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俊枫
推进创新驱动激发产业发展新动力
汪俊枫
《规划》把创新作为制造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出要大力发展新经济、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动力格局,不断创造新供给,提升“浙江创造”新高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再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将创新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驱动已成为中国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新经济、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动力格局,推进制造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
从供给角度看,构成一个国家经济总量增长的是三个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和技术;从需求角度看,构成一个国家经济总量增长的是三个组成部分——投资、消费和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搞得好不好,从根本上就看这“三个要素”“三个部分”利用得充分不充分,彼此搭配得合适不合适。因而,所谓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直接地就是指这三个“要素”和“部分”的能力发挥,间接地就是指激发这三个“要素”和“部分”的活力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和举措。以此而论,无论新动力还是旧动力,一切能够激活生产要素和需求组成部分活力的做法皆可形成动力。
(一)动能转化:大势所趋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数据上看,投资增速在下降,进出口总额也在下降,《规划》研判当前经济正处在新旧动力转换的过程当中,旧的动能在衰减、新的动能在培育,而这可能是一个艰难的进程,也必然会带来一些阵痛。
以出口为例,过去的加工贸易正逐渐向一般贸易转变:不再简单地做世界的代工厂,而更多地进行自主产品的开发和制造,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优化出口结构。这一趋势正在形成,并不断加强。投资也是一样,正经历从速度型、资源型向创新型的转变。2014年我国科研经费占GDP比重首次达到2%,从全球发展规律来看,当科研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时,国家将整体进入创新活跃期:美国、欧洲、日本分别在上个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达到这个分界点,然后纷纷进入创新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规划》认为,中国在“三期叠加”的倒逼之下,旧动能正在不断衰减,真正的创新动力开始显现,以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已是大势所趋。浙江要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继续领跑全国经济,就必须顺应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大势。
(二)强化创新:迫在眉睫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本质是促进经济增长中劳动和技术作用的发挥,通过更多的劳动就业和技术创新与发明,直接推进经济增长。然而,创新活动具有高级人类脑力劳动的特征,从研发到投产,最终转化为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很长的时滞性,导致不成功的影响因素很多。《规划》认为,创新创业必须从战略高度来推进,选择创新驱动就应当让它逐步成长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替代过去依赖复制引进国外技术的传统动力。
浙江新产品产值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从研发投入来看,与先进地区差距较大。2014年,浙江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768.2亿元,仅为广东和江苏的56%、山东的65%。从细分行业来看,浙江在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研发投入,2014年仅为119.7亿元,远低于江苏省的221.2亿元;盈利能力较强的医药制造业累计研发投入35.7亿元,远低于山东的68.1亿元和江苏的54.6亿元。《规划》指出,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强化创新发展、发挥民营经济活力、再创浙江制造业辉煌,已经迫在眉睫。
(三)创新引领:任重道远
《规划》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浙江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开辟发展的新空间、实现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都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浙江企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但从产出情况来看,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明显差距。研发成果方面,2014年规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仅为2.8万件,远低于广东的12.7万件和江苏的7.3万件;研发产出方面,2014年规上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7万亿元,低于江苏、广东的2.4万亿元和2.0万亿元;产品质量方面,2014年优等率仅为48%,处于全国中下水平,远低于上海的80.2%、广东的70.2%。《规划》认为,浙江欲走创新引领之路,通过创新完成新旧动能转换,提升整体竞争力,依然任重道远。
《规划》在与兄弟省市全面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浙江是改革开放先行区,创新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浙江应致力于打造制造强省,成为制造强国标杆省。工业领域的创新,不但要抓住科技革命的机会,继续大力推进“机器换人”、“两化”深度融合等,努力实现智能制造;还要在现代创意、研发设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全方位体现创新驱动,实现工业经济方式由传统制造向全要素提升方向转型。
创新增强制造强省的优势。制造业是浙江国民经济的主导、国际竞争的主体,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战场、自主创新的主阵地,也是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主支撑,有利于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稳定社会就业、保障物质生活、推进社会文明。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变,已经成为新时期浙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规划》认为,新形势下浙江应加快营造良好氛围、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激发制造业在企业家资源、制度创新、产业集群、市场竞争、产业资本等方面的优势。
创新补齐制造强省的短板。《规划》审慎分析了浙江创新发展中存在的短板: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状况长期未得到根本改变;龙头骨干企业不够大、不够强,未能对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形成较深的影响、号召、示范和引导作用;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未能支撑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劳动生产率提升乏力,未能推进实体经济摆脱“低端锁定”……浙江在“十三五”时期需要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加大力度关注所要补齐的主要短板。
创新突出制造强省的亮点。当前,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仍面临重重困难和严峻挑战。浙江经济能够逆势飘红,凭借的就是较早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实施“五水共治”“四换三名”等转型升级组合拳,积极创新产业发展方式。《规划》提出新常态下,应解放工作思路、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突出浙江民营经济活跃、资本市场繁荣、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等亮点。
加快创新发展迈向前列,不断创造新供给,提升“浙江创造”新高度。《规划》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围绕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载体建设、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努力提高浙江制造业的增长潜力、发展动力与产业竞争力。
(一)建平台
《规划》充分意识到高水平创新平台对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提出一系列有力措施:一是引导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在全国有竞争力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二是规划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大力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支持宁波等有条件的设区市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三是鼓励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建设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国家级和省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强技术
《规划》认为,当前制约浙江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一大难题在于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提出应从五个方面发力。一是按照探索一代、研发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等“四个一代”的指导思路,推进制造业领域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围绕重点制造领域的关键环节和技术瓶颈,梳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加以重点攻关。二是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整合高校、科研机构、配套企业等各类创新资源,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形成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共同体。三是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和零部件产业化项目,利用产业投资基金注资等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化项目。四是积极开展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标杆企业建设,引领企业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运用。五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服务体系,发挥科技大市场、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等平台的支撑作用。
(三)聚人才
《规划》认为,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的根本,着力打造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支持企业加强“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引进,推进省特级专家、“151”及各领域高层次人才培育工程。二是加强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引进培育,“十三五”时期力争引进培育100个对浙江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三是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兼职、挂职、参与项目合作等方式到相关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四是鼓励企业高技能人才围绕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推动节能减排,广泛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等创新活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制造强国导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No.15AGL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