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中医体质分类辨识研究现状及展望

2016-02-14 09:30刘卓勋郑燕霞许尤佳杨京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12期
关键词:王琦体质小儿

刘卓勋,黄 斌,郑燕霞,许尤佳,杨京华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广州 510120)

中国儿童中医体质分类辨识研究现状及展望

刘卓勋,黄 斌,郑燕霞,许尤佳,杨京华**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广州 510120)

中国的中医体质学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对于适用于儿童中医体质分类辨识的标准仍没有统一的规范;且现有的研究常常忽视了地域、气候、饮食等因素对儿童体质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概述了中国中医体质学、目前中国儿童中医体质分类辨识的研究现状,并参照当前国家政策形势,结合自身对儿童体质研究的体会,从而提出对策,建议在特定地域内尝试探索认同度较高的儿童中医体质分类辨识方法,再进一步探索体质辨识指导下的体质调理。

儿童 中医 体质分类

体质分类辨识,即如何对人群体质现象做出分类,建立客观的、规范化的体质分类的方法和标准,是体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过去的30余年,中医体质学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受到中医学术界广泛关注与肯定,并形成了标准,即《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使体质分类辨识科学化、规范化。

体质的分类辨识在儿童健康发育与疾病防治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儿童体质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长期影响下而形成的个体特征,合理的体质分类应有助于发现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预测某些易患疾病的发生,从而提早进行干预,促进儿童健康发育,减少疾病发作。由于病与证的发生都以体质为背景,体质分类辨识还有助于准确认识患儿的辨证分型及证型的演变、指导用药。因此,对于中医诊治疾病的准确性也有重要价值。然而,目前中国儿童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尚未深入到这个层面,其潜在价值未得到充分认识和利用,其中的根源就在于学界还未能凝练出适用于中国儿童中医体质分类辨识的规范化标准。导致这一瓶颈久久未能突破的原因,在于现有的研究所依据的分类方法各不相同,主观成分较大,难以统一,且多数研究忽视了地域、气候、饮食等因素对儿童体质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通过综述研究进展、整理研究思路,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学的进一步完善。

1 中国中医体质学的介绍

中国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在历代医家有关体质理论与临床应用经验积累,形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加以挖掘整理与理论凝练,而逐渐形成并得到完善。1978年,王琦教授等明确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1],并于1982年出版了第一部专著《中医体质学说》,奠定了现代中医体质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随着医学研究从以“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发展,体质研究得到了普遍重视。

中医体质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的一门学科[2]。体质决定了个体正气强弱,而正气又是疾病发病与否的内在决定性因素。体质强则正气足,机体的抗邪能力就强,能够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体质弱,则易于感邪而发病。

2 中国中医体质分类辨识研究的介绍

2.1 古代医家对体质分类辨识的认识

体质的形成,秉承于先天,得养于后天。各种先、后天因素都对体质的形成和影响产生作用。先天禀赋,包括种族、家族遗传、婚育、种子,以及养胎、护胎、胎教等,决定着群体或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后天各种因素如饮食营养、生活起居、精神情志,以及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疾病损害、药物治疗等对体质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最早对人群的体质分类阐述,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就对体质类型的分类方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此后,历代医家结合其各自的临床实践及时代特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体质学。东汉张仲景提出了“强人”、“羸人”、“盛人”、“虚弱家”、“虚家”、“素盛今瘦”、“阳气重”、“其人本虚”等多种体质特征,从不同侧面描述了体质差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养阴派朱丹溪认为南方人体质柔弱,“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清代医家叶桂总结出温热病中各种常见的体质类型,如:有气壮质的“正气尚旺之人”,阴虚质的“瘦人阴不足”、“体瘦质燥之人”;阳虚质的“阳气素虚之人”等不同类型。

2.2 古代医家对小儿体质特点的认识

古代医家对小儿体质特点的认识最早来源于《内经》,《灵枢·逆顺肥瘦》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中国第一部中医儿科专著《颅囟经》言:“孩儿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首次提出了“纯阳”学说。清代医家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提出不同见解,认为:“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提出了“稚阴稚阳”学说,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普遍认为:阴指体内精、血、津、液等物质,阳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稚阴稚阳”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还是生理功能等方面都是幼稚不完善的[3-5]。此外,明代医家万全结合五脏功能,提出“五脏有余不足”之说,认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肾常虚”、“肺脏易伤”等生理特点。

