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能调整促进高水平供需平衡

2016-02-14 18:12潘晓霞车玲洁
浙江经济 2016年22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浙江省

潘晓霞 车玲洁

推进产能调整促进高水平供需平衡

潘晓霞 车玲洁

《规划》提出将推进产能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省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积极化解严重过剩产能、推进“百项万亿”制造业重大项目计划、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从而促进高水平供需平衡

新时期,按照建设制造强国、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以及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在浙江省加快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背景下,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围绕重点发展领域,《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推进产能调整作为制造强省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积极化解严重过剩产能,加强国内外产能合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进供给侧更好适应需求侧结构变化,促进高水平供需平衡,塑造浙江省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现状和问题

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各地、各部门结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腾笼换鸟”等工作,全面整治淘汰不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工业经济发展素质明显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一)发展现状

淘汰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超额完成。根据国家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浙江省提前一年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全省铅蓄电池、印染、造纸、炼钢、化纤、水泥分别超目标完成354%、272%、270%、202%、153%、34%,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平板玻璃、制革分别在目标外完成5万吨、1万吨、2.2万吨、280万重量箱、453.25万标张。企业相关主体设备均按照国家要求进行拆除并通过省级验收。浙江省制订实施范围更大、要求更严的淘汰标准,累计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炼钢300万吨、水泥2587万吨、平板玻璃426万重量箱、造纸681万吨、制革1597万标张、印染110亿米、化纤213万吨、铅蓄电池1161万千伏安时、电镀4666万升、医化266万吨、铸造167万吨、轧钢286万吨、织造42亿米、烧结砖148.2亿块标砖等,涉及20多个行业13581家企业,产能数量、行业范围、涉及企业数均远超国家任务要求。

低效用地再开发和标准厂房建设进展顺利。全省积极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加快低效用地再开发、再利用;杭州、嘉兴、湖州、温州等地标准厂房建设推进较快,并积极构建小微企业创业园(基地)等众创空间。2012年至2015年全省完成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33.4万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31万亩,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提质增效成效明显。截至2015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37.2%、25.5%和36.8%,比2011年分别提高13.3个、1.2个和2.6个百分点,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下降4.3个百分点,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促进结构调整的成效明显。全省通过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累计腾出用能约1044万吨标煤,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约23万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约23万亩,减少工业用水约3亿吨。

(二)存在问题

对标国家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省内转型升级压力,当前浙江省在标准认定、市场机制、工作推进不平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对产能调整形成制约与影响。

市场化机制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浙江省产能调整的措施较多使用行政手段,强调控制、限制与淘汰,而市场化机制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如用能、用电、用地、用水、排污权等资源要素方面的差别化配置和价格政策仍在探索中,区域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仍需健全。有利于落后产能淘汰的市场出清机制有待完善,企业主动开展落后产能淘汰的压力不大、主动参与产能调整的积极性不高。

工作推进尚不平衡。各地产能调整工作推进不平衡,部分地区对淘汰和发展关系的认识尚未到位,对于落后产能退出后尽快新上先进产能信心不足,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新上先进产能与淘汰落后产能相衔接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项目审批机制。

产能调整思路

根据浙江省制造业产能调整的现状和问题,《规划》对推进产能调整,促进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出了明确的工作任务。

(一)积极化解严重过剩产能

《规划》提出,一是制定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加快提升技术标准、环保标准、能耗标准,倒逼企业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改造,力争“十三五”期间淘汰5000家企业的落后产能。二是加快对污染物排放、安全生产问题突出的“脏乱差”和“低小散”企业(作坊)的整治,力争“十三五”期间淘汰整治50000家“脏乱差”和“低小散”企业(作坊)。

资源环境方面,浙江承载能力已经接近上限,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可用建设用地严重不足,“十三五”期间新增用能空间非常有限。为破解企业用地难题,《规划》提出,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推动小微企业入驻。按照分类处置、精准处置的原则,积极稳妥处置“两链”特困企业,主动关停一批、兼并重组一批、破产清算一批,尽快实现市场出清。

(二)推进“百项万亿”制造业重大项目计划

紧紧围绕培育发展新动能和改造提升旧动能,加快工业增长新旧动能的转换,进一步化解浙江工业的下行压力。在经济新常态下,浙江工业能不能稳住,既取决于大企业和工业强县的托底能力,也取决于传统产业和企业资源的修复能力,更加取决于新增长源的成长能力,因此,要更加重视制造业新项目、重大项目落地。

《规划》提出,一是要围绕信息经济、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时尚轻纺、绿色石化等重点领域,实施“百项万亿”制造业重大项目计划。结合“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制造业重大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重大项目储备、跟踪和服务机制,建设全省工业投资重点项目信息系统。二是要探索建立制造业重大项目用地报批绿色通道制度,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保障项目用地,加快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用于支持项目建设。三是要强化项目资金保障,制造业重大项目优先列入项目推荐目录,利用产业基金、风险投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向制造业重大优质项目集聚。

(三)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是指在相对集中的区域,汇聚产业配套完备、创新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群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将引领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带动全省的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其建设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随着浙江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既要破解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老问题”,更要突破传感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领域”,从而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平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载体作用。第二,伴随区域城市化发展和高密度的沿海化开发趋势,全球产业和中心城市主要向沿海地区集中。而从浙江省情况看,区域格局仍以县域经济为主,中心城市功能有待加强,都市经济圈培育的过程中还缺少核心的支撑平台。因此,迫切需要从具有较好土地资源、港口岸线、产业基础、城市依托、能源保障条件的区域中,规划建设一批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聚平台,充分发挥其在浙江省生产力布局优化中的战略支撑作用。第三,浙江省亟待培育国家视野中的重点、热点和亮点。为此,必须加快规划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新平台,进行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规划、高强度建设,使之成为浙江发挥国家战略功能的重要载体。

《规划》提出,一是要围绕传感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亟需重点突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特色鲜明、创新突出、示范性强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培育形成10个以上。二是要充分利用政府采购、新产品示范应用等手段,支持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主导产品的推广应用,助推产业发展。三是要利用浙江省丰富的人才资源,建立专家指导服务机制,重点针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技术路线、规划布局、工程技术等提供指导服务。四是要推动设立省地共同出资的产业发展基金,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向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集聚。

(四)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

这些年来,特别是中央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在军民融合推动上,浙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军民融合产业高地,浙江省有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基地1个、省级基地17个。浙江省积极适应国防和军队深化改革新要求,聚力打造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浙江特色和浙江品牌,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促进优质产能和高端装备稳步发展,有力促进经济社会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和互促共进。

《规划》提出,一是要着力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引进军工集团战略布局项目,积极发展卫星应用、量子通信等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核电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积极推进卫星应用、智慧城市应用、智能装备技术等的应用示范。二是要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建立与工央企、高校院所的对接机制,探索军地企合作新模式,开展多层次军民对接活动,加快国防科技成果转化。三是要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提升一批省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这是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多领域全方位深度融合的重要实践。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制造强国导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No.15AGL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浙江省
《初心》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