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限课时与海量课程内容的矛盾破解

2016-02-15 17:59李显涛
中学语文 2016年13期
关键词:海量矛盾新课改

李显涛



论有限课时与海量课程内容的矛盾破解

李显涛

广西新课改实施三年,首批参与新课改的教师已经进行一轮大循环教学,他们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尖锐的问题。其中,如何破解有限课时与海量课程之间矛盾,俨然成为突破新课改瓶颈的关键。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如何“转变观念”“有机整合教材”“构建生活大语文”三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现状篇

(一)新课改现状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起源于上世纪末,在实施过程中,新课改专家对传统课程内容的相互分离进行了有效整合与推陈出新,亮点突出,但矛盾明显。现高中阶段语文课程包括五本必修和五本选修,共十本书,课程内容增加了,课时却缩短了,无形中形成了有限课时与海量课程的突出矛盾。

(二)教师观念现状

新课改教育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评价主要以“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为目的,建立起促进学生、教师、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的同时,成为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因此,新课程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更新观念,活用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可是,现实中,新课改脚步迈得过大,教师虽然接受过培训,但缺乏经验,教师的观念更新远远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

(三)目前研究现状

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了新课程改革后存在着有限课时与海量课程的矛盾,并展开研究,也找到了适合自己学校的方法。如封丘县第一中学付亚菲老师在《如何解决新课标语文“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就提出了其学校的做法,一是改进教学方法,有效节约时间;二是采取“任务驱动”,拓展第二课堂;三是大胆增补删减,重构教材内容。又如温州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潘建中在全国课程改革联盟之校长论坛时提出了三个破解之法:一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让教师深入理解课标的精神内涵,在教学中梳理主干知识,根据学情教学;二是改变教师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综合教学能力的教师;三是在设计教程时,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

二、探索篇

我认为,可通过“转变观念”“有机整合教材”“构建生活大语文”等方法去破解矛盾,以期对正在摸索中前进的广西高中语文新课改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

(一)转变传统观念

影响新课改顺利实施的因素:一是教师的观念,二为教师专业化成长。只有教师以更前沿化思想、专业化知识理解、认同、内化新课改全新的理念,顺利推进民主、开放、科学的课堂教学,方能化解矛盾,促使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1.更新传统教学思想。“为了每一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也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初衷,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师永远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配角,结果造就学生思维的机械性和联想的依赖性,更重要的是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以前沿化思想,大胆地把时间交给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只在其中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探究的合作者、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造者等角色,通过让学生参与合作探究、亲身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获得共性的同时,更能获取个性的发展。

2.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古人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只有积累厚实的文化底蕴,才会成为善教者。如在授课时,教师既要对文学史有纵深的解读,也需要拓展学科视野,重视横向联系及发展,融入历史、地理、社会科学甚至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才能避免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破解矛盾。

(二)有机整合教材

要破解有限课时与海量课程的矛盾,教师需要用好教材而又不囿于教材,敢于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灵活地进行创造性的整合与处理,做到全册规划,单元整合,每课精备,让教材焕发新的活力。

1.优化整合必修与选修

新课程实行“必修加选修”模式,即五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文体,选修包括《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等五个模块。学校基本是修完“必修”再修“选修”,这样编排虽然符合思维的发展,却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割裂开来,也令海量课程与有限课时的矛盾更加突出。

在教学中,我大胆地分解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如:把“押韵、平仄、词性、短语结构”的内容融入到必修Ⅰ第一单元现代诗前,学生既懂得了诗歌的音韵美,又能加深对“碧江、艳影”等意象的理解。在讲授必修Ⅰ第二单元古文前先温习“多义词、句子成分”,学生自然知道:“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的“涕”是指“眼泪”而并非指“鼻涕”,“沛公军霸上”的“军”是“驻军”的意思,“大王来何操”是宾语前置、“秦王购之金千斤”是定语后置、“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是状语后置等等,翻译能力大大提升。把“关联词、复句与句群”的内容分解到必修Ⅱ第三单元散文前,则有助于学生把《故都的秋》的“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蝉啼唱、秋雨话凉、秋果奇景”五幅北国之秋图景筛选整合出来,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度。把“修辞”方块的内容分解到必修Ⅲ第二单元唐诗和必修Ⅳ宋词前,学生就能区分“大弦嘈嘈如急雨”是“比喻”和“孤舟一系故园情”是“拟人”,帮助学生掌握诗歌表达的技巧。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也采用分门别类的方式,分散到相关单元。如:把唐诗分为羁旅行役诗、边塞诗等,使其成为必修课有益的补充。这样做,既能将人文性和工具性融合在一块,又能解决有限课时与海量课程的矛盾,最终达到新课改要求。

2.灵活处理必修模块

如果说对必修与选修的内容进行灵活整合属于宏观把握的话,那么,在微观上对各专题内容进行精心的取舍与整合,更为解决有限课时与海量课程的矛盾提供了可能。

新课改专家在修订人教版必修教材时,充分考虑到各模块单元训练的侧重点,教师为了完成训练重点,大多选择按排列顺序授课;其实,各个模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既各有侧重,又密切联系的。灵活处理各模块,优化整合,大胆取舍,能让其既突出文体教学的重点,碰撞出火花,又解决有限课时与海量课程的矛盾。

如在教学必修Ⅲ与必修Ⅳ这两个模块时,我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对教材进行的重新整合:

(1)以诗歌为核心进行整合,我把必修Ⅲ的唐诗与必修Ⅳ的宋词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将从分析意象入手理解唐诗主题的方法,在鉴赏宋词时得以进一步印证,也能抽出更多的时间重点分析诗歌的表达。

(2)以文学样式进行局部整合,我把必修Ⅲ小说与必修Ⅳ戏剧进行整合,如在分析了《祝福》中祥林嫂的性格探讨其悲剧根源之后,再教学《雷雨》分析鲁侍萍的性格命运时就会显得从容许多,毕竟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分析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进而挖掘出形象的社会意义的。

(3)将必修Ⅲ的科技文与必修Ⅳ杂文进行整合处理,巩固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科技文的阅读能力。

(4)将必修Ⅲ与必修Ⅳ古文进行整合,滚动强化必修Ⅰ与必修Ⅱ的文言知识,既能在突出学生“言”的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加深对“文”的理解,更为学习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

(三)利用选修教材,研发校本教材,构建生活大语文课堂

新课改的亮点之一就是研发出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作为教学的有益补充,能把生活化整为零,积累与整合并进,构建生活语文大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赚取课时与容量,破解有限课时与海量课程的矛盾。

我在挖掘本地文化时,发现很多地方文化有推介价值。如:梧州市郊鹿儿舞,苍梧沙头镇木樨舞,苍梧六堡镇茶箩娘,岑溪牛娘剧,苍梧东安诗社,龙岩“三月三”炮节,蒙山歌节等。

我根据语言文字应用编选了地方方言、地方风俗、地方文化、地方俗语、广告语等十个专题的校本教材,穿插着上课。由于校本教材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学生兴致大,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这不仅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经纬度,也有助于解决有限课时与海量课程的矛盾。

参考文献

①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②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③甘国成:《〈梧州市志〉编纂纪略》,《广西地方志》,2000年第5期。

④付亚菲:《如何解决新课标语文“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都市家教》,2011年第11期。

[作者通联:广西梧州市苍海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海量矛盾新课改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创新实践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海量快递垃圾正在“围城”——“绿色快递”势在必行
一个图形所蕴含的“海量”巧题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创新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