2.3 目前中国中医体质分类辨识的研究与应用

当代,王琦教授及其课题组在结合古代体质分类方法基础上,应用文献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及模糊聚类等方法,将体质类型分为9种,分别是: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并建立9种基本体质类型的概念系统,对体质类型的命名、特征表述的原则等进行了规定,从定义、表现特征、成因等方面对体质类型的内涵进行了系统表述[6],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21 948例流行病学调查[7],证实了人群中确实存在9种体质类型,其中,平和质占32.75%,偏颇体质中排在前4位的依次是:气虚质、湿热质、阴虚质、气郁质。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颁布,成为“中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此后,国内期刊发表中医体质相关文献呈逐年上升趋势,以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为研究方向的文献为多,而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献属于临床观察,提示自标准发布后,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将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对各种疾病进行体质分类,探讨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8]。

2.4 从目前儿童常见病的发生看儿童体质分类辨识工作的重要性

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通过“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3个层次改善体质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而在实现这一作用之前,体质分类辨识是制定体质调护计划的基础,由于不同类型的体质对某种致病因子或疾病有不同的易感性,如:湿热体质儿童易患乳蛾、积滞之病;阳虚体质儿童易患感冒、腹泻之病;且不同体质致使证型的发生、演变、发展结果不同,如:小儿感湿邪,正常体质小儿表现为湿证,阳热体质儿童易从阳化,热为湿热。因此,根据体质辨识的结果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针对个体的体质特征,制定体质调护计划,通过合理的精神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护及四季保养等调护措施,使体质偏颇得以纠正,从而改善健康状况,达到有效预防疾病的目的。

广东省医疗卫生数据显示[9],影响广东省儿童健康的前5位系统疾病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38.0%)、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15.0%)、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1.1%)、消化系统疾病(11.1%)、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6.7%),前5位疾病占住院疾病的81.9%。呼吸与消化系统疾病始终排在各年龄组前3名的位置;呼吸系统疾病排名中,肺炎(45.08%)、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7.1%)、急性支气管炎(14.1%)、急性扁桃体炎(5.2%)和急性细支气管炎(4.6%)分列前5位。该文结论认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是关注的重点,建议卫生防疫部门应针对儿童提供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广东地处岭南地区中心位置,常年以湿热气候为主,当地人又喜食生冷冻物、鱼虾海鲜等多湿滋腻之品,加之小儿肺脾常虚的体质特点,因此当地儿童常容易发生肺部热性疾病及脾胃不和等疾病。因此,早日建立中国儿童中医体质分类辨识的规范化标准非常必要,并且结合不同地域的气候与饮食特色进行分类也是符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

3 目前中国儿童中医体质分类辨识的研究现状

3.1 儿童体质分类研究众多,缺乏统一、规范的分类标准

影响小儿体质的先天因素包括遗传性(如:种族、家族等)和胎儿在母体孕育情况两方面。随着胎儿离开母体,其先天因素已成定局,往往无法改变。后天因素在其随后的体质形成过程则起了重要的作用,包括:地理气候环境、膳食营养、劳欲、情志、疾病、药物等因素,对于小儿而言,起关键作用的后天因素主要是环境与饮食两方面。

近20年来中医儿科界的探索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使小儿中医体质分型研究得到了发展。在小儿体质分型研究方面,目前仍缺乏统一公认的针对儿童体质分类的标准,研究基本停留在讨论其分类的话题上而很难进一步推进。体质分类方法繁多,但有的分型复杂繁琐,晦涩难懂;某些分型标准存在大量主观感性判断内容,严谨性、科学性欠缺,说服力不强,不易准确把握,影响分型判断。有些学者虽然采取量表或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对儿童进行体质测评,但量表或调查问卷的制定及科学性评价未提及,导致所得出的结论存疑。笔者按发表时间进行文献总结,见表1。

3.2 儿童体质分类研究中忽视了地域、气候、饮食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理位置的差异,连同气象活动、饮食习惯等不同,人之体质受其影响也就各不相同,《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多种因素长期影响,量变达到质变,也就形成不同地域人群不同的体质特征。古代医家早已认识到地域不同,所致当地人群具有其特定的体质特征,由此引起的疾病,其治疗的侧重亦有不同,清代医家张睿《医学阶梯》言:“善疗疾病者,必先别方土。方土分别,远迩高卑,而疾之盛衰,人之强弱因之矣”。

因此,对中医小儿体质学说的研究,不能忽视地理、气候、饮食等因素的影响。古代医家关于“纯阳之体”、“稚阴稚阳”、“五脏有余不足”小儿体质学说,都是阐述小儿这一人体生长发育阶段过程的关于生理、病理的某些共性问题,停留在宏观阶段,尚不能解决不同地域儿童的体质问题,现代文献检索亦鲜有发现涉及具体地域特色的儿童体质研究。

