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网络用语研究

2016-02-14 13:16:04田东婷
长治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认知度流行语用语

田东婷

(长治学院 外语系,山西 长治 046011)

中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网络用语研究

田东婷

(长治学院 外语系,山西 长治 046011)

对网络用语使用的探讨分析是现代语言发展的迫切需要。文中将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网络用语在该群体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数据收集和对比分析。最后对该群体中网络用语进入大学课堂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寄予了启示和前景展望。

网络用语;性别;年龄;课堂教学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交流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人们在网络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便顺势衍生出了一种新的语言变体—网络用语。从2009年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数小时被转帖两万多次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到2015年一夜间传遍微信朋友圈的“主要看气质”;从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对网络热词的引用,到“鲜肉”,“点赞”,“萌萌哒”等热词频频出现在音乐娱乐节目电视剧甚至春晚上;从《新华字典》(2011)收录了当年网络流行语“晒”,“秀”等词,到2016年两会上政协委员孙丽英发起的提案《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净语良言,戒除网络粗俗用语》,网络用语日渐吸引了大众媒体甚至官方的瞩目和认可。人们利用它来诠释生活,宣泄自我,同时也推动了网络文化的发展。

一、网络用语的研究背景

作为20世纪末期才兴起的一种新的语言变体,国内外学者们给网络用语做出了不同的定义。英国语言学家 Davis Crystal曾经在其著作《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中,宽泛地将网络用语定义为:出现在所有网络环境中的,能体现网络独特面貌的媒介,它具有电子性,全球性和交互性的特征[1]。中国学者于根元在《中国网络语言辞典》中指出,网络用语是一种新的语体,它指的是,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2]。从1994年到2000年,其焦点主要集中于对网络用语的态度和规范问题,从2001年到2005年,其焦点集中于网络用语的性质及形式问题,从2006以后,语言学术界兴起了对网络用语的意义和社会心理认知研究,学者开始拓展了网络用语的研究范围,探讨网络语言特点与网民的社会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而国内关于网络用语的研究主要从该网络用语语言形式的本身出发,诠释其定义,并运用词汇学,符号学和社会语言学等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探讨,从未针对其某一特定使用群体进行研究分析。

根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按年龄结构划分,我国网民以10岁到39岁占到主体的75.1%,其中20到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而按职业结构划分,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为25.2%,占据首位[3]。因此针对网络使用率最高的高校大学生群体进行网络用语使用情况的科学性探讨和分析势在必行。这个研究对网络用语自身发展方向,语言学新领域的开辟,和大学生群体网络用语使用规范有着一定的意义和探索价值。

二、中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用语使用研究结果分析

本文将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特定研究对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借助SPSS分析器,对该群体的网络用语认知度,接受度,使用度,态度等方面数据进行采集,针对同一群体内部的性别,年龄等变量,并进行对应分析。本次调查在C大学展开,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院系专业展开。考虑到年龄和性别变量,在本科大一新生(平均年龄19岁)和博士在读学生(平均年龄为28岁)中随机选取调查对象,男女比例为55.5%和44.5%。其中本科在读男性占29.6%,本科在读女性占24.1%,博士在读男性占25.9%,博士在读女性占20.4%。共发放27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65份,问卷有效率98.1%。

(一)不同年龄层的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用语的认知度和使用度:

考虑到年龄变量对高校大学生网络用语的认知影响,笔者将问卷按年龄层分组发放通过SPSS分析器产生结果。

1、不同年龄层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用语的认知度:

问卷调查题目:以下为网评2015年十大网络流行用语,请问您认识几个:获得感,互联网+,颜值,宝宝,创客,脑洞大开,有钱任性,剁手党,网红,主要看气质。

图1、图2 高校学生对网络用语认知度调查问卷

根据以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并没有对网络用语的认知造成直接影响,两组不同年龄层的受试者对网络用语的认知度基本一致。

2、不同年龄层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用语的使用度:

问卷调查题目:请问您在日常生活中对网络用语的使用情况如何?

A 从来不用 B 很少会用

C 有时会用 D 经常使用

图3 高校学生对网络用语使用度问卷调查结果

根据以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群体中,对网络流行用语的使用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即大学生群体内部网络用语的使用度和年龄成反比,即年轻人更易于接受和使用网络用语。

(二)不同性别的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用语的使用情况:

1、两性网络粗俗流行语使用情况研究

问卷调查题目:请问以下的网络粗俗流行语,您在日常交流中会使用的有多少?尼玛,屌丝,逗逼,你妹,撕逼,滚粗,蛋疼,碧池,砖家叫兽,跪舔。

A 0-2 B 3-4 C 5-6

D 7-8 E 9-10

以上选项中的网络粗俗流行语,是2015年6月由人民网公布的网络低俗用语。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高校中,男性大学生对网络粗俗流行语的使用远远高于女性。

图4 高校学生对粗俗类网络用语问卷调查结果

2、两性网络符号表情流行语使用情况研究

问卷调查题目:请问网络符号表情类流行语,您在日常交流中会使用的有多少?

