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 怀 霞
(1.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2.天津大学,天津300072)
应急救援理论与实践综合教学模式建构研究
王 丽1,2怀 霞1
(1.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2.天津大学,天津300072)
应急救援课程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安全工程品牌专业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在校内创建理论与实战无缝衔接的新型教学平台,同时拓展应急救援教学空间,在校外利用应急救援实训基地组织综合性应急救援实践教学活动,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构建“基础理论-实践训练-科研创新”逐层递进的阶梯型教学体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创新热情,为高校应急救援课程理论与实践综合教学模式的开展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参考作用。
应急救援;基础理论;实践能力;综合教学模式
2003年的“12·23”开县井喷、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5年“4·6”福建漳州PX项目爆炸、“8·12”天津港特重大爆炸安全事故、强台风“彩虹”来袭、“12·20”深圳山体滑坡事故等事故灾害给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应急救援工作逐渐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但由于中国在应急理论方面尚不是很科学和成熟,造成了应急过程中指挥不力,救援行动各自为政的局面,由于缺乏技术支持,甚至发生过救援人员用生命和鲜血来铺就救援之路的悲壮场景[1]。中国的应急救援需要科学的救援理念,急需救援行动指挥和技术方面的人才。
作为天津市唯一一所同时具有安全工程全日制本科教育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安全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环安学院”)从2002年以来,就非常重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社会对应急救援人才的期望越来越高的背景下,环安学院以提高学生突发事件快速应对、组织协调、协同作战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大胆开设了应急救援课程,开展应急救援理论与实践综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致力于形成层次化、系统化的教学体系(见图1),培养具有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夯实的应急救援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熟练使用应急救援器材,掌握常用的现场急救知识,提高学生应急救援的实战能力,以便将来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公众。
图1 应急救援理论与实践综合教学模式
结合本学院安全工程“品牌专业”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应急救援课程教学以学生应急救援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导向,确立“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教研结合”的教学理念,以应急救援基础理论知识、应急救援组织协调能力、应急救援行动能力为主线,以应急救援科研创新能力为延伸设计综合教学过程,优化教学内容。
1.应急救援基础理论讲解
应急救援基础理论包括:应急救援系统组成、应急救援管理流程及关键环节、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应急救援行动和应急救援演练的基本知识等[2],培养学生运用应急救援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应急体系、编写应急救援预案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应急救援的组织、策划、协调、现场局势掌控的能力,为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2.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写训练
通过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演练方案、应急演练指导书等的编写训练,使学生能够针对各种复杂条件,编制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在预案编制过程中,能够理清各部门各组织的职责,以便在应急救援训练和将来的实际行动中都能够迅速地按照各种救援预案执行救援任务。
3.应急救援行动能力训练
学习介绍救援器材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要点,通过观摩、示范、学生实际操作等手段,使学生基本做到“懂原理、会操作”。
突发事故灾害,往往会导致现场人员的身体伤害。发生伤害事故后,若能及时进行应急救护,可大大降低伤者死亡的可能性,并减轻其后遗症。据统计,人员意外受伤后,若2分钟内采取急救,成功率高达70%;4-5分钟内,急救的成功率为43%;而15分钟后再进行急救则成功率非常低[3]。所以参照国外经验[4-5],现场应急人员应掌握必要的急救技术。为此,本课程就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和伤员搬运等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并指导学生进行现场操作,力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的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
4.应急救援科研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虚拟现实应急救援仿真演练平台,模拟各类事故或灾害现场[6],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在突发事件时人们的应急逃生过程,从而对应急过程中如何引导人群疏散给出指导,教会学生科学合理地设计逃生路线,制定疏散策略,尽可能地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课堂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重要知识点采用设问形式,抛出一个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伴随疑问去听课,始终跟随教师的思路去寻找答案,逐渐将课程学习由讲授型向研讨型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
2.结合实际,案例教学
