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菲 姚 晔 张伟钦 牟光庆 岳向丽
(大连工业大学,大连116034)
转型背景下关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几点思考
杨 菲 姚 晔 张伟钦 牟光庆 岳向丽
(大连工业大学,大连116034)
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需重新被审视,应与转型工作相契合,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主线。本文分析总结了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同时结合转型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点工作,阐述了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与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评价三种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并提出政策、经费及机构三方面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保障措施。
转型;地方本科院校;能力提升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学的实践中会自觉不自觉的有所形成,但该过程不仅是缓慢的过程,而且是教学能力“良莠”齐生的过程,因此,必须有意识的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1]。多年来,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问题备受高校和学者们的关注,而今,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大潮中,地方本科院校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教师教学能力也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1.国家政策的引导方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作为保障措施提出,在“本科教学工程”的建设内容中也纳入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指出专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将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转型的主要任务,而且提出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转型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亟需建设一支教师、工程师等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2.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与行业及区域经济的需求密不可分,在转型发展的大潮中,地方本科院校应紧密跟踪区域经济调整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动态,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办学优势,进一步提升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才能迎来更好的发展。其中关键在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而建立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则是重要保障。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学应是教师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工作,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也关乎学校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所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对于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有学者将其归纳成十个方面:对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的认知能力;对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对教学内容的驾驭能力;对学科内容的评价能力;教学表达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能力;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创新能力[2]。
在转型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需将服务行业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将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足点,因此,在转型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又需进一步思考。毋庸置疑,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训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而教师只有拥有丰富的企业、行业实践经验,才能很好的承担专业技术课和相关实践课的教学[3]。所以,笔者认为在转型背景下,研究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不应局限于“教学能力”的字眼,而应将实践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纳入教师教学能力研究范围内,而且更应着眼于“双师双能”,既要研究在职教师的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也要思考外聘企业教师或引进工程师的授课能力提升。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的文献屡见不鲜,本文笔者结合从事的工作,主要思考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点,仅对以下三方面内容进行阐述。
1.教学团队
高校通常通过组建教学团队或搭建课组,发挥“传帮带”作用,以老带新,帮助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在高校转型发展中,教学团队的作用应更加丰富。地方本科院校可根据转型发展的重点任务,有倾向的组建教学团队。如在课程、转型专业、创新创业等不同领域组建教学团队。各领域教学团队建设任务侧重不同,课程教学团队可从学生受众面考虑,侧重建设受众面较广的基础类课程教学团队,也可从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考虑,侧重建设基础类实验课程等教学团队;转型专业教学团队,可围绕专业转型重点打造应用型专业教师教学团队,邀请企业、行业热心教学的专家参与团队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可围绕创新创业训练及创新创业课程等方面组建教学团队。为使不同类型的教学团队均能发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最佳作用,可根据类别制定教学团队的考核指标,对于课程教学团队,可将讲课大赛获奖、教学评价等与授课效果挂钩的指标纳入团队的考核指标;对于转型专业教学团队,侧重考虑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训能力的提升,可将教师到企业挂职、参加培训和实践锻炼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可将教师指导学生大创计划、科创竞赛获奖数量等纳入考核指标。
另外,高校也可将教学类改革项目与教学团队建设相绑定,以项目引导团队建设,促进教学能力提高。如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课程建设项目,课程项目结项的要求可不仅考核视频课程建设质量,也可将课程团队建设情况作为结项要求,并设定可量化的团队建设要求,如青年教师任课学时数量等。再如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可设立转型发展研究专项,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同时,引导教师关注转型、学习转型、思考转型、研究转型。
2.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与教学经验交流活动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面向对象一般是青年教师或新教师,而在转型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仅应面向全校教师队伍,甚至还应包括外聘的企业教师。而培训的内容除基本的教育技能培训、专业知识的培训外,还应重点做教师的工程实训。培训可采取学校、学院、专业(教研室)多管齐下的组织模式。学校负责统筹规划、监督检查、开展大范围普遍性的培训;学院、专业则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也可依托校企合作,委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对于基础课程,可发挥基础教研室、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的作用,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培训的方式也应更加多元,如网络培训、企业挂职锻炼、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各种实践主题活动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讲授与示范并重、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还可以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4]。
