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约翰·斯坦贝克文学伦理学研究综述

2016-02-15 04:46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伦理学约翰

王 雪

(华东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1103)

国内外约翰·斯坦贝克文学伦理学研究综述

王 雪

(华东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1103)

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反映时代困惑、关注社会底层、反思人类文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多方面伦理价值,近年来受到西方学者的极大关注。在国外,斯坦贝克的文学伦理学研究无论在国际会议、学术专著,还是学位论文方面都斩获颇丰,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我国由于曾受特殊时期意识形态影响,且上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整体上对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回避的现状,导致国内对被冠以“无产阶级文学家”的斯坦贝克的伦理思想尤其把握不足,虽然出现了对其个别小说伦理思想的解读,但尚且缺乏一定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约翰·斯坦贝克;文学伦理学;研究现状

1 斯坦贝克与文学伦理学研究方法

古今中外,对小说中道德伦理价值的关注和研究早已有之。但西方在20世纪后,由于唯美主义、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批评方法的流行,导致研究重点不断向文学文本倾斜,而关注小说价值功能的文学伦理批评遭到弱化。不过,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新批评日渐衰落,小说的伦理批评得以回归。80年代后,小说的伦理研究逐渐掀起热潮,出现了韦恩·C.布斯和亚当·扎卡里·纽顿等代表人物。1989年,布斯在 《我们所结交的朋友——小说伦理学》(The Company We Keep:The Ethics of Fiction)中阐发了他的小说伦理学的完整体系。他首先将伦理批评从道德批评的局限中解放出来,认为伦理批评和政治批评不可分割,即带有思想批评的性质。同时,伦理批评也包含哲学批评,因此是对作品价值判断层面的研究。1995年,亚当·扎卡里·纽顿(Adam Zachary Newton)出版了另一本小说伦理学代表专著 《叙事伦理》(NarrativeEthics)。他所倡导的伦理更多地关注文本叙事活动自身的伦理内涵,而非小说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等外部因素的伦理观念。此外,玛莎·努斯鲍曼、J.希利斯·米勒、托宾·西贝特、理查德·罗蒂、西门·克里奇利等人,也都推动了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出现了大量研究文学伦理价值的专著,这些专著一方面从理论上推进文学伦理学的研究,另一方面也从实践上丰富了文学伦理学研究的成果。

我国的文学理论受政治和社会的影响,直到20世纪末期才出现有关“文学伦理学”的专业研究,而且这一时期首先出现的是关于“文艺伦理学”和“审美伦理学”的探讨。此后,“在文艺伦理学的学科框架搭建完备之后,文学伦理的知识呈现自然指向话语实践。

在文学批评领域中文学伦理的话题迅速兴起,一时叙事伦理、小说伦理、批评伦理等术语成为文学批评热门术语。”与此同时,以聂珍钊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也原创性地建构了“文学伦理学”研究方法。聂珍钊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目的不是从伦理的立场简单地对文学作出好或坏的价值判断,而是通过伦理的解释去发现文学客观存在的伦理价值,寻找文学作品描写的生活事实的真相。”以他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比较丰富完整地构建了文学伦理学研究方法。

应该说,无论是西方的“叙事伦理学”,中国的“叙事伦理学”,还是“文学伦理学”,虽然在术语的建构、使用和应用范畴上有所区别,但都关注到了文学作品中的伦理价值。而且随着叙事伦理学内涵的不断扩展,文学伦理学对不同研究方法的不断兼容,这些研究在整体上不谋而合,都主张结合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文学文本为目标,研究叙事作品中蕴含的伦理思想。应用这种研究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有助于更清晰地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价值内涵。

