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李华诗歌创作研究

2016-02-14 12:32罗玲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李华文化

罗玲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李华诗歌创作研究

罗玲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重庆400715)

地域文化作为中国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学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盐都文化因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人文景观成为历代文人的才墨之薮。本文以李华诗歌创作为例,研究在盐都文化的影响下,李华诗歌创作的主要特征,探析李华诗歌中的盐都形象。

盐都文化;李华诗歌创作;地域特征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提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称南方《楚辞》为“瓖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1]而在西方,法国19世纪的实证主义批评家丹纳也曾在《艺术哲学》中提到影响文学发展的“三要素”即种族、环境与时代。博览中外古今,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地方的区域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受地理状况、气候类型和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人们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心理特征及社会组织形式等都会存在差异,也就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徽州文化。而地域文化的发展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说,决定了中国文学的某些特征。盐都文学因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华出生于盐都,生长于盐都,浓郁的盐都文化以及独特的地域风貌、人文景观都深深地影响着李华的文学创作方式、思维习惯以及审美观念,使其诗歌、小说、散文创作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以李华诗歌创作为例,研究在盐都文化影响下李华诗歌创作的主要特征,探析李华诗歌创作对盐都文化的反映以及盐都独特的地域文化在李华诗歌中的诗意书写。

一、盐都文化影响下李华的诗歌创作之路

自贡,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的声誉,曾经因产井盐

而富商云集,成为中国富庶的城市之一,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捐款额度最高的城市,也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天然气最早的城市。盐都自贡,从东经 104°至105°,及北纬28°至29°,有着2000多年的盐业历史,有着一万三千多口盐井的城市,“一个典型的由中世纪的集镇,依靠自身的内在动力而实现近代化的光辉典范”[2]p1的城市。自贡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气候湿润多雾,丘陵连绵起伏,境内釜溪河、沱江蜿蜒流过,形成了自贡特殊的地理风貌。几千年来历史的底蕴已经孕育了世世代代盐都子民,诗人李华便是其中一位。

李华,1953年出生于自贡市富顺县永年镇。先后在富顺文教局和教育协会工作,后从富顺县镇府调至自贡市文联工作直至退休。李华把他一生都贡献于自贡,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乡,并在用他一生为自贡歌唱。李华盐都系列作品:诗集《沿着自贡诗歌地图――我的诗言志》,散文集《民间语盐》,《素面朝天》,旅游读本《名城自贡》,小说《盐都》、《市文联》、《草草儿》等展现了自贡特殊的地理风貌和社会风俗人情。本文以李华诗歌创作为线索,探讨诗人笔下的盐都形象。

作为一名以儿童文学起家的作家,在儿童文学即将迎来发展的关键时期,李华一转笔锋,跳进了诗歌的领域,用他那感人肺腑的语言描绘了生他养他的千年盐都,这座早已被历史改变了诸多原生痕迹的城市。在李华的意识里,“盐都”是一个大概念,富顺才是最早的盐都,而自流井是后来的盐都。把富顺和自流井加起来才构成了李华心中的盐都。自贡历史悠久,因盐建镇、置县、设市。建市之前,自贡地区分别归属荣县和富顺县。所以,现在看来,诗人李华有这种意识也是理所当然。盐不必在多,只要些许生命就能因此而延续。盐都作为一种现代文明的标志,一种文化的固定载体,一种时代的见证,一种城市的特定指向,它给了李华创作的源泉,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引领着诗人不断超越、不断前进。

鲁迅有他的三味书屋,沈从文有他的湘西,萧红有她的《呼兰河传》,莫言有他的山东高密,而李华有他的盐都,一座有滋有味的城市。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关于描写自贡诗歌的诗集《沿着自贡诗歌地图——我的诗盐志》时,我们或许会发现,在关于自贡诗歌的创作中,诗人笔下的自贡已是消失过后被重新呼唤重新描述的自贡,诗人笔下自贡的辉煌已属于过去,属于作者的深情的回忆之中。虽然,自贡有着两千多年的盐业历史,有着说不尽的的故事。但是,在这世纪之交的阵阵剧痛中,自贡已经发生很大改变,不敢与新生城市相比较。可是,这并不影响一位诗人对家乡的情愫,这部诗集是诗人对家乡呕心沥血的书写,是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这是一颗真正的赤子之心。正如作者在《像自贡这样的城市》中写道:“谁把我心灵深处的盐卤汲了出来/谁把我五味杂陈熬炼成纯白色结晶/谁把我柔弱固执个性摆上了色彩斑斓的货架/谁把我调教得如此稀少如此知趣如此/自我安慰有盐有味/自贡我真的无话可说/生于你怀我就是你/坐不改姓行不更名的/儿子”。[3]p12诗人李华的心血与情怀都托付于盐都,已与盐都水乳相融,血脉相连,生生相惜。

