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万先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0300)
基于自主训练的高职学生职业体能训练方案研究
邓万先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0300)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体能测试等方法对高职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体能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静态站姿类专业岗位职业体能需求重要性依次为灵敏、耐力和力量三项,工场操作姿态类岗位职业体能需求重要性依次为力量、耐力、灵敏三项。文章针对岗位工作人员的职业体能特征的调查,从力量、灵敏、耐力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训练方案。旨在提高学生岗位工作职业体能水平,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提高毕业生素质。
高职学生;自主训练;职业体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职业分工的不同对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也存在着不同的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在第一线上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充分认识体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关系,使高职院校在完成一般普通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开展职业体能训练,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体能的提高,更好地体现高职院校体育的特色,是当前高职院校体育面临的新课题。现阶段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很多都是实施基础课、选项课教学等形式,教学内容几乎与普通高校没有区别,较少考虑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形成与职业教育特点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模式,没有充分体现出高职体育教育的特色和要求。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一般兴趣爱好与增强体质层面上,而不能真正意识到对今后将从事的职业和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目前现阶段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日益增多,依据高职体育教育的两大属性(健康属性和职业属性)与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要求方面出发,构建了多种教学模式。例如“2+1”模式:开设两个学期体育选项课的基础上,第三或第四学期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必选课形式,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的教育;“3+1”模式:开设三学期体育选项课的基础上,第四学期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必选课的教育。“1+1”模式:每学年第一学期进行体育基础课或选项课教学,每学年第二学期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建立以校际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为基础的职业实用性体育俱乐部的模式。这些教学模式主要是将基础体育课(或选项体育课)与职业体能课相结合。这些教学模式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改革方向,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指导意义。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以及如何为今后的职业服务的具体实践研究还非常的薄弱。职业体能融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理论上,其培养目标、教学任务、施教内容仍有一定的争议,在实践操作上,其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职业体能的培养更应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和思想。
本文针对高职学生职业体能特征及职业体能训练及自评方法开展研究。职业体能的培养重点不仅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还应以自我评价、自我学习、自主训练为主旨进行设计和开展,最终引导学生形成自主训练、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的习惯,增强职业体能所需要的身体素质。
职业体能又称体适能,是指身体各部位或各系统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包括的范围较广,如速度、反应、耐力、肌力、平衡性、柔软性、协调性和敏捷性等。职业体能是与职业(劳动)有关的身体素质以及在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是经过特定的工作能力分析后所需具备的身体活动能力,包括重复性操作能力、背肌能承载静态力的能力、其他肌肉群能达到维持工作姿势要求的能力,以及人体及其对于湿热工作环境的忍耐程度等能力。自主训练是指自己做主,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某种技能,达到提高体能的目的。
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职业分类目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目录(试行)》,结合各职业岗位劳动(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可将职业体能分为五类:一是静态坐姿类,主要包括会计、文秘、行政办事员、IT行业等岗位;二是静态站姿类,主要包括营业员、酒店前厅接待、空中乘务员等岗位;三是流动变姿类,主要是营销(推销员)、导游等岗位;四是工场操作姿态类,主要是机械、生产线操作工等岗位;五是特殊岗位姿态类,主要是警察、野外作业人员等。本文主要讨论静态站姿类和工场操作姿态类两类人员的职业体能特征。
研究对象分别选取了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200名高职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由于男女体能的差异性较大,体能测试项目和评价标准不同,而且在所调查的人员中从事静态站姿类岗位的以女性为主,工场操作姿态类的以男性为主,因此静态站姿类选取了100名女性,工场操作姿态类选取了100名男性进行测试。
为了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岗位工作人员的职业体能现状,分析职业体能需求特征,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测试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
1.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5%。对毕业生的调查内容主要围绕职业体能的特征、职业体能的需求、职业损伤等问题展开。调查问卷的信度指标Crobach a为0.85,大于0.8,信度较好;在效度检测中,KMO值为0.73,大于0.6,表示该问卷符合合理的量表结构要求。
2.实地测试法
根据职业体能的概念,主要测试从业人员的速度、反应、耐力、肌力、平衡性、柔软性、协调性和敏捷性等体能特征。再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和美国的功能动作测试(FMS)的测试方法,结合男女性别的特征,通过多方调查与访谈,分别选取了对应的职业体能测试项目,具体包括:4×10米近距离折返跑、仰卧起坐(1分钟计时)、跳绳(1分钟计时)、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屈臂悬垂(女)、引体向上(男)等项目。4×10米近距离折返跑测量灵敏性,仰卧起坐测量腰腹力量,立定跳远测量下肢力量,屈臂悬垂(女)和引体向上(男)也是测量上肢力量,跳绳测量耐力,坐位体前屈测量柔韧性,50米跑测量速度。
3.专家访谈法
分别选取了酒店、模具厂、汽车维修店的工段长或部门经理10名,体育方面的专家5名进行了访谈。
4.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采用了SPSS、EXCEL等统计软件对问卷以及体能测试数据进行处理。
1.职业体能测试结果