美国著名当代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作为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从1929年到1961年,创作了大量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反映时代困惑、关注社会底层、反思人类文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近年来受到西方学者的极大关注。而斯坦贝克小说特有的多重伦理内涵也受到西方学界的关注,出现了大量相关的学术专著和学位论文,成为了国际研究的热点。我国曾受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影响,加上迄今中译本不全的现状,导致斯坦贝克小说研究的碎片化,与国外的斯坦贝克研究相比,中国斯坦贝克研究无论从纵向的历史维度,还是横向的研究现状上看,都显得较为薄弱单调。而且,由于9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整体上对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回避,导致国内对被冠以“无产阶级文学家”的斯坦贝克关注度不高,对其全部小说的系统研究,尤其对其伦理思想的把握尤其不足。

2 国外斯坦贝克文学伦理学研究

在美国,斯坦贝克小说的伦理维度很早就引起过评论界的关注。1942年,美国 《安提亚克评论》(The Antioch Review)杂志就刊发过林肯·R.吉布斯(Lincoln R.Gibbs)的论文《约翰·斯坦贝克:道德家》(John Steinbeck,Moralist)。 1962 年,在斯坦贝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际,《纽约时报书评》还刊登了迈兹纳(Mizener)的讽刺文章《一个三十年代的道德家配获得诺贝尔奖吗?》(Does a moral vision of the thirties deserve a Nobel Prize?)。这篇文章片面地将斯坦贝克的小说缩小为对三十年代道德的批评,不过,从另一方面看,这也说明斯坦贝克小说中的伦理思想已经引起了重视。1972年的《斯坦贝克和D.H.劳伦斯——想象的声音和伦理责任》一书,更是以此为主题探讨了斯坦贝克的伦理态度。正如美国学者李辰路在《斯坦贝克的伦理维度》(Steinbeck’s Ethical Dimensions)一文中指出:“美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令人困惑的时代,其标志是美国生活中的非道德行为正在戏剧性地被揭露出来。我们听到公馆馆员的不道德行为、公司CEO的贪污、政府和教会中的腐败和弊端。我们有理由这么说,美国正在寻找、重估和调整自己的伦理价值观。而斯坦贝克,作为美国一个多产和富有表现力的作家,始终在探索美国的伦理道德。”

与此同时,国外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斯坦贝克伦理思想的学位论文,包括:1967年,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理查德·E.巴特勒 (Butler,Richard Erskine)的硕士论文《约翰·斯坦贝克作品道德观中的自由意志与宿命论》(Free will and determinism in the writings of John Steinbeck his moral vision);1986 年,芝加哥洛约拉大学迈克尔·J.梅耶(Meyer,Michael Jon)的博士论文《看得见的黑暗:斯坦贝克早期短篇小说和晚期小说中美国人的道德两难》(Darkness Visible:The Moral Dilemma of Americans As Portrayed In the Early Short Fiction and Later Novels Of John Steinbeck);1995 年,波尔大学史蒂芬·K.乔治(George,Stephen Keith)的博士论文《恶习与人类:对斯坦贝克的〈珍珠〉、〈伊甸之东〉、〈烦恼的冬天〉的道德伦理研究》(Of vice and men:A virtue ethics study of Steinbeck's“The Pearl”, “East of Eden”,and “The Winter of Our Discontent”);1998 年, 德州大学凯斯林·M.希克斯(Hicks,Kathleen Margaret)的硕士论文《约翰·斯坦贝克的环境伦理》(John Steinbeck's environmental ethic);2000 年,俄勒冈大学大卫·T.萨姆纳(Summer,David Thomas)的博士论文《诉说自然的声音:美国自然写作的伦理修辞》(“Speaking a word for nature”:The ethical rhetoric of American nature writing),等等。

