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复鸣
苏州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卜复鸣
苏州教育的主要发展指标要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这给当今的苏州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发展动力。在苏州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理论研究和发展规划,实施战略管理。进一步强化职业院校国际化能力建设,提升办学水平。进一步接轨国际先进认证体系,培养国际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教育理念;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合作;校企合作;人才考核评价;国际化;苏州
随着苏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苏州职业教育开始了国际化进程,从1990年代开始借鉴和吸收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开展相应的合作项目,各院校寻找国际教育合作伙伴,探索国际化发展路径,到逐渐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苏州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具体表现在国际化教育理念、国际化专业设置、国际化课程实施、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1]
(一)以国际化教育理念为先导,政府助导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职业教育国际化首先是教育理念国际化,以国际化的视野审视职业教育的前沿发展,理清发展思路,选择发展目标,确立发展路径。当今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开放灵活的办学体系,与职业资格融通的教学体系,与经济建设紧密接轨的教学方式等[2],尤其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使受教育者从中学到了技术技能,而且根据智力发展的多元性理论,尊重受教育者个性发展,提高其开发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苏州职业教育通过“引进来”“走出去”,聘请国内外职业教育领域的著名专家来苏讲学、交流,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在理论水平的提升中不断增强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通过教育管理者和专业教师到世界发达国家研修、学术交流和院校间的联合办学、校企合作等途径来更新办学理念、发展定位,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在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国际化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档次,助推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3]2002年8月,苏州地方政府作出在古城东西两翼分别开发建设规划面积各约10平方公里的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和苏州国际教育园,建立研究生和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重大决策。[4]国际教育园则是一座具有国际视野的,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地,实行资源共享、开放式办学,融现代教育与山水人文为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示范区,其引导助推着苏州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苏州职业教育开展国际交流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包括:建立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交流、聘请外籍教师或管理人员来校进行短期或长期的教学及管理、学生赴境外实习或就业、对外提供教育培训服务、派遣留学生或开展留学预备级教育等。[5]目前,苏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有14所,共40个项目,其中职业院校有12所职业院校28个项目(截至2015年6月)。每年有2
万多名学生参加接待海外来访团组次。参加出国修学旅行活动总数超过1万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有境外友好院校400多所。
(二)以国际化专业设置为平台,对接国际教育
苏州院校与国外著名院校合作办学的专业共有37个项目(截至2015年6月),主要集中在苏的各高校。其中,本科层次的国际合作专业有苏州大学和苏州科技学院(现苏州科技大学)两所高校的12个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约占32.4%,专科层次的国际合作专业有苏州市职业大学和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专业专科教育项目25个,约占67.6%。[6]中等职业学校则以引入非学历课程教育项目为主,如昆山第二职业教育中心校与新加坡专业教育培训中心合作举办机电技术应用课程非学历教育项目等。职业院校通过引入发达国家院校的专业设置标准,在职业院校内建设一定数量、与国际行业职业相匹配的专业,既提高了本土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又增强了职业院校对生源吸引力。这种通过国际专业引入或国际课程嫁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与国际接轨,学生不出国门,即能接受国际化教学。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澳大利亚蓝山酒店管理学院合作举办的旅游管理(国际酒店与景区管理)专科教育项目引用了国际最具权威的管理教材,采用和澳洲学校相同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考试质量监控系统,实现课程纸质教材与网络教学资源的同步化。[7不仅所有课程都从澳大利亚同步引进,而且所有教学书籍都直接由澳方提供原版教材,为学生直接呈现国际化酒店业知识。确保了中澳两地课程的同质化,双方共享了澳洲合作院校的教学资源网站,包括站内具有版权的全部教学视频文件、PPT文件以及学校教学资源库等。国际化专业设置助长了学生来源国际化,从2008年开始每年招收十余名国际学生就读,至今共吸引34名海外学生前来就读,成为省内第一所招收有一定规模的海外学生的高职院校。
(三)以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实施本土教学
实施和完成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有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以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完成培养目标。苏州职业院校通过引进和吸收国际化优质师资,以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本土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国际人才的本土化培养模式。[8]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的主要路径有三个方面:(1)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出国培训,使之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培养其具有国际意识、国际通用语言交流能力和紧跟世界潮流的专业知识。学校先后选派50余名专业教师到澳大利亚蓝山国际酒店管理学院接受至少3个月的培训进修,以便他们回国后能用流利的英文教授专业课程;(2)加大引进力度,通过给予该项目一定政策,吸引海外留学生回国工作,目前该项目有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等国家高校的6名硕士毕业生回国后加盟该校;(3)聘用一批外籍教师,每年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韩国、菲律宾等10余名外籍教师在该校任教,他们直接把国际教学经验、国际知识、国际化技能带入课堂,实施本土教学。这三部分教师并不是孤立地开展教学,而是根据所教授的课程进行集体研讨教学、共同备课,实现团队内部中外教师更深层次的契合与交流,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景化教学模式。
国际化师资队伍形成的国际化的教学环境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人才交流,从教材文字、课上交流、小组研讨到课后作业、学期考试、学生活动,中外师生全部采用英语口语作为交际语言。在这样全英文环境中,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毕业后完全能够适应国际化的工作环境,职业生涯也能够得到快速发展。
(四)以国际化教学科研合作为导向,实施“走出去”战略
