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蕴江 赵 丛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过程管理研究
谢蕴江赵丛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责任心和自律能力的有效途径,其营造了浓烈的学生创新创业氛围。本文就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层面的过程管理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过程管理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的延伸,是教育部于2011年起在中央部属高校开展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经过实践运行,该工程得到各高校的普遍支持,进而向全国各省属高校全面推开。2012年天津市教委下发《关于我市高校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津教委高[2012]28号),标志着天津市属高校加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为了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必须进行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必将朝着更高层次转变[1]。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创业多达13次,提出:“要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同年国办发36号文件,高校要支持创新创业教育,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是具备潜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巨大群体,经过大学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未来几年的积累,他们必将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做出不可限量的贡献。但创新创业是一项极具挑战的社会活动,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相对全球大学生来讲极低[2]。“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经过几年的实践,其提供了非常好的创新创业培养途径。本文就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进方案进行分析和探讨。
1.学校宣传力度小,学生了解不深入
截至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省属高校已经完成整整3轮立项、检查、结题、评优等工作,各高校也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3-5]。但就走访一些教师和学生的结果来看,学校官方并没有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了解的程度并不高。教师方面,由于高校特殊的性质,本身科研任务繁重,日常开展的科研项目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过程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开展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而他们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究竟与科研任务有何区别,应该怎样更合理的去指导本科生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却并没有太多的思考;学生方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与人员主要是大二、三的学生,他们刚刚经历了大学生活一到两年,对其整个流程情况没有整体了解,如要激发出好的创新思路则难上加难,在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2.项目级别已分类,结题标准未明确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目前设立了不同的级别,包括国家级、市级、校级(部分高校也设立有院级),根据不同级别的立项,给予的经费支持也就不同,从上万元到千元不等。但是在结题的要求中,并没有很明确的指出和各个级别相对应的结题要求,教师为了顺利立项,纷纷设立了更高的标准。
3.创新创业概念模糊,缺乏正确的目标方向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个别教师对培养目标认识不清,认为就是培养企业家,要做成很大很强的企业,部分院校设立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教授内容基本效仿商学院培养模式,照搬书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激发学生原创能力,如此下去,就与我们设立的创新创业目标背道而驰,在占用了大学阶段部分课时的同时,还无法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4.资源整合不力,相对独立训练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进来,有的是同一个学院的学生为一组,有的是跨学院组合成一组,研究面越来越广,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药品、资料也越来越广泛,但各种资源的分布,包括实验仪器的归属、药品的分布以及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或方向等,很少有能为学生提供方便查询的途径,学生们讨论交流很难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可能因为缺乏必要的研究设备等条件而放弃,打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研发资金不足,创意得不到推广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是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和实验得出的,其中不乏一些项目有着很好的创意,具有推广的可能性。但目前学校提供的资金支持,只能够维护日常研究使用,如果想进一步推广,则难上加难。加之本科在校生,限于自身视野,对于如何推广产品缺乏基本常识,使得这些好的想法,这些创新的种子在萌芽状态下就无声地消失了。
6.缺乏激励措施,师生积极性低
教师本身科研、教学任务繁重,另外还有许多事务性工作要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虽然看似很小的项目,但其整个指导过程却和完成一项科研任务的流程是类似的,加之本身主要是本科生参与其中,想要做出一个好的项目,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本科生在大二、大三期间,课程量加大,同时开始学习一些专业课程,难度也进一步提升,同时部分同学还要花费不少精力参加社团活动、到社会兼职、参加专业培训等等。在这种状况下,高校又缺乏健全的师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激励政策,使得双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报过程中都显得不是那么积极。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围绕学校、教师、学生等三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1.学校层面
(1)加强宣传
在每一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请开始前,高校一般都会进行相关讲座,引导和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但是实践下来,其方法还显得相对单一,为了能让同学更广泛的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议学校设立“计划”的专门网络沟通平台。一方面利用现有校园网资源,协同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在平台上加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相关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移动终端利用微博、微信,建立公众号,发布学校公告,让同学们关注,进而有效地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2)细化结题标准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有国家级、市级、校级、院级之分,那么我们的结题要求也要进一步细化,进行分级管理。国家级项目资助力度大,相应就要有更高的标准,可以将发表学术论文或者申请专利等作为结题标准,校院级项目资助力度相对较小,可以将有实物或者报告等形式作为结题标准。同时,在申请立项时,指导教师会根据自身情况并结合学生特点,申请相应级别的项目,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审,有的项目会如期设立,有的项目会降低级别设立,此时,要容许项目负责人在导师的指导下,仅限一次更改预期成果,使项目组织管理更加合理。
(3)设置必要课程
积极引入创新创业相关讲座,甚至是设立必修课程。如此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成功的企业家,而是让我们的学生更清楚什么是创新,怎么创业,如果要去创新、创业,应该积累何种知识,具备何种能力。围绕工商、税务、银行、法律、审计、市场策划等内容,传授基本的知识,让学生积累创业的必备知识。