在过去30年里,伦理学广泛应用在了各个学科领域,在医学、商业管理、环境学和新闻学中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斯坦贝克小说的伦理思想也不断得到重视。“在所有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海明威、福克纳、劳伦斯、费茨杰拉德等人中,斯坦贝克以其对道德哲学的严肃兴趣和背景而与众不同”,“斯坦贝克始终是一位道德作家,关注善与恶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结果”。不过,正如理查德·E.哈特(Richard E.Hart) 所说,“约翰·斯坦贝克作为一个道德哲学家并没有被严格地审视,或充分地欣赏。全世界有上百万的读者赞美他的著作,但严肃的学者,包括哲学家,却并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注。”为了弥补这一不足,2005年6月6-9日,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主题为“约翰·斯坦贝克:全球维度”(John Steinbeck:Global Dimensions)的第六届国际斯坦贝克大会中,就将“斯坦贝克哲学和伦理学的跨文化远景”作为一个重要主题进行了国际研讨。此外,2005 年,由史蒂芬·K.乔治(Stephen K.George)主编的论文集 《约翰·斯坦贝克的道德哲学》(The moral philosophy of John Steinbeck)由稻草人出版公司出版了。史蒂芬·K.乔治自从1995年在波尔大学撰写博士论文《恶习与人类:对斯坦贝克的〈珍珠〉、〈伊甸之东〉、〈烦恼的冬天〉的道德伦理研究》以来,一直关注斯坦贝克的伦理研究。十年后,在本书中,汇集了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包括商学、文学和哲学的专家们共同探讨了斯坦贝克小说的伦理维度。学者们认为,“斯坦贝克不只是一个优秀的文体学家,一个社会批评家,而且在许多方面来说,也是美国的良心。他也是一个道德哲学家,并且比几乎其他任何美国作家都更为深远地探索了个体和社会伦理的轮廓。”应该说,斯坦贝克对真理与善良的持续寻找,包括辛辣的批评、一时的愤世嫉俗,以及对人类道德完美的乐观信仰,都鼓舞着人们对“社会改良”和古希腊哲人所重视的“美好生活”的不断求索。

《约翰·斯坦贝克的道德哲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五篇文章组成,纵览了在几本书中斯坦贝克的伦理思想。第二部分由八篇文章组成,主要关注具体作品或具体人物形象中的伦理思想,《烦恼的冬天》和《伊甸之东》这两部小说得到了较为丰富的阐释。在《约翰·斯坦贝克小写的乌托邦:基本的人类需求,分享的责任与好的生活》(John Steinbeck’s lowercase utopia:Basic Human Needs,a Duty to Share,and the Good Life)中,帕特里克·K.杜利(Patrick K.Dooley)为道德哲学下了定义。他认为这既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是斯坦贝克的观点,即“真正的美德,真正人类的幸福,真正人类的发展,实际上是从三个角度阐述了同一个问题:在一个好的社会中幸福和满足的人类生活。”相反,一个混乱的社会不能促进幸福、善良和发展。而“要区分一个社会是好的社会,还是混乱的社会,最简单的答案是区分‘需求’(needs)与‘欲望’(wants)”。 通过分析斯坦贝克的《人与鼠》、《愤怒的葡萄》、《与查理横越美国》和《美国和美国人》几部作品,帕特里克指出生活的好坏取决于个人或者社会激发了良性的还是恶性的需求。约瑟芬·阿莱格雷蒂(Joseph Allegretti)在《约翰·斯坦贝克和道德的作用:商业道德的教训》(John Steinbeck and the Morality of Roles:Lessons for Business Ethics)中指出,小说《愤怒的葡萄》揭示出,一个人生活的社会所具有的道德观往往会淹没其中的个体所具有的道德观。约翰·H.蒂默曼(John H.Timmerman)在《约翰·斯坦贝克:小说伦理观》(John Steinbeck:An Ethics of Fiction)中则审视了斯坦贝克小说中“内在的伦理”和“外在的伦理”。 芭芭拉·A.海威琳(Barbara A.Heavilin)在《存在主义的真空:伊顿·阿伦·霍利:斯坦贝克的道德哲学》(The Existential Vacuum and Ethan Allen Hawley: John Steinbeck’s Moral Philosophy)中指出,一个促使人们生活在“存在主义的真空”中无法找到生活意义的社会是危险的。在小说《烦恼的冬天》中,人们无奈地深陷于生活的无意义之中,只能靠追逐权力、金钱和享乐来获得补偿。“而沉迷于过分的自我关注的美国人,只能像伊桑一样,依靠自我超越来克服存在主义的真空,修复生活的意义。”

