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艳梅
(松原日报社,吉林 松原 138000)
改进政务报道之我见
□宋艳梅
(松原日报社,吉林松原138000)
政务报道主要是指围绕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施政活动所做的新闻报道,包括重要会议新闻,领导干部基层调研新闻、现场办公新闻、走访慰问新闻、外事活动新闻等。在地方党委和政府主办的新闻媒体中,政务报道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承担着重要的宣传任务——传达党委和政府的声音,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圆满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和其他各项建设任务。政务报道对于引导社会舆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推行政务公开、沟通党委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政务报道在基层媒体中处于舆论“龙头”地位,是“一把手工程”。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如果基层媒体的政务报道做得不好,就会产生不小的负面效应。比如,让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总当报纸“主角”、电视“明星”,实际上就是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再如,政务报道满篇都是“正确的废话”——官话、套话、大话、空话,报纸就成了“废纸”,电视的画面就会令人视而不见,广播的声音就会令人听而不闻。由此可见,我们首先应把改进政务报道纳入党风、政风建设,站在端正党风、政风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其次,要从新闻宣传技术层面深入研究,摒弃一些僵化的报道模式,创新报道理念、报道内容、报道方法、报道手段。
媒体,尤其是基层媒体对于本级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政务报道,显而易见的是两个倾向性、普遍性问题:一是程式化、模式化、材料化、说教化。会议报道常常是出席会议的领导名单一大串,会议议程一大串,会议内容依次罗列,多半没有新闻点,即便有新闻点也被面面俱到的叙述所淹没。新闻稿基本都是照抄照搬领导讲话和会议文件,各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依次是“会议指出”、“会议强调”、“会议要求”、“会议号召”,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媒体上给受众开会、作报告、上“政治课”;二是机械模仿中央媒体的政务报道。中央媒体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政务活动,事关大政方针,事关国计民生,具有极强的权威性,所以,人民群众都很关注。但是,基层媒体的政务报道如果都是本级领导干部“高屋建瓴”的讲话、谈话,或是一些只经简单处理的机关文件、简报之类内容,就完全丧失了可读性、可听性和可视性,指导性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说到底,指导性是借助可读性、可听性和可视性“着陆”的。
从上述两个倾向性、普遍性问题看,基层媒体政务报道亟待改进。从理论上说,必须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增强新闻性,寓宣传性于新闻性之中;必须跳出政务活动报道政务活动,延伸政务报道的内容,拓宽政务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必须改变政务报道千篇一律的“套路”,突出政务活动中的个性化细节。
老实说,改进基层媒体政务报道难度很大。事实上,多数编辑、记者都很乐于改进政务报道,难度不是来自编辑、记者等新闻从业人员。难度来自哪里,业内人士都心知肚明。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基层媒体改进政务报道虽有必要性,但无可行性。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看问题未免过于消极。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如果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能够主动向本级党政领导层介绍新闻传播规律,讲明改进政务报道的好处,一般是可以争取到领导层同意的,开明的领导还会鼓励、支持媒体改进政务报道。
那么,从新闻业务的角度说,基层媒体如何改进政务报道呢?笔者认为,应从强化“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以百姓的眼光观察政务活动,用平民的视角报道政务活动。
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所有的政务活动,都应是围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展的。因此,新闻工作者不能总是站在上级和领导的角度选择报道角度,不能简单地、生硬地、机械地描摹政务活动内容和报道对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多从民众的角度、生活的角度观察和思考政务活动,捕捉政务活动与百姓利益的关联点、与公众心理诉求的对接点、能引起受众关注的兴奋点,在关联点、对接点、兴奋点上做足文章,把受众引入报道中来。只有这样,政务报道才能吸引更多受众,使受众接受政务导向,实现政声和民声的同频共振,彰显政务报道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三贴近”首要的是贴近实际,为实际工作服务应是政务报道的基本定位。如果政务报道浮于表面,把讲话稿、文件、简报“搬”到报纸版面、电视画面上,那多半都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不能反映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实际工作。毫无疑问,这样的报道丝毫没有针对性可言。政务报道必须从实际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中去寻找好题材、好线索。多报道市、县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现场办公为推动工作解决具体问题;少报道市、县级领导干部泛泛而谈、言之无物的“指出”、“强调”。可以说,这是增强基层媒体政务报道针对性、接近性的“灵丹妙药”。
基层媒体政务报道要体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重要的是展开情节,增强政务报道的“人情味”,引发读者共鸣。由于政务报道的严肃性,很容易造成面目“生硬”。展开情节,增强政务报道的“人情味”,就能冲淡这种“生硬”。
当然,我们说改进政务报道,并不是要像海外媒体那样热衷于传播“花边新闻”,而是在接近性上做好文章,在“讲故事”上下功夫。这样就会既有指导性,又有可读性、可听性、可视性,从而产生应有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