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改革

2016-02-15 05:42何康
职教通讯 2016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企业文化高职院校

何康



企业文化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改革

何康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不容乐观。高职院校应以实践改革为突破口,发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特点,加强与周边企业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改革和创新考评机制,挖掘企业文化资源,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企业文化;文化载体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人才的道德素质、精神素养则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但放眼当前全国各个高职院校,大部分思政课实效性并不强,这也就催生了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改革中,鉴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有一个因素应该很好地利用起来,加入到思政课改革的整体方案中,这就是企业文化及其载体。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现状及其改革

(一)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效果令人堪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堂效果差,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及人群的特殊性,重技能专业、轻人文素养的思想由来已久,很多高职学生上思想理论课动力不足,来上课也只是来凑学分,上课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等现象比较突出,课堂教学效果不好。

2.任课教师“累”。一则思政课教师准备了很多素材,但在面对以上学生时,很多时候讲课成了“唱独角戏”,学生“不买账”,教师一堂课下来倍感“身心俱疲”,信心也受打击。二则考试仍然运用传统“出试卷”的考试方式,学生不仅要花大量时间去死记硬背,教师也要花大量时间去批改,任务量很重,还得不到学生的好评,教师同样感觉“累”。

3.实践教学不足,“空间”、“时间”受限。由于高职院校领导重视程度、经费保障程度的不同,教师教学理念以及可利用教学资源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不同院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活动“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依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活动为辅,有的干脆没有课外实践活动,有的虽有,但课外实践活动成了摆设,并没有真正落实,学生走不出去,对思政课失去兴趣,也间接影响了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针对性的改革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两方面进行改革。

1.思政课实践活动改革。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思政课应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的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实现思政课由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实践教学能让学生参与其中,扭转了学生被动的地位,提升了其主动性,非常适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

2.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也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高职学生的道德现状,再加上实践活动的改革,这也就倒逼传统“一考定终身”的落后考核方式必须做出调整,从考核原则、内容和方式都要进行一系列改革。

二、高职院校背后的企业文化因素

(一)企业文化及其与思政课的相关性

1.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为企业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种对企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

企业文化具体表现为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团队合作、勇于攀登、诚实守信等精神品质,这与思政课及其教材所宣讲的内容和价值观是一致的,也是高职学生能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因此,企业文化与思政课在内涵上是互通的,思政课改革应该很好地抓住这一点,将企业文化融入进思政教学当中。[1]

2.企业文化的功能。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具有规范、整合、激励和凝聚的功能,一个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发展壮大,靠的是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但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起到支撑作用的却是企业长期以来确立的文化,它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和凝聚力,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同样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人、成才,从而为社会服务。所以两者在塑造人身上的作用和功能是一致的,是可以互相渗透的。

(二)利用企业文化载体,挖掘企业文化资源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是无形的,在实践中要通过各种载体发挥作用,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载体,深度挖掘文化资源,以开展适合学生特色的实践活动为思政课改革的“突破口”。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就在于它是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教学模式,这样的办学特点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也可以和很多专业课一样,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感知企业文化。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是一所企业投资的民办院校,它与企业高度融合,身边可利用的企业文化载体很丰富,思政课所宣讲的价值观很多都可以找到它相应的载体,因此,思政课改革也应从这方面入手。

1.红色旅游资源——爱国主义文化。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它是思政课所弘扬的最基本的价值观,也是每位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情感。爱国主义有很多具体的表现,在企业中,爱国主义表现为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艰苦奋斗,所以每年企业都会组织新入职的员工和老员工代表一起,参观红色旅游景点——红军长征博览城,走一走浓缩版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打造“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企业文化。所以,思政课实践改革也可选择这一文化载体,组织大学生的“重走长征路,升华爱国情”活动,把看似“高大上”的爱国主义和“接地气”的企业文化联系起来,内化为对国家、社会、企业、学校和生活实实在在的热爱。

2.企业创业成就馆——领悟人生、创造价值、勇于创新。企业的诞生、发展及壮大就是一部可歌可泣、布满荆棘的创业史,企业文化就是这一历史的沉淀,它向人们展示了其最精髓之处——艰苦奋斗、勇于创新。而“基础”课第一章的理想、信念,第三章的人生价值以及“概论”课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信念和改革开放这4部分内容都和企业文化的这一精髓是高度统一的。因此,在思政课中渗透企业创业史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而去参观企业创业成就馆是感受这一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