该书厘清了一个探讨斯坦贝克伦理思想的关键问题,即斯坦贝克的伦理思想到底属于哪一个伦理体系? 对此,理查德·E.哈特(Richard E.Hart)在《〈人与鼠〉中的道德经验:挑战与反思》(Moral Experience in Of Mice and Men:Challenges and Reflection)中,做出了回答。他就人们探讨斯坦贝克小说伦理思想的一些方法和倾向提出了质疑。他说:“作为一个哲学家,伦理学是我的专业,但是我并不想从道德理论家的角度来分析《人与鼠》。人们经常徒劳地沉思,斯坦贝克是否代表了或者应用了某种伦理理论?他是一个康德的道义论者,还是边沁或者弥尔顿之类的实用主义者?他信奉‘美德伦理’吗?他倾向于是一个相对意义上或绝对意义上的经验主义者,柏拉图主义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些问题并不存在一个合理的或最终的结论,因为斯坦贝克并不关心与生活经验脱离的哲学理论。然而,这并不是说,他对道德没有兴趣,或者没有在他的作品中提出道德问题。”理查德认为,斯坦贝克是一个社会批评家,这意味着他对道德有着丰富的思考。而探讨斯坦贝克小说的伦理思想,不是要抽象地分析他在伦理学中的坐标,而是探索他在作品中传达的伦理价值观。从斯坦贝克本人给俄亥俄州立大学丹佛(Danford)小姐的一封回信中,我们似乎也可以得到对这一观点的支持:“关于我的意思是什么,或者说我的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毫无头绪。如果我给你一个答案,那也不会是真实的。我不喜欢人们被伤害、挨饿,或者忍受不必要的悲伤。只是这么简单。很抱歉我不能跟你就此进行一场博学的讨论。如果我没有答应要对你坦诚的话,我倒可以那么做。希望这没有给你带来混乱。”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斯坦贝克小说伦理思想的探讨与其徒劳地试图将其归入某个哲学框架,不如从文本出发,细致地考察其每部作品所包涵的丰富的伦理思想,更为准确和恰当。

3 国内斯坦贝克文学伦理学研究

我国虽然在20世纪40年代大力译介了斯坦贝克的作品,但是50年代以后受国内社会政治格局的影响研究陷入停滞,直到90年代以后才逐渐复苏。新世纪以来,斯坦贝克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出现了新气象。研究方法上,已经基本上全面摆脱了“社会抗议”的窠臼,呈现出多元批评的繁荣格局,批评方法包括:社会历史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生态批评,等等。其中,神话原型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和生态批评是这一时期研究的热点,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不过,尽管国内的斯坦贝克研究方法逐渐多样,研究成果也不断增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目前大量研究都集中在极少数作品上。如《愤怒的葡萄》、《人鼠之间》和《菊花》——对这几部作品的研究可谓全部研究的半壁江山,而另一些作品却基本上无人问津,如《金杯》、《大地的象征》、《甜蜜的星期四》、《前进的客车》和《天堂牧场》等。另一方面,对同一部作品的研究,也往往从研究方法到研究结论都有很多雷同之处。比如,生态主义批评中,大量期刊文章和硕士论文都是研究 《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主义价值;在女性主义批评中,研究者基本上都围绕《愤怒的葡萄》和《菊花》两部作品展开,而且研究的结论也基本一致,而斯坦贝克其他的小说,如《伊甸之东》、《长谷》、《天堂牧场》等作品中则少有被论及。此外,在原型批评、社会历史批评等研究方法中,也多有对象和结论的重复现象。