教学经验交流活动。高校的多学科特点要求教师的教学应突破专业学科界线,与其他专业学科教师交流学习,在不同学科思想的碰撞中发现不同学科间的内在依存。此外,高校教师面向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涉猎,更有利于其了解学生的特点[5]。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不仅应是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交流,也应是突破学科壁垒,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学交流,在转型发展中,还应是在校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的交流。另外,教学经验交流开展形式也可更加多样,如在美国高校的发展中心开展适应项目、习明纳、工作坊、午餐会、讨论会、模拟剧场等特色的专题活动[6]。在转型发展中,地方本科院校可围绕转型专题开展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如针对专业转型开展教研室活动、举办实践课程观摩、邀请企业、行业专家来校讲座等。
另外,地方本科院校还应有意识的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与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两项工作做融合,通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为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提供平台,以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能力提升培训效果,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教学评价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评估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7]。目前,高校的教师评价普遍为学校、学院、教师、学生多层面的教学评价体系,通常包括学生评价、同行教师评价、领导评价及督导评价,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师师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授课效果等方面,也有高校将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和改革作为评价的观测点。
在转型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首先应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吻合,如对于转型专业的教师,可重点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机制,可将教师的行业资质、工程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参加工程实训的能力等纳入教学评价范围内。其次是完善评价模式,在原有以学生为主体,同行教师、教学督导和领导共同参与的模式基础上,适时引入企业、行业评价,同时还需增加教师自我评价,引导教师教学反思。教师积极的自我评价和教学反思,有利于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有针对性的找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举措[8]。
1.政策保障
在转型发展中,地方本科院校需根据自身特点出台规章制度,为转型下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保障,同时也以制度为导向,激励教师进行教学投入。修订制度应重点考虑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还应将激励机制向应用型教师队伍倾斜,如增加实践类教学奖励政策、评选优秀实践教学环节、奖励科创竞赛获奖学生的指导教师等;也可与职称评聘挂钩,如将教师的实践教学评价情况、取得企业、行业资质情况作为职称评聘的条件。还可在收入分配方面给予政策引导,如企业挂职锻炼冲抵教学工作量,教学评价挂钩教学工作量津贴等。
2.经费保障
在转型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经费投入也应与转型相契合,不仅应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还应对投入方向进行优化调整,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经费投入中,可侧重加大投入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经费。另外,地方本科院校还需探索多元的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企业、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确保转型发展中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具备充足的经费保障。
3.机构保障
国内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普遍是从2011年起逐步成立,有的是独立部门,有的是挂靠某一部门的附属机构,开展如提升培训、交流研究、咨询服务、教学评价、教学改革等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相关的工作。在转型发展中,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建设也应与时俱进,需将开展业务和工作内容与转型相结合,面向对象不仅限于本校在职教师,还应扩展到外聘企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可肩负起“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任务,为高校建设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提供良好的机构保障。
[1]孙钰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09(8):58-60.
[2]林永柏.浅谈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养成[J].教育与职业,2008(9):121-122.
[3]陈立万,向春荣,谢昆.论地方转型高校应用型教师能力的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5(22):81-83.
[4]刘建明,方旭峰.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探析[J].科教导刊,2016(4):22-23.
[5]吴靖,俸晓锦.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需求分析[J].教师,2012(26):113-114.
[6]顾瑶韵.美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实践[J].教育评论,2012(6):156-159.
[7]汪洪梅.提升大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5(12):102-104.
[8]彭芸.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教学发展的机制探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7):67-70.
(责任编辑:王丽琛)
Improving Local University Teachers’Teaching Abilities under the Professional Transformation Background
YANG Fei,YAO Ye,ZHANG Weiqin,MU Guangqing,YUE Xiangli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Dalian 116034,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ofess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work of improving teachers’teaching abilities should be reassess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work performance and the objectives of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and necessity of teachers’teaching abilities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background,and elaborates on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teacher training,teaching experience sharing,and evaluation of teaching.The paper also points out how policies,funds and institutions can support teachers’teaching abilities improving.
transformation;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romotion of teachers’teaching abilities
G642
杨菲(1982—)女,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教学研究。
牟光庆(1967—)男,教授,研究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
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LX1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