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授业、解惑”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内涵与创新——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2016-02-15 03:36武小平
中国轻工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教学法

武小平

(温州医科大学,温州325035)

“传道、授业、解惑”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内涵与创新——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武小平

(温州医科大学,温州325035)

现有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改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改变教学方式、采取设疑、启发、用情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但是在传道和解惑层面研究不多。传统的大学教育应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的悟道、求业、释惑。教学中教师要转化思维方式,在解决好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求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如何将教师“传道”转化为学生“悟道”,让学生自发的树立“三个自信”。

中国近代史纲要;创新;内涵

一、“传道授业解惑”在《纲要》课中的内涵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础性工程。青年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定型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加强和改进思政课的教育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国家的要求,也是广大师生的共同呼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的必修四门思政课之一,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简称“05方案”)的规定,直到2007年春季方正式开课。无论从内容还是教学目标来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其他思政课都有所不同,它更强调课程的整体性和现实性,凸显了这门课程的历史性特点,注重从实践到理论的创新。如果要按照“传道授业解惑”的标准来考量,结合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可将其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传道

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使学生能够在强化历史意识的基础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自觉坚定“三个自信”,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授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4]。后又加入了改革开放这个选择。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的2015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更增加了“中国梦”和“四个全面”的内容,也需重点讲授。

小流域是山区水源涵养和集水的基本单元。只有把小流域保护好、治理好,大流域的河道、水库水质、水量和生态才有基本保障。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流域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3.解惑

纲要课教师不仅要解答课本上的疑问,还要关注现实,及时回应时政热点和网络上丑化、歪曲历史的观点,坚决反对、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地。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5]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

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落实好这三个层次的要求,一线老师在实践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丰富教学方法和模式。

二、如何授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法述评

如何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好,是学界普遍关注,也是研究成果最集中的方面。参照刘桂芳、姚红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9年教学研究述评》[6]、徐永军、付秀荣的《近四年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法研究述评》[7]和熊焱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研究述评》[8],结合其他研究成果,近年来学界提出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纲要》课教学。

1.调整教学内容

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徐奉臻[9]、北京大学王久高[10]、西南科技大学李昌国[11]、天津师范大学王同起[12]和陕西师范大学方海兴博士[13]等提出了“专题教学法”;浙江中医药大学龙国存和吴荣耕提出“比较教学法”[14];梧州学院唐景成提出的“项目教学法”[15]。这几种教学法都是将课本内容重新整合,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整合教学资源

是指将网络资源、视频、红色资源、古代诗词、教学案例或乡土素材等大胆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或者利用相关资源实现历史场景重现,以提高教学效果。

如大连理工大学屈宏[16]、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刘德军和胡云[17]、塔里木大学谢贵平运用的“案例教学法”[18];茂名学院卢诚的“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案例教学”[19];贵州师范大学肖纯荣运用中国诗词资源尝试的“以诗贯史”教学[20];广西民族大学滕兰花和徐江虹利用优秀革命歌曲力行的“以歌说史”教学[21];华中师范大学屠静芬和禚凯[22],宜春学院徐占春和代祥[23]提出的“网络教学法”;武汉大学卢勇博士[24]提出的“情境教学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丽提出的“场景模拟法”[25]。

3.改变授课方式

实践教学模式:长江师范学院项福库提出了“‘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即根据《纲要》的上、中、下三编,把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合理地安排每个阶段实践教学的时间、内容和方法[26]。

立体化教学模式:由景德镇陶瓷学院蒋定益提出,具体措施主要有指导学生调研红色资源并撰写报告、指导学生创作历史剧并表演、指导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并写作观后感[27]。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辽宁医学院孙姝丽论述和介绍了这种将最早应用于医学教育,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实践经验[28]。

参与式教学法: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徐奉臻的“参与—体验教学法”[29],中国传媒大学王宇英和毛明华提出的“参与式教学法”[30]武汉大学李勤提出的“互动式教学法”[31]。

模块化教学法:石河子大学何灵芝提出,是指在实践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把实践教学分解成若干教学项目,对实践教学进行项目式量化管理,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2]。

开放式教学法:由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朱晓鸿提出,主张将课堂、课外和考试开放给学生[33]。

隐性教学法:青岛海滨学院韩玉芳提出,其原则是“站在学生体验和心理感受的角度,考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我需要,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灵感应性,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其中”。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改革中采用的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迂回、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学法[34]。

“习明纳尔”教学法:“习明纳尔”是教学科研相结合、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方式,云南警官学校的刘亚虹将此种模式引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35]。