对斯坦贝克研究整体的热情不够,究其原因,可能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文学领域一反过去以政治标准评价文学的标准的态度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关,被冠以“社会批评作家”的斯坦贝克难免在这种背景下遭到冷遇。另一方面,斯坦贝克长期以来仍被视为现实主义作家,而近年来我国亲现代主义文学、薄现实主义文学的审美趣味可能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疏远。而且,斯坦贝克小说的译本不足,也是造成研究碎片化和重复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导致我国斯坦贝克研究起步较晚,尚未与国际完全接轨,因此尽管有很多以现代西方理论研究其作品的成果,但对国际上斯坦贝克研究的前沿仍然跟进不足。在国际上备受关注的文学伦理研究方面,直到1993年我国才出现了相关探讨,后继研究则到2000年以后才有缓慢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不多,研究对象仍集中于少数几部小说,内容也显单薄,还有大量研究空白。在2005年6月6-9日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斯坦贝克大会中,我国学者第一次参加了长期缺席国际斯坦贝克研究,此次大会的重要主题之一即是斯坦贝克小说的伦理思想。虽然与会学者自称并非斯坦贝克研究专家,但大会打开了中国学者的视野,使国内学者对国外斯坦贝克的研究现状有了基本了解。斯坦贝克小说的伦理维度也比较突出地进入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

当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研究斯坦贝克文学伦理学思想的专著或中文学位论文。2011年,张燕的硕士论文《论约翰·斯坦贝克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涉及到一些相关话题。同年,于媛媛的硕士论文《伊甸园善恶之花在人间的开放——斯坦贝克善恶观在〈伊甸之东〉里的体现》也审视了《伊甸之东》中相关的善恶观。不过,在英文的硕士论文中,出现了一些相关研究:2007年,彭涛的《〈愤怒的葡萄〉与〈罐头厂街〉中的责任感》,通过对《愤怒的葡萄》与《罐头厂街》中主要人物的分析,探索了斯坦贝克高度强调责任感的生活哲学;2009年,崔瑞国的《〈愤怒的葡萄〉中的土地伦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愤怒的葡萄》进行分析,探讨了工业文明与土地间的不和谐,以及失去土地对人的精神的影响;2010年,魏蔚的 《斯坦贝克在〈伊甸之东〉中道德观》指出,约翰·斯坦贝克在《伊甸之东》中首次从社会批评转向道德批评,这也是斯坦贝克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2014年,杜薇的《〈愤怒的葡萄〉的文学伦理学解释》分析了《愤怒的葡萄》中的伦理环境、主要人物的道德倾向、以及斯坦贝克的伦理观念及其对创作的影响。这几篇研究虽然研究范围仍然集中在《愤怒的葡萄》上,但都主动应用了文学伦理学理论,不过由于其书写文字是英文,所以相对减弱了其学术传播的范围。

期刊论文方面:1993年,张昌宋在《斯坦贝克文学创作中的三大主题:道德主题、逃避现实主题和履行义务主题》中,率先开启了文学伦理学的研究,不过当时的伦理研究范围较小,还是集中在社会道德方面。2000年以后,环境伦理研究作为斯坦贝克生态主义研究的一部分,成为文学伦理研究中较受关注的部分,出现了几篇研究文章,但也集中在对《愤怒的葡萄》和两篇随笔集上。此后,出现了几篇较为深入研究斯坦贝克晚期作品伦理思想的文章:《〈烦恼的冬天〉的伦理学意义》、《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的相反命题——约翰·斯坦贝克〈伊甸之东〉的伦理困惑》、《善恶之网的挣扎:斯坦贝克〈烦恼的冬天〉的美德伦理研究》。这些文章比较好地从作品内在的文本挖掘了斯坦贝克的伦理思想,但更多地是对一部作品的研究。这一点,田俊武在《“迷茫时代”的道德歌手——约翰·斯坦贝克小说的伦理叙事》中进行了弥补。他既突破了长期以来研究集中于《愤怒的葡萄》等作品的格局,又借助叙事伦理学和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斯坦贝克的一系列为中国评论界长期忽略的中长篇小说进行分析,包括《胜负未决》、《月落》、《烈焰》、《伊甸之东》 和 《我们烦恼的冬天》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对斯坦贝克短篇小说的研究还是较少,而且大量集中在短篇小说《菊》上,还有很多继续研究的空间。