(4)统筹校内资源
要统筹全校设备,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将可供开放使用的设备公布于网站,主要包括设备名称和所属学院以供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申请使用。本科生限于自身条件,指导教师忙于各种工作,无法了解全校设备状况,这样便于查找相关设备,实现设备及经费的高效利用。
(5)积极同政府建立合作
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参与度越来越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也逐步提高,其中不乏有非常好的创意,产品具有潜在的市场。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平台,让企业去了解我们的项目。众多高校都与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例如天津科技大学滨海校区位于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国家对外开放前沿的滨海新区,校区融合良好。新区政府到校调研并就创新创业做了专题报告,同时为学校众创空间揭牌,这样经常深入的沟通交流,就可以让新区及时了解众创空间的研究进展。高校可以依托各自良好的地理位置与政府良好的关系,推荐优秀项目,在政府建立的官方传媒上展示,寻求良好的企业对有潜在市场的产品进一步研发继而生产,或者同创投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创业提供融资渠道。同时,学校同政府积极沟通,为选中产品的企业或创投公司出台优惠政策,形成共赢局面。
(6)积极同创新创业相关企业合作
一些致力于教育的企业,基于本身的性质,已先于高校展开了互联网教育模式,投入了巨大资金并且收集了广泛的资源,高校要主动走出去,积极同他们洽谈,在引入优势资源的同时,也把学校的优秀项目推荐出去。
(7)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要充分调动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积极性。尤其要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由于年龄相对接近,学生更容易与青年教师沟通。可将青年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职称晋升的参考条件,教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奖,可优先晋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研究期限正常情况下为一年,其工作量与指导毕业设计相当,可以按等同毕业设计工作量,计入教师总工作量。
(8)建立学院、教师惩罚机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逐年增多,无法按时结题项目也有增多趋势,鉴于此,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无法结题,要取消该指导教师下一年度指导资格,收回本项目经费,同时削减下一年度所在学院项目数量及级别。
2.教师层面
(1)激励学生进行学术交流
教师要鼓励项目骨干成员,多参加与项目相关的学术会议,并鼓励学生尽可能做学术报告。增加本科生学术交流的机会,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
(2)建立组会制度
为了更好地保障项目实施,建立组会制度,定期要求项目组成员召开会议,指导教师听取项目负责人关于项目进展的汇报,并就了解到的困难,给与指导和帮助。
3.学生层面
(1)建立本科生助教制度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为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设立的项目,而本科生课程相对较多,实验室开放的时间极大地制约着学生实验的时间。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越来越多,学生参与面越来越广,仅仅依靠教师进行组织管理,显得力不从心。要引入本科生助教制度,或者鼓励学院建立学生社团,例如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建立的“食品创新工坊”,该社团就是以学生为管理主体,进行各种实验活动,该社团获得2015年度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支持,并被命名为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已经参与了3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由于学生在优秀团队里成长,原低年级学生,现已成长为新的项目的负责人,从优秀团队中选拔出的学生,熟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流程,更容易协助教师进行管理。选拔后,可经过培训,主要是对角色转变进行梳理,重要节点的把握,就可以加入管理队伍。加入管理队伍的学生可以发放聘书,根据管理教师的认定,可将学生投入的管理学时互认为部分毕业实习学时。这样,既可以分担管理教师的工作压力,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素养,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建立学生激励制度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过程中,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进行思考和实验训练,基本达到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的要求,有些高水平项目成果甚至可以达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因此,可以参照第二课堂学分认定的规则,参照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奖励获奖或优秀的项目,给予项目组成员第二课堂学分的认定,经过评审专家组的认定,如能达到毕业论文水平,可以替代毕业论文。同时根据不同级别项目获得不同级别的奖项,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物质奖励,同时获得研究生推免优先资格。当然也要对优秀项目成员进行公开表彰,树立典型,树立榜样,在寻访2015年大学生创业英雄活动中,天津科技大学两名学子双双入围2015年大学生创业英雄百强,这样的成绩,也给未来有志于创业的同学提升了自信。
(3)建立学生惩罚制度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运行过程中,有个别团队无故放弃项目,经过教师管理团队调查后,确认无合理原因放弃项目的,取消项目团队小组成员在校期间再次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格,撤销相应项目并收回资助经费。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责任心和自律能力的有效途径,其营造了浓烈的学生创新创业氛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的学生,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欣赏。
[1]徐坚.未来十年中国战略机遇期的新变化[N].光明日报,2013-10-30.
[2]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3]刘长宏,李晓辉,李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163-166.
[4]马敬峰.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7):22-24.
[5]张建文,张琤,常晓明,等.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过程管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35-138.
(责任编辑:王丽琛)
Process Management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XIE Yunjiang,ZHAO Co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China)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comprehensive abilities,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elf-discipline,it helps to create a strong atmospher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carrying the program out,and discussed possible methods for improving the process management from three aspects: the university,teachers and students.
undergraduate;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process management
G40
谢蕴江(1986—),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天津科技大学青年创新基金(教育教学类)课题(2014JXD06);天津科技大学青年创新基金(教育教学类)课题(2014JXE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