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2016-02-15 05:58史娜
职教通讯 2016年29期
关键词:养老院校人才

史娜

浅析我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史娜

我国老龄化的加快和老龄人口的增长,使得社会对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也快速增长。目前,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急需探索构建一个政府、社会、高校多方位、多途径产学合作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专业人才;人才培养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比例的7%,或60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0%,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一计算标准,中国从1999年开始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数量破亿的国家。[1]另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预测,我国的老年人口将在2013年超过2亿,届时老龄化人口比例将达14.8%。[2]我国的老年人口除了数量巨大,还存在着高龄、空巢、失能老人比例偏高等问题,这些情况均表明中国社会已进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时期。

一、我国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状况

老年服务工作就是针对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为其提供必要生活服务的工作,又称为养老服务。[3]养老服务人才是从事养老服务的各类劳动者,包含三种类型:(1)各类养老服务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人员;(2)从事老年医疗、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及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3)提供养老服务的志愿者。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人才缺口很大,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职业化水平较低,还难以满足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

(一)数量不足

根据联合国2015年最新预测表明,我国2035年后将面临比美国更为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人口学家的最新研究预计,到205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6亿,超过总人口比例的1/4。[4]相对于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我国目前老年福利机构的在职职工约22万人,其中具有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人员仅占1/10,养老服务从业人数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如果按照老年人与护理员3:1的比例推算,我国还缺少1 000万名养老护理人员,而快速增长的老龄人口将使养老服务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恶化。[5]由此可见,基层养老服务和专业管理人员的巨大的缺口,已经严重制约了整个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

(二)学历低且结构单一

由于中国社会对于养老服务工作者的偏见,目前的从业队伍主要由下岗、进城务工人员组成,普遍素质要求不高、社会地位低。我国的养老服务从业者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训练、且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人员结构上也存在着学历层次不高,年龄结构偏大,性别结构不合理(绝大多数为女性)等问题,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而整个社会对于这个行业的偏见,使得年轻人普遍不愿从事为老服务工作,更加剧了从业队伍年龄结构的不平衡。

二、我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状况

行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对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就曾提出:“要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开放大学作用,开展继续教育和远程学历教育。依托院校和养老机构

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以此,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针对社会变化和发展的需求,中国人民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采取了开设老年学专业、推进老龄化问题研究等积极的应对方式。[6]在职业教育方面,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和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于1999年开设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起步,正式开启了职业院校针对养老基层服务与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但是,目前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与社会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差距,而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宽泛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应该取决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基本可以从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就业方向三个层面进行概括。就我国高职院校针对老年服务开设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而言,其专业设置还缺乏针对市场人才需求类型和层次的有效分析,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太过宽泛。专业技能的普适性和就业方向的模糊性,使得职业院校养老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难以适应老年服务专业化的需求。

(二)专业教师不足且素质有待提升

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具备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一线岗位工作实践能力。目前,职业院校普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弥补专业教师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也就是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工作岗位挂职锻炼,同时,从企业聘请一线工作者进入课堂给学生讲课。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紧缺的压力,以及人才培养供需脱节的矛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足、容易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等客观原因,使得这些举措常常流于形式而得不到落实,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缺乏专业教材,课堂教学随意性大

养老服务是顺应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下市场需求变化的新生专业,缺乏系统而规范的专业教材,已成为影响教学质量、制约专业发展的“瓶颈”。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使用自编讲义、教辅资料等作为替代性教材,但这种做法容易产生教学标准不统一,以及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等问题。因此,无论是从专业建设还是从行业规范发展的角度出发,都需要提升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教材建设质量和速度。

(四)工学结合缺乏实效

工学结合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做”之间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对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不够成熟,实训基地建设缺乏规范性的背景下,相关专业的实训、实习等“工学结合”教学环节则更易流于形式。

(五)招生和就业形势严峻

由于养老服务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市场对专业人才有着巨大需求的同时,相关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却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人认为养老服务是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收入不高的工作,所以大多数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报考相关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也不愿涉足养老服务行业。另外,对于中、高职院校开设的涉老专业,在本科学历教育中还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导致相关专业的学生缺乏提升学历的通道。基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一些高校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已基本处于停招状态。

三、完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对策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作为一个新兴的特殊产业,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是助推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以及养老产业的特殊地位,使得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社会、行业和院校等各方通力协作,依据中国的国情来共同探寻解决对策。

(一)扩大招生规模,改善待遇、多方位吸引养老服务人才

1.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提供支持和保障,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必将受到制约。目前,全国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63所,其中连续3年招生的院校不足30所,仅占全国高职院校总量的0.17%,在校生总数仅有3 908人,所占高职在校生的比例微乎其微。而本科层次的养老服务专门人才培养几乎为零。改变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的局面,首先需要扩大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7]对此,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养老服务产业

的发展规划,各高等学校也应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适时拓展与养老服务业关联度较高的专业,持续推进养老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工作。

2.养老服务是一项社会民生工程,且具有社会公益事业的特点,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方面,政府应该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做好政策支持和引导工作。为吸引更多社会人员加入养老服务队伍,弥补养老服务人才缺口,政府有必要施行一些倾斜性政策,着力改善从业者的工作条件,加强劳动保护和职业防护措施,切实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水平。[8]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采取对养老服务专业的学生发放补助、设立专项奖学金、减免学费,以及给予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等措施吸引更多养老服务人才。

(二)建立工学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已将养老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重点发展领域,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顺应行业发展的需求,要进一步拓宽思路,改变仅由中、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格局。还需要对“中职+高职+本科”的分层次培养模式进行整体研究和设计,使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层次更清晰、培养方向更明确,以切合社会和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需要将政府、社会、院校三者紧密结合,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设置相关专业,系统实施分层次人才培养,才能全方位满足老服务业的人才需求。例如,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主要面向一线岗位,培养专业的管理与技术人才,而普通高等院校则应面向养老服务产业培养高层次的管理和研究人才。普通本科院校的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或专业,可关注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需求,强化相关的教学与研究,从而带动面向养老服务产业的高端人才培养。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也可增设相关的专业研究方向,开展对各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态势的追踪研究,为国家储备养老服务产业的高端人才。[9]

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要依托养老机构、养老企业和社区来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将学校的教学与机构、企业的岗位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社会的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真正实现专业和岗位的对接、专业课程和职业标准的对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三)加强继续教育,推行职业资格认证

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不但要有学历教育的培养,还需要强化对在岗人员知识、技能的继续教育。不仅应加强在岗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还应定期开展新知识、新方法、新政策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和专业知识储备,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在政策层面,应鼓励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深造,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并应引导养老服务人才教育培训机构加强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课程建设。

鼓励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与院校合作,让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于现有的从业人员,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免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来帮助他们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1]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EB/OL].[2013-02-27].http://www.cncaprc.gov.cn/jianghua/22341.jhtml.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EB/OL]. [2013-09-13].http://www.gov.cn/zwgk/2013-09/13/content_ 2487704.htm.

[3]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OL].[2010-12-01].http://www.cncaprc. gov.cn/.

[4]隋国辉,菜山彤.养老服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老龄化产业需求和个人价值实现的研究[J].老龄科学研究,2015(12):11-20.

[5]邹文开.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社会福利,2013(11):15-17.

[6]张晓峰.养老服务亟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J].社会福利, 2013(6):24-25.

[7]刘利君.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研究[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2(4):34-38.

[8]张晓华.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教育,2014(14):56-57.

[9]李红武.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7):53-60.

[责任编辑 秦 涛]

史娜,女,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老龄化社会。

G712

A

1674-7747(2016)29-0038-03

猜你喜欢
养老院校人才
人才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