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涛(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数据的收集 (2)”一课点评
胡涛(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通过观摩“数据的收集(2)”一课,可以看出教师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教材,以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为引领,以活动为主线,突出发展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多方面概括本节课的特色,同时指出一些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
分析观念;解决问题;教学效果
重庆市万州外国语学校任静老师执教的“数据的收集(2)”这节课,内容选自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编写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了解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和一般步骤,理解频数和频率的概念;并通过统计活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在认真研读教材和任老师的教学设计,观看任老师课堂教学录像等材料的基础上,对本节课有如下一些认识和思考,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总的来说,本节课以问题为引领,以活动为主线,突出能力导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年龄特点出发,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了解数据收集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构建新知,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整节课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教学活动自然流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目标达成度高,教学效果良好.具体特色如下.
1.引入具有时代感,有新意
本节课首先播放了央视《第一时间》节目片断,视频中讲述了这样的故事:90后的小刘通过互联网“玩转大数据”,成功创业,月薪达10多万,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虽然互联网、数据信息这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足不出户,仅利用数据就能赚大钱,这很新鲜,让他们很惊讶,这“玩转大数据”究竟是怎样“玩”的?立刻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样的设计不仅紧扣主题,有时代感,也巧妙地揭示了学习本课题的必要性,很有新意.
2.重视培养数据分析观念,立意高
本节课无论是在新知识的学习,还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突出让学生学会如何从数据中获取信息,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分析和解释问题等.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理解深刻,目标定位准确,将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立意高.
3.教学过程自然合理,教学效果好
教学过程中,设计有六个活动环节,虽然活动的主题有所不同,要求也有差异,但都关联教学内容,反映了统计学科的特点,紧扣重点目标,自然地融知识学习于数学活动之中,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每个活动开展时,教师都是通过一系列问题串来引发学生思考,如以“调查教室里戴眼镜的同学有多少”说明不同的调查方法;以“如何买学生喜爱吃的月饼”为话题引出调查问题、调查对象、调查方法;以“如何更清楚地将收集到的数据表达出来”引导学生设计调查表,提炼总结收集数据的活动过程等;而且教师还能注意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索、讨论、交流和展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较好,通过小组合作,不仅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效率及正确性大大提高,也充分展示了小组成员的活动成果.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自然流畅,知识建构水到渠成,学生活动充分,学法多样,目标达成度高.
4.教师的角色定位准确,专业素养好
在整个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任静老师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和积极的状态投入教学,倾听学生的回答,参与课堂的交流、讨论,关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评价学生的表现,恰时恰点地提问引导学生的数学活动等,为课堂营造了和谐的氛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任老师以其教学行为很好地诠释了教师的新角色定位.
教学中任老师对学生亲切真诚,语言精炼准确,信息技术工具操作熟练,板书简明工整,突出呈现了核心内容,还有安排的小结也极具特色.
本节课安排的“活动3”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秋节要到了,任老师到超市准备买些月饼送给同学们,可买哪种馅儿的月饼,你们比较爱吃呢?要求学生利用有关数据,做出决断.事实上,影响购买选择的因素有多种,由于未给出具体的要求,尽管有了数据,仍难以回答.在实际教学时,也是如此.基于其意图是引导学生开展调查活动收集数据,体会收集数据的过程、方法和一般步骤,建议将活动3的要求变为:从数据中获取信息,同时将活动的主题改成:全班学生最爱吃的月饼口味调查.这样活动的有效性更强,也更利于学生感受到收集数据的价值.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胡涛(1963—),男,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
2015—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