二、盐都文化下的生存体验

自贡的发展,得益于井盐。因为井盐,各地商人闻风而来,在这里开始追逐他们的财富之路。“于是山西客坐不住了/陕西客也坐不住/所有梦想者 不管南方的北方的/都有理由蠢蠢欲动/骡马们就这样上路了/以及各式各样的这们那们/浑然间把路搅成初始般混沌”[3]p14由此,自贡蓬勃发展的图景就此打开:“人头攒动 摩肩接踵 人人/不再做无聊游闲而是劳作 发财/用汗珠和脚步 组合/农业国变奏曲一章章/浑厚 激昂 跌宕起伏”。[3]p17(《怀念自贡 怀念自贡资本家》)自贡的人民及其子子孙孙从此因盐而生存。篾匠丢弃编筐做椅补墙之类的手工艺活,开始“重新划篾条 重新剔篾片/学着把茨竹凿穿/并学着把它们贯穿起来 捆绑起来/延伸以远 远得需要爬坡上坎/支起一乘乘架子”[3]p22(《令篾匠占领盐都》)在工业时代还未进入盐都,当盐都还没有铁管输送卤水时,是盐都的篾匠划竹子串联成枧管,运输卤水,使其盐业得以正常运行。卤水运输上来,还需要慢慢熬制,因此,盐都交响曲也跟着拉开了帷幕:

“盐都交响曲其实就是这样/伴着锅们无休止欢闹/激昂式拉开序幕的/半城以上的汉子便裸了上身/忙不停地观火 添火/完成过场及搅拌的各种规定动作”[3]p23(《锅们的城市》)卤水制成盐,需要在大锅中熬,因此,锅周围的温度是非常高的。在锅旁边的工人,一般是身强力壮,不怕热,吃得苦裸了上半身的汉子们。他们需要把握好火候及搅拌的各种节奏,才能把盐熬得精细。井盐因颗粒细腻,一直在全国畅销,所以这些搬运工作,就需要盐工来完成,于是,“——起势哟 嗨佐/嗨佐嗨佐……”的号子开始响遍盐都。“有人说 是号子/抬起了这座城市/晃晃悠悠

在手工业的坡度上/吼出了中国第一首资本歌”[3]p37(《崇敬一位号子收藏家的满头白发》)。在盐都,有一伙专门以挑盐为生存的下层人民,他们以腰和肩为生存的主要工具。与此同时,也有一伙专门卖膏药的人,与盐工同时成为这座城市的靓丽风景线。他们为盐工出售膏药,缓解盐工腰酸背疼,肌肉拉伤。“把膏药熬制好/熬制得一脉至末梢/躁动 温血而直通关节/那就对了 那就/用不着再游走江湖/不再被人戏为扯谎/那就可以在盐都的某一处/包个房间/一住半年 几年/终于有了比银圆更为宝贵的/华佗再现 妙手回春的/旗幡”[3]p141(《假如盐都没卖膏药的》)这是盐都永久的记忆,这一群人组成了盐都繁荣发展的图景,为盐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贡产盐结构也发生了调整。“盐都又一批新生市民/真空炉 从此欢快着欢快的欢快/着白装的盐技工终于/把赤身熬盐匠挤进黄页 挤进档案/挤进每一扇门扉 有的/甚至挤进无休止的昏睡”,[3]p6而“一辈子只会熬盐不会来点别的什么的/盐工 磨手板心养人 平时借扁担压肩杀腰杆/一间瓦房下 大大小小 男男女女/世家般盐工 怎不立正稍息 艰难转身/下岗 不再只是潮流”。[3]p7(《像自贡这样的城市》)随着社会的进步,必然有一批人会被社会所淘汰,而盐工就面临着这样的生存困境。面对社会大转型,李华的笔触开始从底层叙述视角出发,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下层人民,从盐都的盛荣转而到盐工的心酸,开始为下层人民所书写。文学人真正的价值不是风花雪月,这才是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自贡作家应有的作为。

三、对盐都文化民俗风情的诗意书写

地域文化研究的对象包括“人们在创作文化的活动中所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人为环境),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中文化活动的迹象,文化的产生、发展、传播在地域上的表现,以及一定地域的文化特点”,[4]p166所以,文学作品中的地域特色不仅会表现出特定地域的自然景观,同时也会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民俗风情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它对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樊星在《当代“京味小说”与北京文化精神》一文中说,“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品格,这品格蕴藏在从风味小吃、建筑风格、名胜古迹到方言土语、民间娱乐、民风民情中”。[5]而这些在李华的诗歌中也有所表现。

