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程
科学小品《宇宙里有些什么》备课记
顾程
各类优课评比或公开课展示,所选课文以现代散文小说居多,鲜有说明性文体出现。这次区内公开课我选了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宇宙里有些什么》,可谓“自讨苦吃”。备课时网上网下查阅各种资料,不仅关于本课的内容少之又少,就是关于说明性文体该如何教学的理论或实践文章亦不多。许多同类型课例从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语言入手,将文章严格束缚在“说明文”的范畴,进行单纯的文体知识的教学,这种技术主义的教学模式,笔者并不十分认同。
那么,《宇宙里有些什么》这篇课文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我反复琢磨课文,在查阅了王荣生、孙绍振、钱理群、黄厚江等教学名师关于说明性文体的教学资料后,头脑中的思路开始一点点清晰起来。
首先,《宇宙里有些什么》是一篇科学小品,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说明文。现代科学小品这种文体随白话文运动而兴起,我们熟悉的周建人、贾祖璋等在这一时期写下了大量的科学小品。科学小品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将科学知识浅显易懂地传播给大众。苏教版中《松鼠》《松树金龟子》《国宝大熊猫》等都是此类文章。理清了文体特点,再思考教什么就有了方向。
接着,我就开始思考教什么的问题。因为优课评比和公开课展示上的课必须精致出彩,很多时候我们会先思考怎么教,从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多媒体的运用等方面入手,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一堂热热闹闹的课未必是好课,学生一堂课下来学到什么才是关键。建构主义告诉我们要转变这种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而关注学生的“学”,所谓教什么,也就是确定教学内容,正是关注了学生的“学”。
我决定不把《宇宙里有些什么》上成科学知识课,而要把它上成一堂“语文课”。我留意到本课所在单元的主题为关注科学,单元导学这样写道:“在学语文中学科学,在学科学中学语文……品味那石破天惊的创造宣言和奇思妙想,领略到别样的情味与风光。”正式动笔前,我又联系上课学校,了解和分析学情。基于该校地处城乡结合部,以进城务工人员子弟为主,语文学习基础薄弱等因素,对教学内容做如下安排:1.让学生理解本课的说明对象,亦即恒星、行星、星云、恒星系的一般知识;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一般文体特征;3.品味本课准确、生动的语言;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
之后,我着手研究怎么教的问题。在这里我想先谈谈多媒体的运用。现在无论是评比课还是展示课,就是日常教学,多媒体的运用也越来越多,精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多彩的文字,巧妙的切换,的确让学生兴趣倍增,课堂活跃。我也曾经在课件制作上煞费苦心,图片、声音、视频无所不用,各种制作技巧信手拈来,可是我发现学生课上更多地关心着教室前的荧幕,而不是书上的文字、老师和学生的对话。教学成绩也并没有因为多媒体的大量运用成正比例提升。
在看了一些心理学著作和《乔布斯传》后,我发现原先的做法有不少问题。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说到底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让教学围着多媒体转。过多的图片和视频会干扰学生的文字感受,只有像乔布斯设计苹果手机信奉的极简主义那样,去除一切不必要的因素,让多媒体在教学中不那么凸显,而变得潜隐和自然,学生注意力才不容易分散,思考的乐趣才可能更多地从文字中获得。
针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的多媒体仅有5张PPT,除开头用星空做背景外,中间无一张图片、动画和声音。课堂提问不通过PPT出示,清楚准确简洁地提问,应该是我们教学的必要技能。PPT中出现的文字是概括性的总结和必要的补充文字资料。甚至在最后环节,学生对于课文还有哪些疑问,我用PPT出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将问题符号化,这是我这次上课的一次尝试。
在探讨怎么教之前还有一个教多少的问题,一堂课45分钟,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解读,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多少内容?我认为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学生的学情来考虑。孙绍振教授认为教师应该有所教,有所不教。对于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教师不必教;对于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教师应该好好教。
附:《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感受科学小品的文体特征,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筛选科普文中的重要信息。
3.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宇宙的欲望。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对话游戏:星际穿越
(二)理解说明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告诉我们宇宙里有些什么?
2.跳读课文,结合课文介绍用简单图形画出恒星、星云或某个恒星系。
3.快速浏览课文2—6小节,你都读懂了关于恒星的哪些知识?
(三)文本对比,了解文体特征,品味语言
1.出示百度百科对银河系的解释,对比,思考:你喜欢读百度词条还是原文?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生动形象地介绍关于恒星、星云和恒星系的知识?
(四)概括宇宙的特征
能不能用简单图形画出宇宙?如果不能,为什么?
(五)课堂延伸
1.关于宇宙,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2.推荐关于宇宙的书籍及电影。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东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