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集体失语”现象探究——以镇江实验学校为例

2016-02-15 03:42胡秀红
镇江高专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初中

胡秀红

(镇江实验学校,江苏 镇江 212005)



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集体失语”现象探究
——以镇江实验学校为例

胡秀红

(镇江实验学校,江苏 镇江212005)

摘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课堂上有时会出现“集体失语”现象,这不仅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产生消极情绪。实践调查显示,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建立平等和睦的师生关系是改善课堂“集体失语”现象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集体失语

初中思想品德(以下简称为思品)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教学互动”方式,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或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和谐环境,以产生教学共振,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1]。但是,在思品课堂上,学生默不作声,被动回应教师的启发,教与学在课堂上不能形成有效呼应,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种种“集体失语”现象,令教育者忧虑并反思。基于此,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设计了调查问卷,以镇江实验学校7~9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原因并积极探索改善“集体失语”现象的有效策略。

1思品课堂“集体失语”现象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共向笔者所在学校7~9年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9份,有效率94.7%。调查问卷数据表明,思品课堂上“失语”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不敢、不愿、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不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学习。有52%的学生认为思品课枯燥空洞,学习难度大,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16%的学生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课堂焦虑症状,影响了思维的发散及表达。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强,很要“面子”,数据显示,近94%的学生担心在思品课上因为回答不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会被其他同学嘲笑,使自己“颜面无存”。26%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并可以与教师有效互动,但他们认为与教师的互动会被其他同学“说三道四”,因此,他们在课堂上选择沉默,拒绝与教师互动。有77%的学生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但在表述观点时,这部分学生总是陷入辞不达意或言不由衷的困窘中。

2思品课堂“集体失语”现象原因分析

2.1升学考试制度的影响

调查表明,近78%的学生在思品课堂上做其他学科作业,另有16%的学生认为,与语数英课程相比,听思品课是一种“浪费”,“考前再去背背”的观念普遍。学校对思品课教学资源的弱化,思品课程在学校教育中被漠视对待,“集体失语”成为意料中的必然。

2.2教师方面的问题

1) 遏制学生的兴趣及潜能。调查中发现,教师“填鸭式”教学方式较为普遍。“满堂灌”授课中,教师成为“独霸”课堂的唯一主体,教师用滔滔不绝的“讲”代替学生的“学”,在毫无情景及互动的氛围中,面对本来就枯燥的课程内容,学生极易在被动的学习环境中产生逆反情绪,学习兴趣和潜能都被遏制[2]。

2) 扼杀学生的创新及个性。“唯师是从”仍是教育界普遍现状,教师在教学中的“传道授业解惑”至关重要,学生习惯于教师的启发与引领,长此以往,学生极易在教师思考和行为方式的固定轨迹里错过思维创新及鲜明个性行为的成长阶段。

3) 授课内容缺乏时代“色彩”及吸引力。纵观思品课堂现状,部分教师的知识面仍有待拓宽,如教学知识陈旧,时政知识更新慢,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难以吸引学生,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口授不能有机完美结合等。

2.3学生方面的问题

应该说,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变化显著,这也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不爱与教师互动的重要原因。这个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习惯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尤其开始对师长表现出不驯服,“自以为是”与“难以否定”的矛盾心理状态使得他们在课堂上假装成熟,故作缄默。同时,初中突增的学科和作业量,让很多学生感到不适应,厌学、畏难情绪滋生,这也是思品课堂“集体失语”现象出现的重要内在原因。

3思品课堂“集体失语”现象的对策思考

3.1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生发出来的[3]。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及课程的实施原则,形成先进的教学观念。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适应新常态下思品课程教学的发展。

3.2搭建学生施展才能的平台

高效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要打造高效思品课堂,只有让学生有效参与思品课教学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既有兴趣又能有所收获[4]。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课堂设计,为学生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让学生“动起来”。

比如采取“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将班级分成多个7~9名学生组成的小组,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参与热情可以被显著激发,通过小范围伙伴圈的互动,容易获得“安全感”,减轻他们的焦虑心理。

3.3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由于课时有限,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不多,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很少,师生关系日趋淡漠,课堂上的互动和交流呈形式化,导致师生间教与学双方情感的疏离和对立[5]。因此,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学会转变角色,多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倾听他们的心声,多以尊重、鞭策、鼓励、欣赏等方式为他们排忧解难,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教师都能与学生感同身受,实现教学相长,这样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施教。

参考文献:

[1] 史克松.挽救沉默的羔羊:初中思想品德课堂集体失语现象调查及其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3):75-76.

[2] 余贵红.课堂失语现象透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1):42.

[3] 蒋永利.如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适应新课程标准[J].新课程,2009(1):112-113.

[4] 李杰.关于提高学困生课堂参与度的研究[J].英语教师,2012(5):16-20.

[5] 孙瑞丽.基于历史专业学生课堂参与的调查研究[J].文教资料,2011(8):218-220.

〔责任编辑: 张敏〕

Exploration of the phenomenon of collective aphasia for junior middle students— Taking Zhenjiang Experimental School as an example

HU Xiuhong

(Zhenjiang Experimental School, Zhenjiang 212005, China)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collective “Aphasia” phenomenon for students in the class often happens, which not only leads to the low classroom efficiency, but also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brings the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a negative mood. The practice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having advanced teaching ideas, guiding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actively in the classroom and establishing an equal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important ways to improve the classroom collective aphasia phenomenon.

Key words:junior 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urse; collective aphasia

作者简介:胡秀红(1984—),女,江苏盐城人,中学一级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5-18

中图分类号:G631.6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8-8148(2016)01-0120-02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课初中
“七化”构建学习小组追求高效思想品德课堂
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策略研究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