问题教学法:由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卢诚[36]、中南大学吴争春[37]、湖南文理学院周双娥[38]、浙江工商大学钱文艳[39]等提出。

启发教学法:重庆大学刘忠群副教授和徐鲲博士介绍了“直观启发”、“比较启发”、“设疑启发”、“情境启发”、“推理启发”、“归谬启发”等启发式教学方法[40]。

情感教学法:由安徽科技大学张晓丽和张志梅提出,主张通过情境模拟、遗址实践、主题实践、媒体教学等方式实现情感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感染力[41]。

综合应用:还有很大一部分老师主张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综合运用上述多种教学方法:如长江师范学院项福库提出了“双主体教学理念”下的“情景教学法”、“观摩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42];东北大学邱秀华利用影视录像、多媒体等资源,并运用“走出去”、“请进来”和学生“登讲台”等形式[43];辽宁中医药大学刘秀峰提出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视频串讲法[44]福建师范大学杨建辉提出了“演讲式教学”、“引导式和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法[45];吴争春博士尝试提出了“教师主讲式、学生主讲式、问题探究式、讨论式、演讲式、影视观后感式”等教学模式[46]。安徽大学孙语圣提出了“三性教学法”,即以思想性引导学生、以历史性启智学生、以趣味性凝聚学生[47]。哈尔滨工业大学徐奉臻倡导的“MSD教学法”,Modernization指教学内容上的“现代化”路径,Specialization指教学形式上的“专题化”运作,Diversification指教学方法上的“多样化”手段[48]。南华大学蒋艳丽老师提出了“12345”的教学模式,即坚持“一个核心”、发挥“两个优势”、做到“三个带动”、处理“四个关系”、实现“五个结合”[49]。嘉应学院的张小媚老师从讲、听、看、读、做、谈、走、写相结合出发,提出了“八环立体教学模式”[50]。

上述各类教学方法和模式,是一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和专家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适合本课程、本地区、本校或本人具体情况的智慧结晶。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改变教学方式或多种方式综合等来突出教师主导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效果的目的。这些有益的实践和尝试,无疑给教师提供了可供学习和推广的具体范式。但如果从“传道授业解惑”角度来看,实际上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在强调如何“授业”的问题。难能可贵的是有些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出了由教师“授业”到学生主动“求业”的转变的实现途径。比如上文中提到的“三性教学法”、“习明纳尔”教学法和“开放式教学法”。但相对来讲,对“传道”和“解惑”层面的教学实践和探究并不深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如何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解答学生在现实和网络中的困惑,帮助他们树立“三个自信”,是更加艰巨的任务。

三、“求业释惑悟道”: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那么如何在授好业的基础上,达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目标呢?国家级教学名师陆国栋曾提出这样一个教育观:“要让‘考生’变‘学生’,先使学生鲜活起来,使传统的大学教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悟道、求业、释惑。”[51]或许这种教育观也可以运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教学中我们可以转化思维方式,在解决好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求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如何将教师“传道”转化为学生“悟道”,让学生自发的树立“三个自信”。一方面,学生通过对课本学习、课堂教学之后,悟出对祖国的热爱;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工具,去发现问题,揭穿网络上被扭曲的历史的本来面目,自己去搜集历史材料、解决自己的疑问,得出让他们自己信服的结论。这才是历史学教给青年的方法,这也应是思政课的旨趣,这才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目标。

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调整教学思维,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研究者。将传统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悟道求业释惑”。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关系的先后顺序应为“授业、解惑、传道”,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序应为“求业、释疑、悟道”。在上好课的基础上应该更加专业深入地解决如何让学生主动“释疑”,如何自发“悟道”的问题。

如何“释疑”?上文中提到的以问题为导向的“问题教学法”和“PBL教学法”,是课堂教学中解决此问题的最好方法。但是除了书本上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也应该关注课本外,尤其是网络间的一些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遗留问题。定期将网络上遗留的历史“旧案”以及新近出现的“新说”,做出专业性的回应。可以以专题形式、辩论形式、学科竞赛和课题等方式,以同学们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形式展开,扩大影响范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只有当学生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认识水平无法回答,真相被淹没时,老师可以做专业解答,必要时可以邀请相关专业名家来校讲学,解答困扰同学的疑问。对一些错误史观和言论予以坚决回击,但始终要强调学生的在这个过程中的主体性,正如孔子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如何“悟道”?有些上文提及的“隐性教学法”的意味。实际上,相对于教师传道来说,学生悟道应该是一种渐进式、潜移默化的过程,功夫都在求业和释疑两个阶段。树立三个自信,培养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并不是单靠老师的宣讲能达到的,也不符合历史学科的研究法。应该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润物细无声式的培养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去总结历史规律,分析历史现象,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将思政课和历史课紧密结合起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所传的道实际上是政治理论,能否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能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去贯彻,还得他们自己去体悟。那么在学生悟道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角色呢?最重要的教师应为言行一致,心中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做道德楷模,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做一个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教师[3]。

[1]温家宝.会见北京市优秀教师师德报告会主讲教师代表时的讲话[EB/OL].http://zqb.cyol.com/gb/zqb/2005-09/ 10/content_62316.htm.

