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
(福建江夏学院公共外语部,福建福州350108)
和谐管理模式视角下的不礼貌言语转换机制
林明
(福建江夏学院公共外语部,福建福州350108)
目前,国内外对于(不)礼貌言语的研究大多是静态的,即对孤立的(不)礼貌言语进行单独分析,而人们将不礼貌言语转换为礼貌言语的过程是动态的,其中涉及说话者在言语互动过程中的感知与构建。作者从海伦 斯宾赛 欧地 (Helen Spencer-Oatey)的和谐管理模式这一动态理论视角出发,考察了说话者如何基于言语互动中的交际需求、面子的敏感性和行为期待的动态评价构建礼貌言语的过程,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不礼貌言语的形式进行转换,得到了不礼貌言语的转换机制。不礼貌言语的转换机制对于深入了解不礼貌言语的转换过程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不礼貌言语;转换机制;外语教学;和谐管理模式
著名的礼貌语言研究专家布朗(Brown)和列文森(Levinson)在其经典著作《礼貌:语言使用中的共性》中将礼貌与不礼貌的区分聚焦在戈夫曼(Goffman)提出的面子(face)上,并将面子定义为“每个互动参与者想要为自己争取的、在公众场合中的自我形象[1]。”布朗和列文森假定说话者是典型人(Model Person),能够根据交际的目的选择最佳的言语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典型人需要估计自身的言语对受话者面子的威胁程度,并据此选择一种将面子威胁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最恰切的言语策略。
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广受关注的原因在于其可操作性强。他们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前者是指个体得到赏识或者认可的愿望,后者是指行动的自由以及在行为上不被强迫的自由[2]。为了能使言语互动顺利进行,互动参与者需要共同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将面子威胁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交际双方都必须选用合适的礼貌策略。礼貌策略可区分为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前者
表现为维护或者强化受话者(听话人)的积极面子,后者表现为避免侵犯受话者的行动自由。因此,说话者在公然实施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时,可以通过两种言语补偿行为对其进行缓和:(1)选择旨在强化受话者积极面子的策略;(2)选择能够减少干预受话者行动自由的策略。
库尔佩珀(Culpeper)关注到“不礼貌”这一语用学中亟待研究的领域,提出了不礼貌是人们在特定语境中的消极言语行为[3]。利奇(Leech)认为,将不礼貌进行理论化的最佳方法是基于礼貌理论,因为不礼貌是与礼貌紧密联系的一种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截然相反的现象[4]。因此,本文以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为基础,运用和谐管理模式分析了说话者在言语互动中根据交际需求、面子的敏感性和行为期待构建礼貌言语的过程,以期获知不礼貌言语的转换机制。目前对于和谐管理模式的研究极少,冉永平等[5]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尚未见将和谐管理模式引入不礼貌言语转换机制的研究报道。本文旨在以一种新的视角分析礼貌言语的构建进程。
谢朝群认为,礼貌从本质上说是……个人以体验认知和惯习为基础,结合语言形式、语境、意图、情感等诸多复杂因素做出评价的结果。个人的体验认知模式和互动惯习模式是评价一个人礼貌或不礼貌的重要依据[6]。当说话者预测到话语可能威胁到受话者的面子时,会根据交际目的,将不礼貌的言语形式转换为相对礼貌的形式。
侯国金[7]在《间接言语的礼貌功能质疑》中,举了如下通过间接言语劝说对方轻声关门的事例。
(a)Shut your door softly.
(b)Please don’t shut your door so loudly.
(c)Use the door-nob as you close your door please.
