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艳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论“微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
程 艳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微博和微信等交互形式的出现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也对高校处理突发事件带来了新的挑战。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网络舆情引导,必须加强网络舆情队伍建设、严格把控校园手机上网环境、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做有效的舆论引导、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善后处理机制。
微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中国高校教育在发生巨大变革的同时,高校的不稳定因素与日俱增,尤其在突发事件方面更为显著。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为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增加了难度。在网络舆情迅速传播的今天,高校能否妥善处理好突发事件,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高校的日常教学秩序,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微博”是基于web 2.0技术开发的即时信息发布系统,它和传统的博客相比较,具有“快、短、灵”的特点,用简短的140个字来更新信息,以此实现对音频、视频和图片等信息的发布和共享,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1月推出的通过互联网发送文字信息、语音信息、图片和视频并支持多人聊天的手机软件。微信和微博相比具有覆盖面广、功能实用、注重保护用户隐私等特点。微信还可以替代传统手机的短信、彩信和通话功能,并做到完全免费,所以微信的用户群基本包含了所有使用手机的客户。
每一个手机用户都可以依托微博和微信平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布信息,他们都是一个个的传播个体,人人可以在对话中参与决策,成为事件的记录者、关注者以及传播者,这就大大满足了人们交友和被关注等的各类需求。微博和微信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体,具有传播方式平民化、传播速度迅速和传播内容直观等特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微博和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原有的高校单方面掌握绝对话语权的地位被打破。每一个大学生都能作为报道者来引领网络舆论走向。另外,网络上经常可见的“曝光”和“解密”等字眼,诱导大学生去点击这些网络信息。大学生由于处在生理上已经基本发展成熟,但心理上却未完全走向成熟的年龄阶段,他们思想活跃且感性,经常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容易受到一些错误和消极思想的影响从而做出比较主观的判断,而且他们的评价和转载都很随意。若高校在遇到突发事件之后以稳定为名义采取删除言论和封锁论坛等方式简单的处理,消极应对大学生的质疑,反而会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使问题更加扩大化和复杂化。[1]
大学生具有追求个性和崇尚自由的特点,而微博和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恰巧迎合了他们的这些特点,让他们的自主权得到激发。网络平台上充斥着社会百态的各种形式的信息以及多元价值体系,给大学生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使他们的价值取向、人生信念和社会心理产生偏差,有些学生甚至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影响,反而对我国高校宣传的主流文化发生质疑。[2]所以对于高校而言,我们必须设法做到提高网络议程设置能力,为大学生营造主流舆论,激发引导他们理性思考,时刻把控网络舆情的主动权。
微博和微信等新兴媒体准入门槛低、操作简单、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传统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被颠覆。现代大学生年龄、生活习惯和接受的教育大致相同,所以他们对很多事物的见解很相似,经常在某一事件上产生共鸣,而微博和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快速传播,可以让大学生的舆论在网络上进行很强烈很迅速的互动,从而演变成群体性的网络舆情,增加高校发生突发事件的几率。面对纷繁复杂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高校只有提高管理者的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机制,才能将危机遏制在萌芽之中。
高校要加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必须具备一支精干的网络舆情队伍。第一,这支队伍要由高校党委从事宣传工作的老师、网管中心的老师、学工处的老师和各个学院与学生接触交流最多的辅导员参与。第二,高校要对这支队伍进行网络舆情工作方面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新兴媒体发展态势,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判断能力。第三,各学院要选拔一支政治素质高的学生党员以及学生干部,通过学校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配合学校做网络舆情收集工作,在有必要的时候他们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表正面积极的言论。第四,高校可以招募一批学生论坛版主和网络编辑员等作为网络文明的志愿者,让他们做校方的“同情者”与“支持者”。总之,高校要把这支队伍打造成集学校党委的领导人员、教育技术化中心管理人员、学生管理工作老师、学生骨干和网络文明志愿者为一体的完善的具有战斗力的网络舆情队伍。
第一,高校要制定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制度。其中包括岗位责任制度、校园网络值班制度、汇报制度和移动互联网实时监控制度。第二,高校要升级或购买新的网络舆情监控设备,在网络安全维护、信息监测、过滤和跟踪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布控。第三,高校可以加强移动互联网的管理。通过与电信运营商的配合和合作,要求对入网的学生进行严格的实名登记,并且在校园移动运营商的服务基站安装一些必要的过滤系统,再利用技术手段控制学生的上网内容与时间。还可以加强和公安系统网络信息人员的配合,一旦发现不良信息做到及时监控。第四,高校可以采取倡议和强制要求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规范大学生使用手机的行为。[3]
突发事件的产生虽然很难提前预知,但也不是事先完全没有任何征兆,一般它都有一定的演变规律。通常情况下,突发事件在一定的范围与条件下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这就要求高校做好以下预防措施:提高危机意识,制定突发事件预警机制;改变传统的思想引导模式,更注重时效性;对大学生做好突发事件发生之前的预防性心理干预,让他们提前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生命教育,提高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网络上各类信息的判断能力,增强他们的网络安全与防范意识。
对高校内自身而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舆论引导机制,时刻了解校园内的舆情走向,利用学校官网、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发布正面信息,对学生的思想情绪做有效疏导,避免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谣言满天飞,事件越来越难以控制。另外,学校要主动和舆论媒体合作,对社会和学生关心的问题做到及时回应,提高学校的舆论话语权,有效遏制一些虚假信息的散播,使突发事件在良好的舆论环境中得到很好的解决,更避免了媒体记者在不清楚事件全貌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理解和较片面的信息来对事件进行报道。再者,高校还可以和上级主管单位以及地方政府加强沟通和合作,争取得到他们的配合与支持,通过政府渠道来加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强度和效度。
在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高校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事件责任人,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要明确责任并勇于承担。作为学校要承认自身存在管理上的疏漏,对相关人员做出处罚并对外公示处理的结果以及相应的处理依据,让当事人和社会大众心服口服。对于导致突发事件爆发的相关学生,高校要做好批评教育工作并依据学生管理条例进行处理。其次,高校应当及时加强评估和反馈工作,分析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整个过程,在学校管理、操作程序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改进的建议,并汇编成册,为以后类似的突发事件产生提供宝贵的经验。[4]最后,对于网络舆情中暴露出来的公共问题也要总结反思,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消灭不稳定因素,以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巩固突发事件处理的成果。
大学生已成为“微时代”的网络主力军,他们利用网络接收信息、查阅信息和发布信息。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有效传播正能量,相反则传播负能量。所以,高校要制定兼顾到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的网络舆情引导策略,完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中牢牢地把握主动权。
[1]张大成.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分析[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2]路遥.新媒体情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特点及应对机制浅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3]蔡宗杰.高校微博伦理失范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5).
[4]郭文艳.公共突发事件与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其引导[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责任编辑:黄素华】
Network Opinion Guidance of University Emergencies in “M icro Time”
CHENG Yan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Wuxi 214153, China)
The appearance of interactive forms such as micro-blog and WeChat plays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network opinion of university emergencies.It 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on university emergencies.If we want to make effective network opinion guidance,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opinion team,control Internet environment of mobile phone on campus,improve students'ability of judgment,make effective network opinion guidance and establish a sound rehabilitation mechanism.
micro time; emergencies; network opinion;guidance
G647
A
1671-9565(2016)03-041-03
2016-08-23
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微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研究”(编号2015SJD367)阶段性研究成果。
程艳(1981-),女,江苏常州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