苏州职业院校积极接洽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开展合作课题研究,合作研究项目数百个。通过合作研究,逐步实施“走出去”战略。[9]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中法江苏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中心”,其合作研究课题超过20项,有19名
设计和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师参加中法中心驻法艺术设计教育研究工作室的项目,前往法国,就教学法、教学大纲、课程设计等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如与法国杜百利实用艺术高等学校合作,开发“中国餐饮”“桃花坞”等职教特色明显的课程,与法国鳄鱼公司合作的“加法减法”课题,创新了国际间合作研究的模式。
随着2015年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校长高峰会在苏州国际教育园成功举办,这给苏州职业教育“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这次会议由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专家学者、职业院校校长和企业代表等200多人参加,围绕“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区域职业教育合作主题,对学生流动、就业与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训合作等进行专题研讨,达成多项合作共识,苏州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迈向新高度。
(五)以开展国际间校企合作为重点,彰显职教特色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院校与境外企业合作,培养国际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则是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又一特色。[10]如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德国慕尼黑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日本丰田公司的合作项目,常熟中等专业学校与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的中英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等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太仓中等职业学校与德国舍弗勒集团的合作是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同体,企业和学校两者都是办学的主体,学校和企业均按责投入;学员在学校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学生一毕业就成为企业员工。这些合作大多通过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的管理和技术优势,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先进生产技术、市场运行机制、经营管理体制和企业运行模式等。这种国际化合作不仅与国外教育进行接轨,而且与跨国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大大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丰富了校企合作的内涵,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与三星半导体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被三星公司全球总部评为“最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各职业院校与国外企业、跨国公司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健康、可持续、成效显著的合作已成为苏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拓展和延伸的一个新的亮点。
(六)以国际化人才考核评价为标准,培养国际技能人才
经济的全球化势必带来的是国际化人才评价机制。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评价:(1)直接运用国外引入院校的考核评价标准进行教学和质量评价。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国际酒店管理专业由中外双方共同管理,外方派驻1名副校长、1名教务长和2名工作人员常驻学校,进行日常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监控;并将任课教师的纸质课程教案、学生的纸质试卷等以学期为单位,全部寄往澳大利亚蓝山酒店管理学院进行教学评估。因而,其培养的学生可直接进入国际酒店就业,如进入迪拜帆船酒店、卓美亚酋长国际酒店等工作;(2)引入或共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培养高技能人才,以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如德国BBW教育集团与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共建中德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德国标准的高技能职业技术人才,为苏州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平台,以解决高新区制造业高级技工短缺的现状;(3)建立具有开放性的本土化国际人才评价机制。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所指出的,仅仅以国际性为唯一标准来评价与选拔人才是有缺陷的,人才评价机制还应有本土化标准。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课程标准、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方式等进行国际职业标准的本土化实践,完成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苏州职教在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实务和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先试先行,通过设立专门的评议小组,对学科、专业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取任务引领、案例分析、做学一体、项目导向等,对教学质量进行多元评价,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国际同步。
(一)缺乏政策支持,单向性强
我国对于职业教育国际化,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法律规范,有的方面在现有制度下还没有涉及,如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评估方案》,对依法批准设立和举办的国际合作办学进行合格性评估,但是其评估对象仅限于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国际合作办学,对大专、中专层次的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并未提及。苏州国际教育园与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相比较,在区划、政策、国际合作、项目引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国际化程度和集聚效应不高,尤其是政策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于职业教育“国际”化并没有做到充分的重视,对苏州职业教育国际化也没有深入而持久的专门研究,缺乏专门机构的专业化指导。在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中,各院校难免各行其是,无法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向先进国家院校的学习和借鉴式的“单向输入”特征并没有根本改变。由于缺乏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造成职业院校学生希望出国留学的比例不断增加,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本土教育在教学标准、教学内容与方式、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大众认可度低。
(二)缺乏科学规划,存在随意性