三个句子,在表达方式上后一句比前一句更为间接,对受话者的行为干涉更少,更加维护了受话者的消极面子,因此更为礼貌。这是一个典型的说话者对于不礼貌言语的转换过程。目前,国内外有关不礼貌言语向礼貌言语转换过程的研究还比较少,而不礼貌言语向礼貌言语转换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海伦·斯宾塞·欧地(Helen Spencer-Oatey)提出了和谐管理模式。和谐指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和谐管理指参与者对言语互动中的人际关系的管理[8,9]。
在互动交际的过程中,参与者会对交往过程中的和谐气氛是被增强、还是被保持或者破坏进行动态的判断。这些判断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以下三个和谐感知要素的估量:互动需求、面子的敏感性和行为的期待。与此相对应,有以下三种现象:
(1)当说话者有特定的互动需求,他会对这种需求是正在得以实现,还是受到阻碍或是毫无进展做出动态的判断。
(2)与此相似,如果说话者关注的是互动中的人际关系,那么,他会对自己是赢得了面子、保持了面子、面子受到了威胁还是丧失了面子做出动态的判断。
(3)与此同时,说话者会对正在发生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做出预期的反应,并将其理解为是重要的、不重要的(当预期的行为已经实现时)甚至忽视它。
以上的动态评价或者判断通常会引起显著的情绪反应,而这一情绪反应反过来又能对人们感知话语的和谐程度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和谐管理模式理论,说话者不仅要对自身的情况和反应做出估计或判断,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受话者的面子情况、需求情况和受话者的互动期望能否得以实现。因此,说话者需要在满足自身需求和受话者的需求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当说话者做出关于自身和受话者的动态估计时,随着言语互动的进行,说话者还需同步决定如何以言语或者非言语的手段来管控言语的互动。
依托具体的言语实例,言语的礼貌性或得体性才能真正明晰。下面,本文结合具体的言语互动,将海伦·斯宾塞·欧地提出的和谐管理模式引入到不礼貌言语的转换机制研究中。
首先援引《生活大爆炸(BigBangTheory)》中的部分言语实例。以下这则语料源自该剧的第四季第八集。谢尔登(Sheldon)、伦纳德(Leonard)、霍华德(Howard)、劳伊(Raj)和艾米(Amy)正在讨论去看新电影的事宜。此时,霍华德的女朋友伯纳黛特(Bernadette)也加入到这一言语互动中,霍华德问她是否一起去看电影。
Howard:Are you sure you don’t want to come with us to Raiders?
Bernadette:Oh,no.That movie has melting faces. Besides,Penny and I are having a girls’night tonight.
Amy:Girls’night.What does that entail?
Bernadette:Girls get together,hang out,share girl talk.
Amy:I’m a girl.
Bernadette:Well,maybe you can join us.I’ll ask Penny.
伯纳黛特以“今晚有女孩之夜活动”为由拒绝霍华德的邀请。而他们所谈论的女孩之夜活动却引起了艾米的极大兴趣。艾米并没有被邀请参加女孩之夜活动,但她真心想参加这个活动却被忽视了。伯纳黛特介绍了活动的内容,出于本能,受话者艾米脑海中可能首先反映出如下的言语形式:
(1)I’m a girl as well.Why don’t you ask me to go with you to the girls’night?
根据和谐管理模式理论,这一言语形式是不礼貌的,需要进行形式的变换。首先,艾米的互动需求是让对方邀请自己一同参加活动,而这一质问的言语形式将会威胁到伯纳黛特的消极面子。同时,这一言语形式恰巧从侧面反映出自己没人邀约的现实情况,对自身的积极面子也构成威胁,而有损交际双方面子的言语不利于满足艾米的互动需求。此外,艾米作为这一社交团体的新成员,与团体内其他成员之间的语用距离较大,理应使用礼貌程度较高的言语形式,而句子(1)的言语形式明显与其他互动参与者的预期相悖。因此,预先构建的言语形式必须经过变换才能满足言语互动双方交际的需求。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海伦·斯宾塞·欧地的和谐管理模式中,互动参与者需要关注三个变量:互动需求、面子得失和(非)言语行为的预期。一种言语形式的构建与表达能否满足互动需求,由多种主观和客观因素决定,其中,最重要的是言语形式能否有助于增加互动参与者的面子,是否与受话者对说话者的(非)言语行为预期一致。在言语交际中,互动参与者会对双方的语用距离进行衡量,由此界定自身和对方言语形式的得体性。处于得体范畴之内的言语形式,就符合(非)言语行为的预期,就会被认为是礼貌的,这是构建礼貌言语形式最直接的一个维度。
另一个维度是彼此面子的得失。布朗和列文森认为,维护双方面子是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也是普遍的语言现象。说话者根据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地位差异以及言语对交际者面子的威胁程度,采用相应的礼貌策略。但是,本文认为,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地满足交际各方的互动需求,而言语形式对互动参与者面子的得失只是衡量是否需要对言语形式进行转换的其中一个因素,因为语言最为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人际功能,而正是这一功能建立和维护了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10]。因此,维护双方面子仅是言语构建与表达的其中一个目的,而非最终目的,实现言语交际参与者的互动需求才是促使说话者转换言语形式的推动力。
由此可见,在言语转换过程中,最为直观的变量是面子的得失和言语行为的预期,而这两个维度决定着互动需求的实现。因此,海伦·斯宾塞·欧地和谐管理模式中的三个变量并非是并列关系,面子问题和说话者的言语形式是否与受话者的预期一致是互动需求能否得以满足的前提。判断言语形式是否需要转换,首先观察言语形式是否能维护双方的面子(尤其是受话者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以及是否符合受话者(基于双方语用距离)对说话者言语行为的预期。如果这两个因素是肯定的,那么这一言语形式能促进互动需求的实现,无需对言语形式进行变换。在具体的语境中,如果言语形式会伤害受话者的面子,那么这一形式就不符合受话者对说话者言语行为的期待,也不利于互动需求的实现,因此需要对不礼貌言语进行形式转换。