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本课程的实用性[7]。例如,通过开县井喷、汶川地震等重大事故灾害的应急救援过程,尤其是发生在近期的天津滨海新区“8·12”火灾爆炸事故,透视其事故背景、经过、处理与应急救援过程,让学生直面真实的案例,总结其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吸取经验教训,将抽象的应急救援问题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现场讨论,模拟演练
开展课堂讨论式的桌面演练。将突发事件的场景以视频材料或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按照处置要求,现场分组讨论,如将学生分为指挥组、处置组、保障组、信息组等,根据突发事件过程,提出相应问题,展开动态的追问,各小组结合职能要求,集体讨论做出决策方案。为了活跃气氛,吸取全体学生的经验和智慧参与其中,专门设置参谋咨询和现场点评环节,参谋咨询组为各小组提供决策咨询,桌面演练结束后,现场点评组对各职能小组的处置流程和方案进行评论。同时,教师还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各职能小组间进行互相点评。最后教师对现场处置方案进行点评,细化处置方案,提炼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的基本理念、思路以及规范性流程[8]。
4.观摩练习,实际操作
在讲授应急救援行动时,系统介绍现代应急救援工作中广泛使用的装备器材,如灭火器、防护服、应急包、逃生绳、对讲机、生命探测仪、洗消设备、照明设备、急救设备等,为保证教学质量,采用视频教学、实地观摩学习、实际操作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的使用。
关于心肺复苏、创伤止血、包扎、固定和伤员搬运等急救知识及技能部分的内容,除了视频教学外,还动员学生报名参与天津市红十字会为市民免费开放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有专门的救护培训师为学生讲解救护基本知识、逃生避险、单项急救知识与技能等,并将学生是否取得现场急救员证书纳入课程考核。
5.计算机仿真研究
针对卓越工程师班的教学需要,在应急预案和演练的教学中,增加应急预案、应急疏散演练方案、应急演练指导书的设计编制内容,学生结合课堂教学,通过查阅资料,自行思考设计,并对自己设计的疏散方案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根据计算机运行计算结果进行设计改进,直至满足疏散安全要求,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疏散方案的设计中。
应急救援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只有充分理解应急救援的原理和过程,才能将专业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地掌握。天津理工大学环安学院已将应急救援课程纳入最新修订的安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作为专业必修课,面向大三学生开设。另外,通过在校内创建理论与实战衔接的新型教学平台,建设具有高水平的应急救援实训场所和应急救援实践教学平台,优化了实践教学条件;拓展了应急救援教学空间,并在校外利用应急救援实训基地组织开展了综合性应急救援实践教学活动。
1.构建应急救援课程体系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科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综合教学过程,形成了相适应的教学体系[9]。立足于为地方政府以及基层一线单位培养专业的应急救援“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精心制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大纲、方案等一系列规范化文件;切合应急救援实战需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应急救援课程原理及基本特征,确定如案例教学、观摩学习、现场讨论、模拟训练等多种教学形式和训练方法。
构建“基础理论—实践训练—科研创新”逐层递进的阶梯型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开展课程。部分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结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工作参与到教师的相关研究项目中。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大学生科技立项”、“大创项目”等活动建立兴趣小组,开展应急救援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
2.建立应急救援训练中心
应急救援训练中心包括1个实验室和1个室外实训场,是应急救援组织与实施等实验实训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平台。学生在中心内完成各种装备器材的使用训练及救援技术的初级学习,将各种复杂的装备器材操作和救援技术运用提升至实战水平。
3.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训练
将实习教学作为该门课程的一个有效补充,实习基地的建设则是完成该环节的基本保证。选择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天津市滨海新区融华消防培训学校、南开区消防中队、天津市滨海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单位为实习基地。聘请基地中实践经验丰富并且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人员担任校外实战训练的指导老师,确保应急救援校外实战训练能够安全地顺利进行,并保证培养质量。
综上所述,在中国急需应急救援人才的背景下,天津理工大学环安学院大胆开展了应急救援理论与实践综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应急能力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和训练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功能和学生主体作用;在校内外搭建理论与实战无缝衔接的新型教学平台;致力于形成层次化、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的应急管理应用型高级人才。
目前,分别在2012级和2013级安全工程专业178名学生中,进行了该门课程的教授和考核,学生们对应急救援课程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并纷纷表示通过课程学习提高了大学生的应急救援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同时,同学们也反应课程中设置的实践项目还需进一步扩充与完善,继续增加具有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实践环节.另外,课程组中的相关教师还需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和学术科研等方面的水平,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田显俊,雷舒越,郎东波.公安院校应急救援实践教学体系论析——以四川警察学院应急救援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8):139-141.