静态站姿类岗位从业人员职业体能测试数据具体见下表1。对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我们可以发现,静态站姿类岗位从业人员职业体能测量项目中,屈臂悬垂的测量结果处于70-80分之间,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近距离折返跑和跳绳的测量结果均处于60-80分之间,50米跑的测量结果处于60分以下,仰卧起坐的测量结果处于30分以下。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仰卧起坐和50米跑是静态站姿类工作人员的弱项。
表1 静态站姿类和工场操作姿态类岗位工作人员职业体能测试结果
而根据表1中工场操作姿态类岗位工作人员的职业体能测试结果,对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我们发现:工场操作姿态类岗位从业人员职业体能测量项目中,体前屈、引体向上、50米跑的测量结果是60-80分之间,近距离折返跑、仰卧起坐、跳绳的测量结果处于30-60分之间。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工场操作姿态类岗位从业人员近距离折返跑、仰卧起坐、跳绳成绩较差。
2.职业体能结构与特征分析
课题组在对静态站姿类和工场操作姿态类岗位工作人员职业体能测试结果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在工作中体能需求的重要性排序,并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静态站姿类岗位工作体能重要性排序第一的是灵敏34%,第二的是耐力占32%,第三是力量占20%,第四是速度占14%(见图1)。
图1 静态站姿类岗位工作体能重要性排序
调查结果显示,工场操作姿态类岗位工作人员从事岗位工作体能重要性排序第一是力量占41%,第二是灵敏占33%,第三是耐力占16%,第四是速度占10%(见图2)。
图2 工场操作姿态类岗位工作体能重要性排序
根据两者的数据显示,静态站姿类职业体能特征以灵敏和耐力为主要特征,工场操作姿态类职业体能特征以力量和灵敏为主要特征。
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力量维度中不同岗位工作体能需求的特征,力量包括上肢力量、腹背力量和下肢力量。静态站姿类岗位从业人员力量需求重要性依次为上肢力量、下肢力量和腹背力量,工场操作姿态类岗位工作人员的力量需求重要性依次为腹背力量、上肢力量和下肢力量。
1.训练目标
职业体能训练是为了增强职业体能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培养自主训练、自我锻炼和自我保健的习惯。职业体能训练方式以自我训练和自我评估为主,评估标准可以根据训练者的能力水平进行适当调整,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2.训练方案
结合静态站姿类和工场操作姿态类两类的职业体能特征的测试和调查发现,静态站姿类岗位体能需求特征重要性依次为灵敏、耐力、力量和柔韧性。工场操作姿态类岗位体能需求特征重要性依次为力量、灵敏、耐力和速度。因此,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美国的功能动作测试(FMS),制定力量、灵敏、耐力和柔韧性和速度等五项职业体能训练方案,训练项目和评估方式均是以有利于自我训练、自我测量为原则(见表2-表6)。表中根据岗位体能需求特征的不同,在“岗位类别引导”一栏中用“★”标示其重要性程度,五颗星为最重要,以此类推。
灵敏性训练主要包括4×10米近距离折返跑和阶梯交换腿跳,岗位类别引导中静态站姿类岗位训练的重要性为五颗星,工场操作姿态类岗位训练的重要性为四颗星(见表2)。
表2 灵敏性训练方案
力量训练主要是上肢力量、腹背力量和下肢力量。岗位类别引导中静态站姿类岗位训练上肢力量和下肢力量的重要性为五颗星,训练腹背力量的重要性为三颗星。工场操作姿态类岗位训练腹背力量的重要性为五颗星,上肢力量的重要性为四颗星,下肢力量的重要性为三颗星(见表3)。
表3 力量自主训练方案
耐力训练主要包括慢跑和跳绳,岗位类别引导中静态站姿类岗位训练的重要性为四颗星,工场操作姿态类岗位训练的重要性为三颗星(见表4)。
表4 耐力训练方案
速度训练主要为50米跑,岗位类别引导中静态站姿类岗位训练的重要性为三颗星,工场操作姿态类岗位训练的重要性为三颗星(见表5)。
表5 速度训练方案
柔韧性训练主要包括站姿体前屈和坐位体前屈,岗位类别引导中静态站姿类岗位训练的重要性为两颗星,工场操作姿态类岗位训练的重要性为两颗星(见表6)。
表6 柔韧性训练方案
第一,通过对不同岗位工作类型的高职毕业生的体能测试和问卷调查发现静态站姿类岗位职业体能需求主要表现在灵敏、耐力和力量等三项素质。工场操作姿态类岗位职业体能特征主要表现在力量、灵敏和耐力等三项。
第二,从事静态站姿类岗位工作的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锻炼的同时,应该注重加强灵敏、耐力和力量三项的体能训练,力量的训练中应该注重上肢力量的训练。从事工场操作姿态类岗位工作的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锻炼的同时,应该注重加强力量、灵敏和耐力三项的体能训练,力量训练中应该注重腹背力量的训练。
第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也应该根据该专业的职业体能需求特征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职业体能训练方式,提高劳动者素质。
[1]单小东.从职业体能视角谈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2):10-11.
[2]胡振浩.高职体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王艳红.对高职院校职业体能教学体系的探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5):203,205.
[4]董爱霞.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4):285-286.
[5]张自强.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职业体能训练模式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4(3):78-81.
[6]杨德荣.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1):143-144.
[7]洪巧新.高等职业院校职业体能教学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3.
[8]赵红林,张学生.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体能教学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61-63.
(责任编辑:姚歆烨)
On Self-training Plans for Professional Physical Fitnes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DENG Wanxian
(Guangdong Industry Technical College,Guangzhou 510300,China)
Bot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ield tests were conducted amo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in order to appraise the professional physical fitness requirements and demands which they will confront once they embark their career path.The research shows:for professional posts that require to spend long time on static standing posture,the significance of physical fitness requirements are in the sequence of:agile,endurance,and strength;however,for professional positions that require to spend long time on dynamic postures which involve massive shop-floor operations,the significance of physical fitness requirements are in the sequence of: strength,endurance,and agile.Based on these observations,detailed training plans that targeting on varied demands and requirements for different professions was proposed,aiming to enhance professional physical fitness effectively,foster lifetime training consciousness and habits,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elf-training;professional physical fitness
G642.0
邓万先(196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体育教学。
2014年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3JK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