要发展职业教育,就要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这一点在职业教育界已经得到共识,但是,如何进行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问题还不能彻底解决。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实践中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没有大家都可以应用的范例,在整体规划方面也没有很好的理论指导,大多数职业院校都是走一步算一步,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有些职业院校虽已经在职业教育国际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质上仍处于表面化、低水平,大多局限于聘请外教、招收少量的留学生、引进国外教材等,还没有从观念、内涵等方面完全把握职业教育国际化。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苏州职业教育还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更难以向国际社会系统推荐具有苏州特色的职教成功模式。
(一)强化理论研究和发展规划,实施战略管理
根据美国教育家伯顿·克拉克的教育人才培养在发展过程中受学校、政府和市场三股力量的影响并形成三足鼎立的“三角协调模型”,需要发挥三方作用,实施战略管理。在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发挥苏州高校优势,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即组织攻关课题,深入研究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特点,加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比较研究,特别是针对职业教育国际化已经取得显著成果的国家,研究不同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现代管理模式、政企校合作办学机制、师资队伍建设模式,通过比较不同经济社会背景下各国职业教育的特点,为苏州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制定战略规划,定制国际型人才培养路径,以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政府层面要把实施职业教育国际化上升到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之一,以“全球视野,本土行动”的理念制定或细化相关政策,强化政策指引和指导的有效性,为其课程国际化提供了更多的法律保障。如设立重大专项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以点带面,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全面发展。
(二)强化职业院校国际化能力建设,提升办学水平
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从根本上说,应该以促进本土院校的发展为目的的。对于具体的职业院校来说,至少应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1)应根据相关法规,在学校章程中要明确国际化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进行科学的战略管理;(2)提高院校决策层对国际化的领导和管理水平。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战略层次的问题,需要学校从战略规划、中长期计划等宏观方面做出部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好控制、监督,职业院校管理层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际化水平的高低和实施效果;(3)参照美国等发达国家开设从国际视角阐述问题、蕴含国际观点或含有国际内容的课程,增加关于世界史和外国语的课程,“培养通向世界的公民”;(4)强化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职业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大量教师的参与,需要从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熟练地掌握,只有规划和计划而没有高素质的专门师资,国际化项目是不可能很好地开展的。此外,也
要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专门人员的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但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水平、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国外有关政策、法规及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熟悉国外有关情况的专业人员。
(三)接轨国际先进认证体系,培养国际技能人才
实践证明,在本土培养国际人才最直接有效的是引进国际先进认证体系,这是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最有效途径的途径之一。职业院校通过合作办学、合作项目或共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等,直接引进国际先进国家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培养具有国际通用技能人才。目前,我国的职业资格互认证正逐渐与国际接轨,如我国与新西兰签订职业资格互认协议,职业院校可积极参与到这个职业资格互认体系中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职业院校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本土专业特色,建立一套既能满足国际专业认证标准,又具中国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开启国际就业的“直通道”。如新西兰资格认证局国际与政策主管Karen Chalmers女士曾访问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对园林技术专业的园艺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进行考察交流,认为该校提供的园艺师职业资格认证与新西兰职业资格认证要求一致,可以与新方在园艺师职业资格互认,学校取得园艺师的毕业生将可以直接在新西兰就业,无需换证认定审核。但该项目因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夭折。此外,可通过引进世界技能大赛标准等与国际技能接轨,培养国际技能人才。
(四)以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动力,加速国际化进程
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苏州职业教育国际化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速苏州国际教育园的国际化建设进程,率先建设国际教育先导区。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境外办学项目,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利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校长高峰论坛”平台,借助“互联网+”,开展中外网络共享课程建设,探索尖端人才国际联合培养路径。
[1]游膺.关于苏州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EB/ OL].[2016-02-18].http://www.suzhougov.cn/thread-15322-1-1.html.
[2]苏州在线.2015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1-19].http://www.sz.ccoo.cn/news/local/ 4160142.html.
[3]官芹芳.教育改革·21世纪能力·全球化——2014全球教育三大关键词[J].上海教育2015(2):6-7.
[4]王书丹.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5]陈保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及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2(1):15-18.
[6]曹珊.全球化背景下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互动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7]关帅锋.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4(17):21-23.
[8]翟鹤,张昕,赫尔穆特·贝克.中国本土化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12):6-7.
[9]姜大源.职业教育:培训与教育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10]黄日强.战后德国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秦 涛]
卜复鸣,男,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园林植物造景和园林假山工程技术。
G710
A
1674-7747(2016)29-0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