[2]陈秀荣.适应警种部队任务转型需求培养应急救援专业技术人才——武警警种士官应急救援课程教学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4,226(8):138-140.
[3]李乐,龙鼎新,何淑雅,等.基于应急能力提升的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9):12-13.
[4]旷开源.国外应急培训研究现状[J].生产力研究,2009(20):127-128.
[5]Occupationa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OSHA Eyes Whether Security Staff Can Respond to Crises[EB/OL].www.ioma.com/secure,2008-03-11.
[6]Helbing D,Farkas I,Vicsek T.Simulating dynamical features of escape panic[J].Nature,2000,407(6803):487-490.
[7]郭俊明,吴越,杨紫嘉.建筑学专业建筑安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12):40-44.
[8]蔡开龙,姚武文,孙云帆.军队技术院校应急培训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时空,2010,6(9):95-97.
[9]袁晓芳,李红霞,张芸,等.陕西省高校应急教育现状和提升策略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35(1):66-70.
(责任编辑:张华凡)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观测点评价等级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A B C D职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知识更新能力A B C D心理承受能力A B C D自我调节能力A B C D应变能力A B C D职业综合素质在校、省、国家级各项科技、专业竞赛和创新活动中获奖A B C D语言表达能力A B C D沟通协调能力A B C D团队协作能力A B C D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数量,获奖数量A B C D创新创业能力获得专利数量A B C D获得软件著作权数量A B C D参与教师科技课题并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参与过企业项目研发、产品设计、技术革新等活动A A B C D B C D
通过分阶段设立多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全方位的监测和把控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状况。同时,应当重视评价体系的执行管理及评价结果的反馈作用,推动高校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环节,完善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后续研究中需进一步对该评价体系中的各级指标进行量化,确定其权重系数,并以此对专业建设情况及人才培养状况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6342/201301/xxgk_146673.html,2012.
[2]肖俊生.校企双向式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3):73-75.
[3]陈小平,周军,胡如夫.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联盟合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92-95.
[4]郑志明,黄海燕,曾平生.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0):57-58.
[5]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12(4):8-12.
[6]蒋宗礼.基于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5(5):18-21.
[7]赖绍聪.建立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解读“地质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56-61.
[8]李道志,余绍军,符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指标及其内涵[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4):122-125.
[9]刘鑫鑫,黄红选.工业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35):56-60.
[10]赵恒伯,刘繁荣.刍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41-43.
[11]任芸丹,张义平,易飚.校企深度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9):48-49.
[12]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168/201403/165 457.html,201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7168/201403/165457.html.,2014.
[13]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EB/OL].http://jwc.cczu.edu.cn/jxzlw/32/bf/c1439a 12991/page.htm.,2015.
(责任编辑:姚歆烨)
Constructing a Comprehensive Teaching Mode to Combine theTheory of Emergency Rescue with Practice
WANG Li1,2,HUAI Xia1
(1.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China;2.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Emergency rescue work is highly demanding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Based on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of safety engineering major and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 program,a new teaching model combing theory and practice was created in our school.The curriculum of“Emergency Rescue”course has been expanded to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outside the school,wher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teaching activities can beorganized.Theteachingcontentoptimized,theteachingprocesswell-organizedwiththe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a progressive multistep teaching system was created,which combines“theoretical basis with practical train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After the teaching reform,the learning interest and creativ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were simulated.The reform and new teaching model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Emergency Rescue”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mergency rescue;basic theory;practical ability;comprehensive teaching model
G642.0
王丽(1982—),女,讲师,研究方向: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天津理工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YB13-19,YB14-35);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201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