(一)用自贡语言讲述自贡故事

李华是土生土长的自贡人,而在诗歌创作中,李华也有意从自贡方言选取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方言词汇,俗语歌谣进入作品,描绘了一幅幅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自贡风俗画。在《怀念自贡怀念自贡资本家》中,李华描写到盐都的资本家追逐利益财富时,“把个算盘珠子拨弄得贼响”。[3]p16在自贡方言中“贼”表示“特别”“很”,而并非康熙大字典中的“小偷”之意。在描写冯玉祥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来自贡收集物资时,自贡人民对于冯将军的印象是“倥偬岁月不曾皱眉不曾拉稀摆带”,[3]p40(《冯将军恐怕只有潸然泪下》)这里“拉稀摆带”在自贡方言中的意思是“不曾退却,不曾畏惧,害怕,勇往直前”。表达了冯将军的硬汉形象,同时也是自贡人民对冯将军的敬畏之情。在描写川南有名的张花脸时,李华也突出了张花脸的生活状态:“对了,张花脸不只是唱戏/还要倒尿罐倒渣渣/扯起他那个沙喉咙乱喊/二娃你狗日的跑哪耍去了哟/还不跟老子滚回来爆肚子”[3]p126(《隔壁住着张花脸》)这里“倒渣渣”是指“倒垃圾”,“爆肚子”是指“吃饭”的意思。。在《崇敬一位号子收藏家的满头白发》时:“所有的人都是抬扛的幺儿伙计”,[3]37这里的“号子”指的是“盐工”,“抬扛”指的是“对着干,

不服从命令或安排”,“幺儿伙计”本身是两个词,“幺儿”指的是“孩子”,“伙计”是一个广泛意义的称谓,可以指“店小二”“做工之类”的人,可是在具体语境中又有所不一样,在这首诗歌中“幺儿伙计”是一个词语,在这里指“盐工”。李华的方言词汇不仅在诗歌中常见,在散文、小说中也常常会出现。李华认为:“我的作品是写我的家乡,家乡的话自然需要写进去。不管读者是否能理解或者愿意去理解自贡方言,我仍然要坚持我的方言创作。”①2016年2月10日拜访李华老师,李华老师口述。李华是在用最淳朴的自贡语言写自贡的故事,这是一篇篇真实的自贡诗史。重庆出版集团常务副总杨希之曾评价道:“从浅的方面说,它是‘关于盐都的记忆’;从深的方面讲,它则是一部小小的‘诗史’,是我们走进自贡、走进自贡人心灵的钥匙和‘地图’”。[3]p206

(二)自贡独特的地域文化

自贡享有“恐龙之乡”、“千年盐都”、“南国灯城”的声誉,当然,自贡三绝在李华的诗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自贡恐龙博物馆是在世界著名的“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上兴建,是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被美国《全球地理杂志》评价为:“世界上最好恐龙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是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罗纪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是,对于恐龙的灭绝至今仍是人类的一大谜点。所以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观赏台做成了逗号的形式,表示了探索恐龙奥秘之路的无止境。“就这样 时间成了图表/恐龙证明了存在/痛苦着上了色彩/成堆的恐龙/标志为/自贡又一笔/最重要的/世界遗产”[3]p88-89(《脚 一步步向远古移近》)。

自贡盐业的发展离不开天车,卤水能从几千米的深井中托运出来,完全靠天车作为辅助工具。在盐业的发展中,天车成为一个标志性事物。作为自贡盐业的盛荣之物,天车是由风吹雨打都不怕的杉木做成,而且是杉木中的上等杉木。李华的诗中描写到:“像接到谁的指令/所有的杉木都去盐都报到/所有上乘杉木/都把能去盐都报到/看作是一生中最大的荣耀”。到了盐都,杉木都会被锯成几节,上过颜色,组合成天车:

那就这样无怨无悔地坚守下去吧

身子骨既然被锯过了

肢体也被重新组合

从上到下还着上了玄衣

这应该是副什么打扮呢

这副打扮确定了

从今往后 不能再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对于城市苦力 特定的服饰

决定着特定的身价及劳动走向

为了这一点

杉木巨人愿意接受统一着装

不仅如此 还要忘却原有的乳名

接受井架的俗称 包括接受

滑轮与钢索悉悉嗦嗦的磨合

用这种城市名和工作方式

谱写被正式录用的

木质生涯[3]p27(《杉木井架立于盐都》)

自贡最高的天车高达113.4米,这些被称为“东方的埃菲尔铁塔”的自贡天车不仅展现了自贡近代的辉煌,更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而自贡最深的井深达1001.42米,既产卤,又产气,是世界上第一口由人工钻凿的千米深井。所以,取名“燊海井”。“‘木’上三‘火’/一半是木质的井架/一半是天然之火/熬炼之火/干劲之火/三火烘托/三火并力/‘燊’字就这样/堂而皇之登上/康熙字典之大雅”[3]p187(《盐韵》)。由此,自贡因盐又产出了一个字。