笔者认为,要开展关于儿童体质研究,必须在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内整合地理环境因素的个性化调整,同时在特定地域内形成具有共识的体质分类标准更加可行。王琦教授[29]提出的中医体质学说和“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基于此,笔者参照王琦9种基本体质类型特征表述方法[30],主要从面色、眼目、口鼻、精神状态、饮食、二便、舌脉等进行分类,初步将岭南地区小儿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等7种[31],并拟定了具有特征表述的相关条目,作为后续体质量表研究的基础。

4 未来中国儿童中医体质分类辨识的研究展望

4.1 亟需探索适合中国儿童的中医体质分类辨识量表

王琦教授的研究工作对中医体质理论体系的构建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受到国内学术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32-33]。然而,《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并不能简单套用,其支撑研究所涉及的辨识对象年龄最小是15岁[34]。另外,该量表采用受试者自评模式或体质辨识员与受试者面对面访谈的模式来填写相关问卷,对于年龄较小者,其操作性不理想。儿童的体质辨识难点在于由于儿童心智尚未成熟,表达能力不强,以致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较难全面,且中医健康相关概念常与主观感受相关[35],而传统的体质辨识问卷是要求受访者根据问题回答有关自身的主观感受与客观情况,这种传统模式显然难以应用于儿童的体质辨识。儿童体质辨识面临一个难题,即需要一种尺度对儿童这个群体进行趋同性分类,对个体进行差异性辨识,以解决儿童四诊信息收集困难的问题。

鉴于此,有必要组成一个中医儿科专家团队,通过相关文献回顾及德尔菲专家问卷调查方法[36],并借鉴中医学健康概念评价量表测评的思路与方法[37-38],吸收同行制定相关中医量表的经验[39]。笔者做了初步的尝试,将前述7种体质分类制作成量表,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逐步确定适合儿童中医体质分类的条目库,在方法学专家的协作下,形成了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初稿[40]。笔者还将进一步测试该问卷的置信度和支持度,课题组将以广东省中医院为中心,并联合韶关市中医院、汕头市中医院等分中心,广泛收集广东区域内的儿童中医体质资料,力求形成同行认可的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分型量表,从而应用于临床和研究,再逐步将调查区域扩展到岭南地区。

表1 近20年中国中医小儿体质分型调查

4.2 逐步探索适合中国儿童的中医体质调养服务

体质具有可调性。探索适合中国儿童的中医体质分类辨识量表,其目的是对儿童体质相关疾病的诊治和预防起到恰当的指导作用。通过中医体质分类辨识,揭示一般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这对于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使中医传统的“养生、避邪”的个体预防阶段进入到群体预防阶段,提高人类健康素质具有实际意义[41-42]。中医学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而体质分类辨识就是“治未病”的前提。

国务院2011年所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所制定的策略措施,要求:“加强儿童健康相关科学技术研究,促进成果转化,推广适宜技术”。这说明,在新形势下,探索建立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与疾病防护的科学技术十分必要,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治未病”思想相结合以促进儿童群体的身心健康则是时代的要求。具体内容就是通过全面收集个体或群体的信息,科学评估其健康状况,并且找出影响其健康的危险因素,然后针对这些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健康干预方案,并开展一系列针对儿童的中医体质调养服务,进而有效预防常见疾病的发生,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笔者将在确立体质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适合岭南地区儿童体质调理的饮食、运动、生活等干预措施。

1 盛增秀,王琦.略论祖国医学的体质学说.新医药学杂志,1978(7):11-13.

2 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研究与应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37.

3 马瑞荣.“稚阴稚阳”刍议.河北中医,2000,22(2):153.

4 陈鲁,樊蔚.试述“纯阳”和“稚阴稚阳”学说对儿科临床的指导意义.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0):19-20.

5 陈禧.稚阴稚阳学说及其对儿科临床的指导意义.中医儿科杂志,2010,6(3):5-6.

6 王琦.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7 王琦,朱燕波.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基于全国9省市21 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7-12.

8 闵佳钰,孙淑娴,包蕾,等.《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颁布后5年内中医体质学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2):599-601.

9 梁粤珩,陈子星,黄晓亮,等.广东省住院儿童疾病谱分析.中国病案,2013,14(10):51-53.

10 王明明.初生儿体质类型探析.辽宁中医杂志,1995,22(7):293-294.

11 苏树蓉,钟柏松,黎欣. 1061例小儿体质调查及体质分型的研究.中医杂志,1996,37(10):613-616.

12 李燕. 225例夏季出生足月健康新生儿体质分型观察.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1):20.

