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举
(祁连山报社,青海 海北州 810200)
从会议里外“淘”出好新闻
□范文举
(祁连山报社,青海海北州810200)
翻开报纸,总会有不少会议新闻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和较多的版面,再看内容,发现跳不出程序化、公式化的模式,套话多、篇幅长,给读者一副似曾相识的面孔。“千会一面,千篇一律”,成为会议新闻报道的一个顽症。如何从会海里“淘”出最有新闻价值的好新闻,使其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呢?
会议是一座新闻富矿,要做好会议报道,写出有特色的会议新闻,必须深挖要素,笔法要活,学会“节外生枝”,采取钻进去、跳出来的方式,从会海里“淘”出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笔者认为,在会议新闻采访活动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好准备。要有计划、有思路地开展采写活动。各种各样的会议,往往也是展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记者如果注意观察、快速反应,挖掘出其中最能体现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新变化,这样的新闻当然会受到读者的关注。
其次要综观全局。广泛和与会者接触,不能只局限于参加大会听报告,还要认真参加小组会、座谈会、汇报会,甚至要利用会议间隙、茶余饭后去接触与会者。许多生动活泼、饶有风趣并且一定有价值的材料往往是通过这些方式获取的。
再次要巧妙选取切入点。有的记者往往拿份材料就走人,回去照搬材料写个会议消息交差了事,肯定抓不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但如果以勤奋务实的作风,坚持自始至终坐在会议现场,用高度的敏感性,注意倾听会议发言,观察会场上的一举一动,捕捉那些与会议气氛、主题不协调的异常的人和事,巧妙选取采写切入点,可能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新闻要新,新鲜,永远是新闻的生命力之所在。这种“新”既包括时效新,也包括事件新、观念新、做法新等诸多要素。如何写出新颖性、受众喜闻乐见的并富有价值的会议新闻呢?
一是开通“新视角”,避免“一锅粥”。采写会议新闻“节外生枝”的另一个切入点,就是要善于挖掘那些体现先进执政理念、能够鼓舞人心的好作风、新做法,开动脑筋,设法另辟蹊径,才不至于使人有老生常谈之感。记者要学会必要的会外采访,注意了解会外的反应,洞察人们对会议的希望和要求,使会议的报道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如果记者还能根据会议的内容、成果和从会议上得到的线索进行追踪采访,写出新的配合性的报道,那么效果会更加理想。如,《祁连山报》刊表的《拆了围墙少了心墙》这篇报道,就是记者在参会时听到政府院子的围墙要被拆除了这样一则消息后在会议外以这条线索追踪采访,写出的报道。
二是摆脱“全盘端”,善于“抓重点”。在采写会议新闻时,不能图省事,直接向发言人索取发言稿半途走人,会议还没结束,稿件已成型。这样做的结果是,读者往往抓不住要点,很难耐着性子看完,宣传效果则大打折扣。在写作会议新闻时,若对重要报告按每段的中心内容,单独摘发几条新闻,既简洁明了,又非常醒目。比如,党委政府总结大会每年都要召开,如果从总结会中了解党委政府政策的实施群众所获得的实惠作为切入点,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方法去报道,效果肯定不错。
三是换掉“老面孔”,采用“评论法”。常听人抱怨,现在读者关心政治少,因此报纸上的时政新闻读者不多。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广大读者对政治生活其实是非常关心的,因为执政理念、党风政风都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一些时政新闻之所以不受欢迎,主要是这些新闻的可读性差。我们要用述评来写这类会议报道就比较适宜,可以把理由阐述分析得透彻些。如果新的政策牵涉面较小,可以运用新闻分析这种方法,或许能够写出新意来。
四是学会“钻进去”,善于“跳出来”。能不能跳出会议写新闻,首先在于记者有没有新闻敏感性。这种新闻敏感性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敏锐力和政治洞察力。就是说,记者在参加一些一般性的工作会议时,必须长个“心眼”。这个“心眼”,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眼”。善于用“新闻眼”观察会议的记者,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正面报道会议,而是跳出会议,把从会议上抓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新情况、新事物写成单独的报道,使会议新闻摆脱陈式,写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