格瑞斯(Grice)提出的会话含意理论(Grice’s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11]包含了合作原则和会话准则。会话准则分为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如果话语在字面上公然违反某一准则,而交际双方仍然保持合作的态度,那么这一话语在此语境中会产生特定的(有别于字面意义的)含义。在以上的言语互动中,艾米感知到需要改变句子(1)的言语形式,因此将其转换为相应的礼貌形式:I’magirl。从外貌来看,就能知道艾米是一个女孩,艾米也无需对此再作强调。这一话语在形式上违反了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简练(避免不必要的冗余)。说话人故意违反这一准则,那么这一话语除了传递I’magirl这一字面意义外,更重要的是传递句子(1)的含义[12]。因此,艾米以礼貌的言语形式传递了相同的信息,通过故意违反会话含意理论中的方式准则,实现了不礼貌言语的转换。
不礼貌言语的转换是动态的,而和谐管理模式是基于对三因素的动态判断而做出实时调节的理论。本文根据和谐管理模式分析了不礼貌言语的转换过程,对言语的礼貌程度、转换的动因、转换的方向、转换的实现形式以及整体的转换机制做出了分析,最终得到了不礼貌言语的转换机制。不礼貌的言语形式是否转化为礼貌的言语形式,由三个变量决定:是否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是否符合言语行为的预期,这两个直观变量直接决定了互动需求能否实现这一变量,进而决定了是否要将言语形式进行转换。本文以违反会话含意理论中的某一原则为例,实现了不礼貌言语的转换。不礼貌言语的转换机制对理解不礼貌言语的转换过程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外语教学实践和二语习得实践也具有启发意义。
[1]Penelope Brown,Stephen Levinson.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61.
[2]Watts R J.Politenes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86.
[3]Culpeper Jonathan.Impoliteness:Using Language to Cause Offe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23.
[4]Geoffrey Leech.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219.
[5]冉永平.人际交往中的和谐管理模式及其违反[J].外语教学, 2012,(7).1-5.
[6]谢朝群.礼貌与模因:语用哲学思考[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275.
[7]侯国金.间接言语的礼貌功能质疑[J].山东外语教学,2002,(4):10-15.
[8]Spencer-Oatey H.(Im)Politeness,face and perceptions of rapport:Unpackaging their bases and inter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2005,(1):95-119.
[9]Spencer-Oatey H.Theories of identity and the analysis of face [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7,39(5):639-656.
[10]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
[11]H P Grice.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41-58.
[12]YanHuang.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29.
(责任编辑:朱 彬)
Transitional Mechanism of Impolite Utterances Based on Rapport Management
LIN M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Most of the researchers on(im)polite utterances has been static,i.e.,analyzing specific(im)polite utterances separately.Nevertheless,the transition from an impolite utterance to a corresponding polite one is dynamic,which involves many complicated aspects of perceptions and constructions of the utterances in verbal interactions.The thesis,based on Helen Spencer-Oatey’s Rapport Management which is a dynamic,investigates how the speaker makes the transition of linguistic forms in terms of politeness degree according to dynamic assessments of interactional wants,face sensitivities,and behavioral expectations and specific contexts.Then we are safe to infer the transitional mechanism of impolite utterances.The mechanism in question is theoretically significant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transition of impolite utterances and generation of polite ones.
impolite utterances;transitional mechani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apport management.
H030 文献识别码:A
1009-3583(2016)-0082-03
2016-04-14
福建江夏学院2014年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项目(JXS2014012)
林 明,男,福建福州人,福建江夏学院公共外语部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和语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