说明在预防疾病的发生过程中人体应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调养精神形体,避免戾气侵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之季阳气生发,风气当令,气候变化快,昼夜温差大,人体应注意保暖,切勿克伐阳气,适当运动以促进阳气的生发,并注意预防风疹、麻疹的发生;阳虚体质的人也应在此时进补养阳之品以“养阳”。《诸病源候论》有言:“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疹。”说明卫表不固,风邪内袭与瘾疹的发生密切相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避风寒、风热之邪侵袭,能有效预防瘾疹的复发。古书有云:“漆有毒,人有秉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说明漆疮,即接触性皮炎的发生与否与个人体质密切相关,“高敏”体质患者应避免接触花粉、粉尘等可疑致敏物质。风胜则燥,风邪致病易致皮肤干燥、瘙痒、脱屑,如面游风、风瘙痒等病,春季易复发加重,应减少白天外出,尽量避免日光直射,加强皮肤保湿。夏季暑湿当令,应纳凉避暑防止温热邪气侵袭,预防痱子、日晒疮的发生;避免到茂密的丛林,防止虫咬皮炎的发生;避免接触宠物、家禽,防止虱咬、猫癣为病。热为阳邪,其性火热焱上,上先受之,夏季火热当令,应清淡饮食,加强皮肤清洁,避免疖肿、毛囊炎的复发加重。秋冬阳气内藏,阴气生,寒气当令,易外感而致白疕加重,并注意加强锻炼,保证良好睡眠,避免蛇串疮等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1.3畅情志《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不畅可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营卫失调而发皮肤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篇》认为:“七情,人之常情,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情志异常波动,可影响脏腑气机不畅而发黧黑斑(黄褐斑),具体来说可因肝郁脾虚,中焦气机不利,生化精微不足,肌肤失养则面部生斑;或肝郁化火,阴虚内热,热灼津亏,津不上承,面部肌肤不荣也可导致黄褐斑的产生。现代临床研究已证实,情绪紧张、焦虑、易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可单独致病或导致病情的恶化。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学习压力过大,加之易紧张、易焦虑的情志特点,也使油风(斑秃)、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外科证治全书》曰:“红色小点,有窠粒隐行于皮肤之中而不出是也。属心火伤血,血不散,传于皮肤。”由此可见,瘾疹的发生也与心肝火旺有关。肝失疏泄,郁而化火,火热不散,与气血搏于肌肤而发疹;或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外邪袭而发病。同时由于多数皮肤病发病伴有明显的瘙痒,这也加重了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肝气郁结不疏,病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为医为患者解决的不应仅是身体的疾患,更是“心病”,应尽量去了解患者的精神致病因素,结合鼓励、暗示、转移等多种心理疗法,为患者消除精神障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要数音乐疗法。音乐疗法指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求治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的种治疗方法[5]。其实音乐疗法并不完全属于新兴学科,音乐调治身心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汉字乐(樂)、药(薬)、疗(療)同源,说明早在造字之初,我国先民已经认识到音乐与药物、治疗的紧密联系。《黄帝内经》已有五音与脏腑关系的论述,把五音引入医学领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镇痛作用、对脑功能的改善作用[6],对于皮肤病方便主要是应用于艾滋病、神经性皮炎、慢性荨麻疹、带状疱疹、斑秃、银屑病等疾病的治疗。其方式一般有主动式、被动式、结合式三种。临床潜方用药也时可适当加用炙甘草、远志、五味子、香附、郁金、合欢皮等养心疏肝健脾之品。
即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素问·离合真邪论》:“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海之,其病立己。”提示临证用药应重视早期诊治,截断疾病传变途径。一些疾病虽尚未发生,但已出现某些征兆,《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此时疾病处于萌芽状态,病位较浅,病情较轻,对正气的损害也不甚严重,应防微杜渐,早期治疗。
干燥综合征属祖国医学“燥症”、“燥痹”范畴,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现代西医治疗多采用糖皮质激素联用一种或多种免疫抑制剂的替代疗法,长期服用副作用较多,且临床疗效难以确定。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在于气津两伤,中医基础理论津液的输布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景岳全书·肿胀》说:“盖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脾在液为涎,唾液由脾精、脾气化生,肺气宣发肃降,对津液的转输布散起着主宰作用。脾失健运,肺气失宣,津液代谢异常,机体失于濡养发而为病,久病及肾,肾气亏虚,蒸腾气化作用失常,亦可加重病情。因患者长期服用激素类燥热之品,易耗伤阴津,故临床诊治应先从肺论治,早期治疗,常用天冬、麦冬、沙参、石斛等养阴润肺之品以补肺阴,防止燥热伤津,配伍桔梗、紫菀等宣肺之品助肺气宣肃;久病服药,病至后期易伤及脾肾二脏,故早期治疗调补肺气的同时,亦应注意固护脾肾,可适当加用山药、薏仁、肉苁蓉等健脾化湿、补肾益精之品。
《难经·七十七难》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这种“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主张对于疾病的发展传变规律具有前瞻性的认识,提示我们临证要有整体观念,不能只注重病变当下。因肝木易克脾土,故病之标虽然在肝,而本在于脾虚,“肝脾同治”就是防病于未然,既是气血的相互补充,又是鼓邪外出的治法,脾气健运,正气存内,则可抵抗外邪。这种“防治”理念用于预防皮肤病的传变也有一定临床价值。如银屑病病程缠绵难愈,症候百端,临床常需长期服药。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欲实元气,当调脾胃,久病易耗气败胃,在治疗时应先安未病之脏腑,注重调补脾胃;肾为先天之本,久病及肾,肾阴不足,易损及脾阳,表现为脾肾阳虚,而致病情加重,故治疗时亦应温补脾肾,在病气未发之时加用山药、黄精、仙灵脾,疗效甚佳。如慢性荨麻疹病程较长,临床多以气血不足为发病内因进行气血营卫辨证论治,《素问·痹论》有记载:“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叶天士亦曰:“病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现代诸多医家认为,慢性荨麻疹病久入络,因虚致实,临床可伴有头晕头痛、月经后期等表现,若辅以益气养血,理气化瘀,标本兼顾,可使气血通畅,营卫调和,鼓邪外出。但仍需辨清标本虚实,慎用破血逐瘀之剂,中病即止,以防伤正。