3.企业发展辐射下的新农村——和谐、共同富裕。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农村的发展,很多村落的发展都得益于国家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感召和当地企业发展所积累的物质基础,当地新农村的建设背后无不带有企业的身影,所以企业文化深深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理念,企业所开辟的“共创、共有、共富、共享”理念也成为了当地新农村的建设理念。这一文化内容与“概论”课中的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本质的共同富裕3部分内容是统一的。因此,在思政课实践改革中,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切身感受中国新农村建设成果,领悟和谐及共同富裕的企业文化内涵,而在活动结束之后写一篇心得或体会,更能把体感升华为理性的思维,此类活动效果远非课堂讲授和观看图片、视频所能比拟的。

4.校外合作企业——职业素养与道德。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合作企业自然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最好的实践教学基地,企业提供了学生最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工作氛围,也能使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学生能够在这种环境下领悟到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这也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在校外企业的实践中,企业向学生传达了爱岗敬业、办事公道、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要求和忠于职守、团队合作、开拓创新、勇于竞争、勇于担当、质量优先、遵纪守法的职业精神素养,这些文化都是思政课需要传达的价值观。[2]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也可以和企业合作开发一些实习实训项目,让学生带着项目进企业,平时由实习教师和企业技术师傅、主管领导负责学生的德育考评,最后学生完成实习报告或心得体会,由思政课教师进行考评,两者综合给学生一个整体评价。

三、“倒逼”下的思政课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深化思政课改革,不断探索改革的方式方法,学校教师和大学生都发出了改革的呼声,在这种形势的“倒逼”下,传统的“一考定终身”方式显然落后了,必须进行考核评价方式的“大刀阔斧式”改革。因此,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属性,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公正客观、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学生考核评价方式,是确保思政课教学一系列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考核原则

为了确保思政课改革的实效,对学生考评要保证客观、科学和公正,就要摒弃以往的落后观念。首先要确立考核原则:第一,将对学生的最终式考核改为过程式考核,学生的思政课学习和道德素养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考核也应伴随始终,不再是仅关注期末那个点上;第二,考评的方式方法多元化,不再是单一的“出试卷”方式,可以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不同的考评方式;第三,考核内容全面,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学生进行考评;第四,考核主体多元化,思政课教师不再是考核学生的唯一主体,学生本人、学生小组、辅导员、实习带队教师、企业技术师傅和主管都可以参与对学生的考评。

(二)考核内容

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部分内容的增多,对学生单纯以课本理论进行考核的方式显然不合时宜,所以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全面地考核学生。理论层面包括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它具体包括:思政课堂上的表现、课后作业、小组作业和期末考试论文或试卷考试,这部分具体考核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层面包括辅导员给出的学生校内课后平时表现,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后写的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学生带着项目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带队教师、企业技术师傅或主管对学生给与的考核,这部分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及素养等。[3]

(三)考核方式

首先,将以往的最终式考核改为过程式考核,将对学生的考核分为平时和期末,注重平时,比例分别为60%和40%。平时由上课表现、出勤情况、课后作业、实践作业等几部分组成,期末一改以往传统的主客观题结合的闭卷考试方式,改为小论文、调查报告或主观开放型试卷,重点考察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其次,依据不同专业可以选择不同的考核方式,比如艺术类专业可以和专业课教师合作,制作考核方案,采用表演话剧、小品等舞台形式;影视制作类可以采用主题拍摄、编写主题剧本、撰写新闻稿件等形式;旅游类可以采用红色旅游胜地导游介绍等形式。充分和专业相结合,既挖掘了思政内涵又符合专业特色,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最后,评价主体多元化,校内的评价主体主要是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甚至是学生自身,学生可以自评,学生小组成员间可以互评;校外的评价主体是实践基地的实训教师、企业技术师傅、主管,共同为学生在校外的实践部分进行考评。

参考文献:

[1]何小青.企业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接融合探析[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83-86.

[2]彭新立.校企合作视野下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探究[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11):38-39.

[3]莫华伟.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新论[J].教育与职业,2015(12):96-98.

[责任编辑陈国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3-0021-03

作者简介:何康,男,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企业文化高职院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综合研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