[2]温家宝.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EB/OL].http://www. gov.cn/ldhd/2010-08/31/content_1692288.htm.

[3]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http://news.eastday. 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hina/u7ai2498208_K4. html.

[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moe_772/201001/xxgk_80415.html.

[5]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0626/c640 94-21981531.html.

[6]刘桂芳,姚红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9年教学研究述评[J].新课程研究,2010(12).

[7]徐用军,付秀荣.近四年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经济研究导刊,2010(28).

[8]熊焱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3(4).

[9]徐奉臻.基础课专题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尝试[J].教育探索,2009(5).

[10]王久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探析——以北京大学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

[11]李昌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研究,2009(2).

[12]王同起.对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讲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

[13]方海兴.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0).

[14]龙国存,吴荣耕.比较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0(1).

[15]唐景成.项目教学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16]屈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案例教学刍议[J].科技资讯,2010(18).

[17]刘德军,胡云.案例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7).

[18]谢贵平.试论案例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1).

[19]卢诚.论CAI案例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运用[J].南方论刊,2009(2).

[20]肖纯荣.诗词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1(3).

[21]滕兰花,徐江虹.以歌说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探析[J].学理论,2011(2).

[22]屠静芬,禚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网络化教学的设计与思考[J].教育技术导刊,2007(10).

[23]徐占春,代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教学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1(1).

[24]卢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情境式教学方法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9(14).

[25]王丽.从场景模拟法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25).

[26]项福库,王明月.创建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段式”实践课教学模式初探[J].沧桑,2009(2).

[27]蔡定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立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沧桑,2011(1).

[28]孙姝丽.PBL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5(4).

[29]徐奉臻.参与—体验式教学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

[30]王宇英,毛明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参与式教学探索[J].教育评论,2011(1).

[31]李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互动式教学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3).

[32]何灵芝.《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索[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3).

[33]朱晓鸿.开放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

[34]韩玉芳.隐形教学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新方法[J].高教论坛,2010(3).

[35]刘亚虹.论“习明纳尔”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6]卢诚.问题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党史文苑,2011(10).

[37]吴争春.问题意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12).

[38]周双娥.征疑设疑议疑解疑—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问题式教学法的思考》[J].传承,2009(3).

[39]钱文艳.“问题教学法”与“梯度提升学生问题能力”—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1).

[40]徐鲲.采用启发式教育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效果[J].学理论,2009(20).

[41]张晓丽,张志梅.论情感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

[42]项福库,王明月.创建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段式”实践课教学模式初探[J].沧桑,2009(2).

[43]邱秀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

[44]刘秀峰.以多样化教学方法为支撑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模式研究[J].文教资料,2011(3).

[45]杨建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2).

[46]吴争春.问题意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12).

[47]孙语圣.“三性”教学法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6).

[48]徐奉臻.“MSD教学模式”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49]蒋艳丽.“12345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6).

[50]张小媚,刘加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八环立体教学模式探索[J].嘉应学院学报,2009(2).

[51]环球头条网.国家级教学名师陆国栋教授赴机能学院进行教学经验交流[EB/OL].http://tt.509.cc/a/zjxw/ zdnblgbtt/2015/0325/249390.html.

(责任编辑:姚歆烨)

Propagating the Doctrine,Impart Professional Knowledge,and Resolve Doubts: Connot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WU Xiaoping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China)

The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mainly enhanced the efficiency through adjus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he integrating teaching resources,but very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the connot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is course.The traditional university education,which generally focuses on propagating,imparting and doubt dispelling,should be shifted to student centered learning,i.e.,students’enlightenment,knowledge seeking and question comprehension.While guiding the students to seek knowledge,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ir way of thinking,concentrate on the conversion from teachers’preaching to students’enlightenment,and help students build up“three confidence”.

Chinese modern history;innovation;connotation

G642.0

武小平(1983—),男,讲师,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教学法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