中国彩灯,饮誉古今;自贡灯会,久负盛名。李华在诗中描写到:“色被释放/每一盏火都是发射塔/汹涌而来/夺魄而来/此时沉住气最没道理/灯直抵心扉”所以“迷乱一经启动/满世界都在跳跃”[3]p117(《灯会》)。享有“天下第一灯”的自贡彩灯,融进了盐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气势壮观、制作精细、灯景交融,使自贡灯会经久不衰。

(三)自贡社会风情的“盐续”

李华诗中不仅包含了自贡独特的地域文化,也含有自贡因盐而延续的社会风情。自贡是因盐业而

发展的城市,盐都的子子孙孙因此也与盐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李华在诗中写道:“记住我在自贡,你就不要轻易来敲门/每一扇门洞开,三代之内,必定能牵涉到一个盐”[3]p185(《盐韵》)。写尽了自贡悠久的盐业文化与自贡人民共同生存的图景。自贡的盐业是盐工担起来的,而盐工身上这份持久的爆发力与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据说 刘四娘的酒店/从一开张就没关过门/天天人来如梭/而刘四娘不觉累 不敢累/她深知井场上干活的男人/没酒解乏更累”[3]p132(《刘四娘的酒好喝》)。李华道出了酒与这个城市潜在的关联。随着自贡盐业的发展,饮食文化也跟着走上了自贡地域文化的特色。那些在天车下劳累过度的牛,首先登上了大雅之堂。“于是那些累病累趴的牛/累得分不清白天黑夜的牛/自觉挺身而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泪眼婆娑成为城市祭祀”[3]32(《给城市安排一个并不完全素食的胃》)。卤水在井底最初是由牛拉起来,再由枧管输送出去熬制。而拉卤水累死了无数的牛,因此自贡这个城市不再只有素食。“这个时候/一种薄片血红挤了进来/接受温情炙烤/然后香成火鞭子牛肉/在大雅之堂/亮出自己的醉拳”[3]p121(《牛屎粑也荣耀无比》)。牛肉吃不完,用牛拉的屎烘干,涂上盐,味道既鲜美又能保存长久。这就是自贡有名的火鞭子牛肉的由来。因盐业而产生的地域特色食物不仅有火鞭子牛肉,还有富顺豆花。因盐工的饥饿难耐,提前舀出还未制成的豆腐,和着辣椒,吃出了驰名全国的富顺豆花。在李华的诗中写到了富顺豆花的魅力:“只有等豆花端上桌的时候/也只有等嫩豆花下肚以后/你才觉得来一趟富顺多值/那些被辣出汗滴是你/今生今世永远形容不出/永远比兴不出 的/内心惊叹”[3]p103(《只要一闪念富顺豆花》)。

在李华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自贡因盐业欣欣向荣的发展图景,可以看到自贡人民在这座盐城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的生活画面,可以看到自贡人民的勤劳朴实,还可以听到从他们口中喊出的最质朴的语言。李华的盐都系列作品开启了盐都的大门,让我们得以进入盐都,了解盐都,感受盐都。

地域文学总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从这个地域走出的作家,正如丹纳所言“作品的产生却决定于精神和周围民俗”。[6]p32盐都文化影响了李华的创作灵感和审美趣味,增加了李华诗歌创作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在李华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盐都文化厚重的历史感与沧桑感,而盐都的社会风俗也因李华的盐都系列作品而被传播开来。

盐都,不仅仅构成了李华创作的主要源泉,也成为他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一个作家,只有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生他育他的那块土地,不断去吸收精华,坚持写作,他的作品才能被广大读者所知晓,所接受,所认可。正如鲁迅所言:“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7]p265

[1]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王仁远,陈然,曾凡英.自贡城市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3]李华.沿着自贡诗歌地图——我的诗盐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4]覃光广.文化学辞典[Z].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5]樊星.当代“京味小说”与北京文化精神[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4):48-53.

[6]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7]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罗智文)

On Li Hua's Poetic Cre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ulture

LUO Ling
(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Chinese New Poetr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literature,regional culture determines the cultural featur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Yandu culture owns its own uniqu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and its humanity landscape becomes the place where men of letters express their feelings.Taking Li Hua’s poetic creation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ain features of LI Hua’s poetic creation influenced by Yandu culture,and analyzes the image of Yandu in the poems by Li Hua.

Yandu culture;Li Hua’s poetic creation;regional feature

I227

A

1009-3583(2016)-0074-05

2016-04-12

罗 玲,女,汉,四川自贡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外文学比较。

猜你喜欢
李华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诸葛亮喂鸡求学
敢为当先
一封家书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