13 郑启仲.略论小儿体质“三说”.河南中医,1997,17(1):3-4.

14 陈立翠.试论小儿体质与饮食调养.四川中医,1998,16(7):7-10.

15 温振英,郑军.小儿体质类型与辨证论治.中医杂志,1998,39(6):362.

16 孙艳淑.也谈小儿体质分类.河南中医,1998,18(2):19-20.

17 郑军,温振英,樊惠兰.健康儿童中医体质类型调查研究初探.中国医药学报,2000,15(2):41.

18 张吉仲,郭瑜.小儿体质形成及分型之我见.广西中医药,2002,25(6):35-36.

19 高树彬.小儿体质调理初探.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13(2):39-40.

20 钟华,王力宁,钟柏丰,等.依据小儿体质辨治外感咳嗽.中医儿科杂志,2007,3(4):13-15.

21 殷瑛,王晓鸣.中医“辨体养子”儿童保健模式实施成效初步分析.江西中医药,2008,39(306):32-33.

22 潘佩光,徐俐平,周俊亮,等. 0~6岁儿童常见中医体质辨识.新中医,2010,7(42):52-54.

23 黄航宇.试论中医小儿体质学说.陕西中医,2010,31(9):1191-1193.

24 柴茂山. 420例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的中医体质分类与治疗.光明中医,2010,25(9):1558-1559.

25 唐彦,程毅,王艳芬,等. 104例小儿咳嗽的中医体质初探.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33(5):36-38.

26 康立媛. 500例不同年龄哮喘儿童中医体质分型研究.江苏中医药,2011,43(7):38-39.

27 林湘屏,马岚,林海苗,等.学龄前儿童中医体质调查与分析.中医学报,2013,28(177):267-269.

28 马书鸽,陈凤媚,邓雪梅,等. 1000例广州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调查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1):87-89.

29 王琦.中医体质学2008.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0 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研究与应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5-51.

31 刘卓勋,杨京华,黄振祺.岭南地区小儿体质辨证分型初探.新中医,2014,45(5):236-238.

32 靳琦.王琦“辨体-辨病-辩证诊疗模式”的理论要素与临床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41-45.

33 马晓峰,王琦.论体质辨识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及意义.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265-2266.

34 朱燕波,王琦,陈柯帆,等. 8448例一般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与健康状况关系的分层分析.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4):382-389.

35 牛亚利,梁伟雄.中医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研究现状.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9):144-146.

36 李红,程英武.德尔菲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研究.湖北中医杂志,2013,35(3):27-28.

37 吴大嵘,赖世隆.中医学健康概念及其测量操作化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2):174-177.

38 吴大嵘,杨小波,赖世隆.中医药研究中软指标测量工具的建立和应用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4):293-297.

39 吴大嵘,赖世隆,梁伟雄,等.中医健康量表量尺语词选择分析.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8):717-723.

40 刘卓勋,杨京华,邓丽君,等.基于德尔菲法的岭南儿童中医体质量表制定的专家问卷调查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6,8(2):212-216.

41 王琦.论辨体论治的科学意义及其应用(一).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2):130-133.

42 王琦.论辨体论治的科学意义及其应用(二).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3):220-224.

A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ive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Body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for Children in China

Liu Zhuoxun, Huang Bin, Zheng Yanxia, Xu Youjia, Yang Jinghua
(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120, China)

The TCM theory over body constitution has been greatly developed in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However, the body constitution for children still lacks a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Available studies often ignored the impacts of the factors, such as region, climate and diet, on the body constitution of children. Given this situation, the present review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discipline of TCM body constitution and its class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n Chinese children,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n this issue based on current state policy and our own research experience. It was suggested that scholars develop a well-recognized 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the TCM body constitution for children in a particular region before investigating interventions according to TCM body constitution.

Childr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ody constitution

10.11842/wst.2016.12.027

R272

A

(责任编辑:朱黎婷,责任译审:朱黎婷)

2016-08-10

修回日期:2016-09-24

* 2015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JDZX2015198):中医药联合标准化屋尘螨疫苗免疫治疗儿童变应性哮喘临床研究,负责人:许尤佳;2014 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联合科研项目(2014A020221093):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分类辨识规范化研究,负责人:杨京华。

** 通讯作者:杨京华,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体质辨识。

猜你喜欢
王琦体质小儿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Stability of Linear θ-Method for Delay Partial Fun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Neumann Boundary Conditions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Briefly Talking About Methods Of Infiltrat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小儿涵之三事
Pf- D mrt4, a potential factor in sexual development in the pearl oyster Pinctada f uc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