A从不 B很少 C有时

D经常 E总是

图5 高校学生对符号类网络用语态度问卷调查结果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对网络表情符号类用语的使用远高于男性。

(三)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用语进入大学课堂的态度:

问卷调查题目:请问您对网络用语进入大学课堂的态度是什么?

A 网络用语是一种特定的网络文化,喜欢并支持

B 部分支持,但有待加强引导和改进以弘扬主流价值文化

C 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不提倡

D 语言粗俗幼稚,难以理解,容易造成泛滥,应限制使用

E 无所谓,随大流

图6 高校学生对网络用语态度问卷调查结果

根据以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两组受试者对网络用语的态度基本一致。接近70%的受试者支持网络用语进入大学课堂,但大多数认为网络用语的发展有待加强引导和改善;16%的受试者不支持网络用语的使用,因为其不规范,粗俗和难以理解应该限制使用。所以,该问卷调查显示出,大多数大学生支持网络流行用语进入大学课堂,但希望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

三、中国高校大学生网络用语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不同年龄层的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用语的认知度,使用度及影响因素: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引擎可以查阅到,目前为止对网络用语和年龄变量的研究只有吴静,通过调查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对网络语言认可度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网络语言的认可度平均值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平均值越高;年龄越大,平均值越低,认可度越低。并且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喜欢使用不同类型的网络语言[4]。而针对大学生这一网民主体,笔者将年龄作为变量,分别在高校中选取平均年龄19岁的大一新生和平均年龄为28岁的博士在读学生,进行分层抽样考察了高校大学生内部对网络用语的认知度。面对将近十岁的年龄差,笔者得出的结果和前人研究的结果大相径庭:即在19岁到28岁的大学生群体几乎对网络用语的认知度整体保持一致,而年龄小者对网络用语的使用度稍高一点,但差异并不明显。究其原因,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微博微信等通讯软件的普及,人们之间的地域隔阂,文化差异甚至年龄代沟都被实时公开公平共享的网络平台打破。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加入到网络交流的行列中来,大家各抒己见,也可以看到别人的观点意见。在这种实时,透明,便捷,无等级的文化交流平台上,网络用语在此间被生动创造,普遍使用和迅速传播。因此,网络用语的认知度在各种年龄群体中被逐渐的广泛认知和接受。

(二)不同性别的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用语的使用情况和影响因素

在社会语言学领域中,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的因素对语言使用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语言使用的性别差异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的女权运动的兴起促使了语言学家们对这一种社会现象的重视。著名语言学家Lakoff在《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中首次将性别、语言和权势联系起来,此后研究开始集中在女性语言的社会弱势地位即语言性别歧视上[5]。随着网络用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变体出现,学术界对不同性别对网络用语的使用的看法各不相同。一派研究者认为网络通讯中不存在语言的性别差异,而另一派研究者则持相反观点,即两性本身存在的会话风格差异仍然会体现出来。而本文的调查结果则更加支持后者的观点,即网络用语并不能改变男女本身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模式。正如笔者的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对粗俗类网络用语的使用频度远远高于女性;而在对符号表情类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中,女性比例则高于男性。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男性的语气更直接,更生硬,倾向用粗犷豪放直白的表达情绪,发泄自我,所以会选择一些粗俗直接的网络流行语。而女性主义特征如体验化、情感化和去中心化思维则决定了女性在选择交流用语上,倾向于选择更委婉,更礼貌的用语,而符号类和图片类的网络用语的出现,则顺应了女性的这种心理需求和语言要求。由此可见,性别差异是深深植根于社会文化中的,至少从目前来看,网络是不能弱化或者消除这种根深蒂固的性别差异。

(三)网络用语进入大学课堂的前景展望

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网络文化产生的,作为这种语言变体创造和传播的主力军,高校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表达我自,彰显个性。笔者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高校大学生支持网络用语进入大学课堂,同时希望加强网络用语在课堂使用的正确引导和改善。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认真学习网络用语,充分探索网络用语的教学功能,在教学语言中恰如其分的加入有效的网络用语元素,发挥网络流行语对大学课堂教学的积极功能,灵活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作为网络用语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现代中国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创造将一些网络热词并将其使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这种新兴的语言现象是一种促进语言创新和进步的正能量。结合当前高校的教学环境,大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正由“教”到“学”转变,即从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尤其是在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高校教师应不断探索新教学模式,在大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中英文网络流行语,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1]David Crystal.2001.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1st e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a).

[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4]吴静.浅析年龄层次与网络语言的关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4):452-453.

[5]Lakoff,R.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M]. New York:Harper&Row,1975.

Tian Dong-ting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of Changzhi University,Changzhi Shanxi 046011)

(责任编辑 郭 佳)

C915

A

1673-2014(2016)06-0065-04

2016—10—21

田东婷(1986— ),女,山西长治人,助教,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认知度流行语用语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流行语大盘点
幽默大师(2020年12期)2021-01-04 00:35:42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学生天地(2020年12期)2020-08-25 09:16:44
大学流行语考察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38
巧借 流行语
快乐语文(2018年25期)2018-10-24 05:38:42
托幼园所教师卫生保健知识认知度的研究分析
PICC置管患者置管认知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改善未婚人流术患者避孕知识认知度效果观察
礼貌用语大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