应该说,当前我国斯坦贝克文学伦理学研究已经崭露头角,初步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不过,鉴于斯坦贝克小说本身突出的伦理特质和国外对其文学伦理学研究的现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尚且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即使与生态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原型批评和诗学批评相比,也相去甚远。加上我国斯坦贝克研究共有的研究对象集中、低水平重复的问题,导致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不够广泛,因此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斯坦贝克的文学伦理思想,有一种分散凌乱之感。而且,由于很多研究者没有自觉地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因此目前的研究成果往往是由四面八方各个研究方法中与伦理思想相关的内容拼凑起来的,尚且缺乏一定的体系和完整性。近年来,文学伦理学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正逐步繁荣。应用该理论对文学作品中的伦理思想进行分析、揭示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角度全面理解作品的价值内涵,目前已经不少学者应用其对众多海外作家进行系统研究。不过,对斯坦贝克小说的文学伦理学系统研究尚有待加强。

[1]Booth,Wayne C.The Company W e Keep::An Ethics of Fiction [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2]Butler,Richard E.Free w ill and determ inism in the w ritings of John Steinbeck his moral vision[D].W innipeg:University of Manitoba,1967.

[3]Fensch,Thomas,ed.Conversations w ith John Steinbeck [M]. London:University Press of M ississippi,1989.

[4]George,Stephen K.O f vice and men:A virtue ethics study of Steinbeck's “The Pearl”, “East of Eden”,and “The W inter of Our Discontent”[D].Muncie:Ball State University,1995.

[5]George,Stephen K.,ed.The Moral Philosophy of John Steinbeck[C].M aryland:The Scarecrow Press,2005.

[6]Hicks, Kathleen M. John Steinbeck's environmental ethic [D]. Dallas: Dezhou University,1998.

[7]Li Luchen.Steinbeck’s ethical dimensions[J].State College:Steinbeck Review,Volume 6,Number 1,Spring 2009.

[8]M eyer,M ichael J.Darkness Visible:The M oral Dilemma of Americans As Portrayed In the Early Short Fiction and Later Novels O f John Steinbeck [D]. Chicago: 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1986.

[9]New ton,Adam.Narrative Ethic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0]Summer,David T.“Speaking a word for nature”:The ethical rhetoric of American nature w riting[D].Ugene:University of O regon,2000.

[11]布斯.小说修辞学[M].付礼军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1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3]陶洁.日本的斯坦贝克年会[N].中华读书报,2005-11-13.

[14]田俊武.“迷茫时代”的道德歌手——约翰·斯坦贝克小说的伦理叙事[J].外语教学,2011,(1).

[15]沃伦·弗伦奇.约翰·斯坦贝克[M].王义国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

[16]郑丽.善恶之网的挣扎,斯坦贝克《烦恼的冬天》的美德伦理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14,(3).

【责任编辑:黄素华】

A Review of Steinbeck John’s Literary Ethics Research

WANG Xu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1103, China)

John Steinbeck's novels reflect the times of confusion,attention to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reflecting the human civilization,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aspects of ethical value,and receive great attention from western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In foreign countries,research on Steinbeck's Literary Ethics appears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academic monographs or dissertations.In China even if there is some research on Steinbeck's Literary Ethics,but it is far from enough.

Steinbeck John; literary ethics; research status

I712.074

A

1671-9565(2016)03-020-07

2016-08-22

王雪(1981-),女,吉林人,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报编辑,主要从事外国文学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伦理学约翰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奉天法古:董仲舒家庭伦理思想的双重样态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约翰·科林斯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
新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