指愈后需预防疾病的复发及后遗症的发生。疾病经治疗后,虽然症状已经基本消除,但此时邪气未尽,正气未复,脏气未充,应注重调理,防止疾病反复发作。《素问·热论》有云:“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强调病后的饮食调护,应适当补充营养,但不可过食肥甘厚味。在疾病的缓解期,我们提倡膏方进补配合运动增强体质来预防疾病的复发。“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溢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膏方可根据病人不同体质,不同病机有针对性的组方用药,除具有补益作用之外,还可补养气血、健脾化湿、温阳补肾,药效缓和持久,更能体现中医“治未病”理论中未病先防,病后防复的思想。“辨体论治,辨证论治”是膏方处方的基本原则,如阴虚体质,予养阴填精方药,常用二至丸、六味地黄丸,药用生地黄、玄参、阿胶、麦冬、石斛等。阳虚体质,予壮阳补气方,常用右归丸、桂附地黄丸,药用杜仲、肉苁蓉、桑寄生等。气虚体质,予益气方药,常用四君子汤,药用太子参、党参、黄芪等。痰湿体质,常予祛痰化湿方,常用二陈汤,药用陈皮、半夏、苦杏仁、白苏子等。肝郁气滞证则用柴胡舒肝散等。同时也要辨证辨病,结合互参,如在用于防治白疕、红蝴蝶疮等皮肤病时,因患者素体多以阴虚内热为主,故在熬制膏方时应以滋阴清热为基础,酌情加以黄芪、茯苓、车前草等益气化湿[7]。《本草纲目》中明确记载了有关四时用药的配伍应用,“春月宜加辛温之药,如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长夏宜加辛温之药,人参、白术、苍术、生姜之类,以顺化成之气。”
治未病的目标是“形神合一”,其最高境界是“养神”,一切手法都是围绕“形”与“神”展开的,包括药物、针刺、灸法、按摩、五禽戏、导引、运动等方法。针灸治未病思想并不是特异性地预防某种疾病,而是通过针刺激发人体经气,调节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力,以防止疾病的发生。《素问·刺热篇》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提示热病应及早治疗,只在五脏色所在部位出现赤色时,病尚轻浅,及时治疗易治愈;若治疗不当,应泻反补,应补反泻,就会延长病程。针灸治疗皮肤病具有疏风止痒、祛痰化湿、调节免疫、活血化瘀等功效,如常患湿疮、瘾疹的过敏体质患者,多因饮食不节,或过食生腥发物使脾失健运、湿滞中焦,郁久化热,复感风、寒、湿、热之邪,内外相搏,浸淫肌肤而发病,若在疾病缓解期采用针刺治疗常选用太冲、中脘、阴陵泉、足三里、脾俞等健脾祛湿,辅以血海、膈腧、风池、曲池等养血活血、疏风解表,可收到较好疗效。
总之,中医“治未病”理论自古至今用于皮肤病防治的始终,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为原则,在临床诊治中具有较高指导意义,值得重视及推广运用。随着治未病理论范围及其治疗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体质学说、健康教育在皮肤病防治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消患于先兆,防病于未然,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将是未来临床医生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颖,魏品康.浅谈如何“识未病”[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0):1308-1310.
[2]张立君,王兰书,等.从当归生姜羊肉汤看《金匮要略》对中医食疗的贡献[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2):79-80.
[3]杨洁,刘景峰.从《本草纲目》论8种偏颇体质之饮食结构[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7): 151-153.
[4]石建,冯丽.谈中医体质学说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防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8):23-24.
[5]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北京: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0:7
[6]孙茜.音乐疗法的中医理论源流与应用的文献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09:13.
[7]王平,谢立群,等.中医膏方在“治未病”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7): 110-112.
Application of Thoughts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kin Diseases of TCM
YAN Yan, YE Jianzhou, TENG Chao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Yunn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unming 650021, China)
Abstract:Th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hought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involves three aspects as follows: " prevention before disease onset" , " preventing disease from exacerbating" and " relapse prevention" .With the incidence of skin disease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how to prevent and treat skin disease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than before.Using the theory of "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to prevent and cure the skin diseases, to delay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 and to prevent the disease would be significant.
Keywords: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skin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收稿日期:(本文编辑:杨杰本文校对:杨雪松2015-12-29)
*通讯作者:kmyj263@sina.com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6.07.022
文章编号:1672-2779(2016)-07-00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