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

2016-02-14 18:12车玲洁潘晓霞
浙江经济 2016年22期
关键词:强县浙江制造业

车玲洁 潘晓霞

推进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发展协同性

车玲洁 潘晓霞

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结合浙江“十三五”时期制造业现实基础和外部形势,要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流动、主体功能布局合理、配套服务完善、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把协调发展放在浙江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增强区域协同发展。《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协调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将“坚持开放包容,推动合作共赢”作为五项基本原则之一,必须要加快推进协调发展,增强竞争优势、补齐发展短板,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产业区域合作与有序转移,推动形成各区域全面发展的景象。

推进协调发展是必然选择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刻改变着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和产业布局,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双向挤压”,必须加快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主动培育制造业发展特色和优势,巩固产业承接和技术转移基础。

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当前,制造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美、德、日、英、法等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发布《工业4.0战略实施建议》,日本发布《制造业白皮书》,英国发布《英国制造业2050》,法国发布《“新工业法国”战略》,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制造业尤其是高端领域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回归”形势,这就要求浙江各区域加快协调发展,依托现有基础,加快培育制造业优势,形成自身竞争力,同时加快形成制造业区域特色,吸引外部相关领域高端优质项目。

新兴经济体国家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面对全球产业格局的新一轮调整,越南、印度等一批新兴经济体国家依靠其资源和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加快参与制造业产业转移,尤其是随着我国制造业用地、用能和用人成本的持续上涨,国内省内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加快向新兴经济体国家转移。制造业传统领域面临较强的外迁风险,这就要求浙江加快推进协调发展,优化产能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我国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一方面,随着内需潜力的释放,制造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另一方面,地区之间加速制造业产能转移,东部沿海地区传统制造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制造强国建设仍面临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档次不高、资源能源要素趋紧、环境污染突出、产业结构不优、信息化水平不高和国际化能力不强等问题,这就要求浙江加快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发挥地区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区域发展格局。

推进协调发展是重要任务

在新常态背景下,浙江提出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优势,加快补齐短板,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变。

推进协调发展符合浙江制造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浙江制造业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衔接带来了产业升级阵痛,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改善,发展模式逐渐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制造转变。同时,呈现出制造模式智能化、绿色化,企业结构多元化,产品消费高端化,贸易服务化,产业集群化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等趋势。推进协调发展,有利于缓解新老产业衔接的升级阵痛,有利于区域在保持合理增速的同时提高总体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分阶段、分领域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制造,符合浙江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

推进协调发展有利于发挥制造大省优势。浙江制造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企业家资源丰富且极具创业精神,研发创新氛围浓郁,制度创新优势明显,拥有20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形成了一批极具特色的现代产业集群。推进协调发展,有利于发挥各区域集群、市场、企业家等资源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制造业发展新景象。

推进协调发展有利于补齐制造业发展短板。浙江制造业虽然在规模、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两化”融合和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与世界制造强国发展水平和制造强省建设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较多依靠外部先进国家和企业;龙头企业不够强;高新产业发展不快;工业优质项目不多和劳动生产率不高等。推进协调发展,有利于各区域集中资源,围绕优势、重点领域,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与配套区域协同发展,打造各具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有利于在细分市场上加快培育形成龙头优势企业;有利于加快解决低端产业升级和高端产业培育矛盾。

推进协调发展的主要举措

《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将推动工业大市制造业全面转型升级作为首要任务,以深化工业强县(市、区)建设为主要抓手,加快推动后发地区和海岛地区制造业发展。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推动工业大市制造业全面转型升级

当前,国家提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上海自贸区加快建设,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制造业省份之一的浙江要结合自身发展优势,积极加快从以县域经济为重点转变为以城市经济为重点、从块状经济带动转变为都市圈经济带动。推动工业大市制造业全面转型升级,是加快响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合力提升长三角经济的首要任务。

《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动工业大市制造业全面转型升级,主要包括:一是要围绕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和台州等工业大市,加快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强化工业核心区引领作用;提高对外开放层次,深度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发展,积极参与海西经济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引导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法律、会计、金融、技术、培训、信息、管理等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工业大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二是要以宁波市创建成为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引领,支持其他城市积极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树立制造业转型升级市域标杆。

(二)深化工业强县(市、区)建设

随着工业强县(市、区)建设工作的推开,20个试点单位在质量效益、自主创新、结构调整、“两化”融合和绿色发展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综合评价得分总体有较大程度提高,但是,建设进度离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各县(市、区)进展还不平衡。《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深化工业强县(市、区)建设,主要包括:一是要继续深入推进20个省级工业强县(市、区)试点建设,以工业大市核心区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加快构建“中心大城市-次增长中心”一体化发展结构;开展省级以上高新区创建工业强区(开发区)工作,加快推广杭州国家高新区(滨江)和鄞州区发展新兴产业的成功经验,围绕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产城融合的新型产业区;立足工业强县(市、区)和工业强区(开发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跟踪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和技术革新特征,推进现有产业错位提升发展,推动工业强县(市、区)和工业强区(开发区)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上实现率先突破。二是要在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单位中,择优遴选一批地区开展“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县级试点示范工作,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政策扶持,创建一批“中国制造2025”标杆县。

(三)推动后发地区和海岛地区制造业加快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浙江工业规模已位居全国前列,但是仍然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衢州、丽水等地制造业发展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推动后发地区和海岛地区制造业加快发展,是加快实现浙江制造强省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是提升浙江制造业整体水平的重要关口。

《浙江省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要推动后发地区和海岛地区制造业加快发展,主要包括:一是要把握后发地区和海岛地区制造业发展阶段、内在规律和特色优势,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和制造业发展方式,践行“两山”理论,促进制造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要坚持衢州、丽水及舟山等市的特色化发展道路,衢州市以绿色制造为核心,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与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绿色食品与生命健康等生态型新兴产业;丽水市以“绿色环保、高效低耗、高端低碳”为方向,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金属切削设备、精品特种钢材、特色轻纺等特色优势产业;舟山市以发展海洋经济为重点,重点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海洋电子信息、水产品精深加工、生物能源等产业。三是要加强淳安等地与工业强县(市、区)、工业强区(开发区)等地的对接协调,以产业、设施、市场、体制、机制为对接重点,坚持绿色发展,围绕重点产业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在制造业领域,创建一批特色小镇,加快推进特色小镇的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建成一批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促进制造业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制造强国导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No.15AGL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

猜你喜欢
强县浙江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老促会“添油加醋” 助推英山旅游强县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中国最具竞争力特色经济强县
浙江医改三部曲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