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耀 王明智
(池州日报社,安徽 池州 247000)
新形势下党报记者的素质培养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
□潘光耀 王明智
(池州日报社,安徽池州247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地市报记者的新闻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安徽省池州日报社在“学思践悟”活动中,以履行使命为目标,以融合创新为牵引,以创先争优为抓手,强化阵地意识,勇于尽责担当,坚持苦练“内功”,有效提升了记者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全媒体受众影响力连续位居全省地市报前列。
国际形势风云多变,国内深化改革,要求党报记者政治敏感性比以往更强。我们通过集中学、专题讲、座谈交流、讲故事汇报等“学思践悟”活动,对新形势下坚持和强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了更加清晰的觉悟,深刻认识到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是新形势下新闻工作的明灯。地市报记者身处新闻战线最前沿,能否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关系到能否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关系到新闻工作的守正求真,关系到新闻宣传的政治导向。因而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具有敏锐的“新闻嗅觉”,首先讲定位与方向,讲党性与导向,用心修炼好政治涵养,努力争做让党放心的记者。
一是把握基本概念。使采编人员真正明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是新闻领域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然而它又与时俱进,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意识形态性。在社会深度变革新形势下,党的媒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描述新闻现象,探究新闻规律,指导新闻实践。二是把握本质要义。使采编人员真正理解,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广大群众欲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的报道;地市报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宣传必须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习总书记强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质,就是坚持党性原则、人民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相统一。这是因为新闻的过程离不开事实,离不开思考,离不开观点,离不开真情实感,离不开责任意识,离不开传播规律。地市报记者唯有坚持“三统一”,才能体现自身的世界观,才能体现党报记者的政治立场。三是把握价值取向。使采编人员真正懂得,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贯要求。从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三贴近”到“走转改”,再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不久的“八项规定”,无不要求党媒一切报道必须面向基层、贴近一线、源于现场。地市报记者唯有在常态化转作风中回应民众关切,聚焦报道亮点,丰富呈现形式,创新新闻表达,才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价值取向。
推进报网深度融合,要求党报记者思维比以往更活、激情比以往更高。我们在“学思践悟”活动中感受到,习总书记重要讲话高屋建瓴,站在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高度,提出了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与使命。地市报记者处于新闻工作最基层,联系最多的是民众,因此,联系地市报新闻岗位实际学习贯彻好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进一步激发记者的职业情感,不断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本领。
首先充实“新闻智库”。情感因素与记者职业联系紧密。而情感通常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知识增长和智力水平提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的情感水平。地市报记者不仅要博览群书、博学多才,做到知识面比其他行业的人更宽;还要坚持学习关注上级党报和其它报刊的好新闻、好稿件,汇点滴知识于一潭充实自己的“水库”,以丰富职业情感,激发采编热情。
其次训练思维方式。思维对人的思想情绪和行动起决定性作用。地市报记者要做到全面系统科学地认知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看问题入目三分,必须学点哲学,读点历史,看点国学,懂点科学,尤其应掌握哲学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学会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不断增强思辨能力,善于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善于对各种社会问题和新闻事件作出正确判断,从而避免新闻实践中的片面性。
再次注重社交礼节。在媒体融合时代,积极的社交关系对于新闻工作开展大有裨益。记者的形象实际代表着媒体的形象。地市报记者与基层群众接触相处,如果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忽略为人处事中的社交细节,不仅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也有损于党媒的形象。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地市报记者要特别注意用礼貌表现出良好的个人修养,穿着、举止、谈吐、饮食等应表现风度礼仪,展现社交形象。切不可盛气凌人,夜郎自大,失言失态。
第四提高沟通能力。新闻工作中的沟通,既是社交礼节的需要,也是采访必备的基本功。大家座谈中深切反思到,记者若不善言谈,对起话来尴尬,写起稿子僵硬。因而地市报记者应善于将沟通艺术恰到好处地运用到新闻实践中,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新闻联络网,与社会各界交朋友,与广大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有利于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进一步提高采编效率,增加所报道事件的含金量。
在媒体融合发展环境下,要求党报记者新闻视野比以往更宽、专业技能比以往更过硬。习总书记着眼媒体融合发展大趋势,对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下党媒记者的创新实践能力既提出要求,更寄予厚望。地市报记者虽然有机会获取较多的新闻线索,但也时常面临着谋好稿、出精品的困惑与考验。创造性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辜负党的重托、人民的期望,必须紧贴使命任务着力锤炼专业技能,切实提高履职尽责水平。
一是领悟新闻操作法。在融媒体时代,提高地市报舆论引导综合创新力,尤其提高融合新闻品牌创造力日显紧要。通过专家讲解、模拟练兵、上岗带教等方法使采编人员感悟到,虽然一种新闻体裁有一种写法,掌握程式化写作方法并不难,但要写出融合新闻佳作并不容易。因为新闻写作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创造性脑力劳动,是记者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对于一篇稿件,如何拟题,如何构架,怎样表达,如何设计制作融合新闻,没有统一的模式。遵守基本操作规范是必要的,但实践中必须富有新闻写作灵活性,既不能循规蹈矩,更不可画地为牢。
二是善潜深水抓“活鱼”。融合新闻,内容为王。地市报记者怎样采访到受众青睐的接地气、冒热气、带泥香的新闻?正如范敬宜前辈所言:“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我们坚持领导班子成员每月轮流带队走基层蹲点,到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到抗灾一线,引导帮助记者找“活鱼”抓“活鱼”。实践使大家体悟到,记者找“活鱼”,前提是“沉底”,只有俯下身沉下心,赤脚走在田埂上,才能及时发现充满正能量的故事。要练就雾里看花的“眼功”,善于从广大群众可歌可泣的劳动实践中,“嗅”出新闻眼,撷取“闪光点”,迅即“刨”出最有价值的新闻,捕捞到版面栏目所需要的“活鱼”。
三是倾尽心智“穷琢磨”。大家讨论中感到,党媒吸引受众,重在新闻品质。新闻前辈徐铸成曾把写新闻比作是一门“烹饪”的艺术。记者抓到了“活鱼”,怎样将其做成脍炙人口的佳肴呢?我们在采编工作中反复强调写稿审稿要铭记毛主席说过的“多想”二字,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以此为座右铭,对线上线下起草、编审的每一篇稿件,从主题、结构、内容到语规,力争寻求最佳的表达,坚持做到稿件不成熟不入库,不合格不发稿,不达标不出版,从而使采编队伍融合新闻撰写水平整体提升。
四是生花妙笔写特色。新闻作品事实上是存在个性的,记者的新闻写作理应讲究个性。我们在塑造融合新闻品牌上追求新闻故事化,始终做到秉承导向性、真实性,创新故事性、趣味性。既要把每个新闻事件固有的特色,运用准确鲜明质朴生动的语言,言简意赅、形象直观地反映出来,又要“文章贵己出,吾手写吾口”,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稿件,都要注重故事性,都要写出记者独有的风格,让新闻作品闪烁独立思考之光,从而增强党报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