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16-02-14 12:32勇,阳勇,郎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抗战文化

张 勇,阳 勇,郎 禹

(1.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贵州遵义563002;2.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贵州,毕节551700)

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张 勇1,阳 勇1,郎 禹2

(1.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贵州遵义563002;2.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贵州,毕节551700)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反侵略战争,中日双方之间的较量不仅体现在军事方面,政治文化斗争也尤为激烈。除了军事上的疯狂进攻,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上的蚕食。广大爱国文化人士虽在抗战期间黾勉奋发,奔走呼号,鼓励同胞为祖国命运而抗争,但由于世界观不同和各方面的差异,也难免产生不同的认识,这都严重地影响着抗战文化的健康发展。更为严重的是,极少数国民党方面的文人抛出“抗战必亡”的反动论调。这种民族失败主义的投降思想,沉重打击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坚持抗战文化运动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文化对抗战的促进作用,建立巩固的抗日文化统一战线,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异常紧迫。

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必要性;紧迫性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军事上大举侵华的同时,从文化领域对中国进行渗透,在占领区大肆推行奴化教育,妄图以此消磨中国人民的斗志,摧毁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信心和决心。不容乐观的是,在国难当头之际,并非所有国人对此都有着清醒的认识。虽然大部分文化界人士积极投身抗战宣传,力图唤醒仍在“沉睡”中的部分国民,但由于阶级立场、意识形态等的差异,抗战初期文化界自发的反抗斗争,并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知识分子在抗战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面对民族危亡的严峻局势,建立并巩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唤醒民众意识,统一国人思想,团结一切爱国者奋起抗战,不但十分必要,

而且异常紧迫。

一、日本加紧对华文化侵略

战时文化服务于战争,无论正义与非正义,侵略与反侵略。早在1923年,日本国会就通过了《对支文化事业特别会计法》,计划每年从庚子赔款中拿出部分资金筹建“对支文化事业”。此后,日本军方开始积极策划对华文化入侵,为全面侵华进行精心准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对中华民族进行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殖民化的经济掠夺和残酷政治压迫的同时,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展开攻势,一方面妄图窒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另一方面大力推行奴化教育、奴化宣传。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文人中的军国主义分子为掩盖其战争罪恶,大肆美化其侵略行径,鼓吹说:“为了维护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之血肉的东洋文化——只有日本人才保有这样的文化——在此基础上融合欧洲文化并创造新文化,并将这种文化推向世界,就无论如何也要彻底打倒蒋政权。这就是今次事变的内在意义,也是打倒蒋政权的必须具备的第一义的理由。”宣称:“东洋文化”在“支那”已被破坏,必须由日本来重新建立“大东亚新秩序”。而这是“历史的必然,道德的必然”。并计划“以亲和思想为核心”,对中国民众“加以教育培养”。[1]p67,88,150在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积极策划下,一整套完整的文化侵华理论被炮制出来。在这些侵略理论的鼓噪叫嚣下,日本对华军事侵略的同时,全面展开了对华文化摧残。

抗战期间,日寇疯狂侵略中国东部地区,以暴虐、野蛮的手段,对中国大中学校、科研机构、出版社、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实行轰炸、纵火、劫掠,极尽推残破坏之能事,极力毁灭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给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造成深重的创伤。日寇对中国文化摧残之烈和创伤之重首推中国教育事业。日军将学校当作轰炸的重点,因为它是“支那的排日、抗日思想的策源地”。[2]p136据不完全统计,仅抗战第一年,全国公办与私立大专学校财产损失就达4172万元。①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教育统计》,教育通讯,1939,(5).正如1946年11月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届大会上递交的报告书中所指出的:“抗战八年间,我国教育文化,曾受敌人之重大摧残。日人认为各级学校均为反日集团,所有知识青年,均系危险分子。为欲达到其长期统治中国之目的,故极力奴化我青年之思想,摧残我教育及文化机关,欲以消灭我固有之文化。因此之故,战时我国教育文化之损失,乃至是惊人。”[3]p298-299

新闻媒体是政治宣传的重要工具,也成为日军侵华的重要舆论阵地。日寇在所占地区大量发行汉文报纸,而原有的中方报纸则被扫荡殆尽,为侵略战争立本张目。它们美化侵略,颠倒黑白,大力鼓吹“侵华有功”,宣扬“我们不但应当纪念它脱离了蒋政权的暴政,得到了更生的机会,我们更应当感激友邦圣战伟大的意义”[4]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论来麻痹民众,成为日军抵制抗日文化、散播殖民理论的重要工具。

经过日本帝国主义的扭曲,原本作为文明象征的文化,却成了野蛮侵略的手段。日军的文化入侵已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极大危害,“它虽然没有敌机轰炸那么伤心惨目,虽然没有仇货走私那么易于堵截,但其削弱民族意识,降低民众对于抗战之认识的害处,比较敌机之轰炸和仇货之倾销却是阴险得万倍。”[5]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文化的肆意侵害,欲以日本“大和文化”取而代之,从心灵上腐蚀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中国的抗战文化必须也必然要服从并服务于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成为教育和动员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精神武器。因此,我们必须“为创造中华民国的新文化而努力,为动员一切力量,加紧团结抗战进步,争取最后胜利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粉碎敌寇汉奸们配合着政治诱降而提出并进行的‘文化运动’”。[6]

二、部分民众的模糊认识摧残着民族斗志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开始陷入近代以来最为严重的民族危机中。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社会各界爱国志士逐渐形成广泛共识:只有全民族团结一致,奋起抗战,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全国同胞从此只有一条路——死里求生。”[7]基于这一认识,中

国共产党在长征到达陕北后,即在瓦窑堡会议上明确指出“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与上层的),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与其走狗蒋介石”[8]p610,从而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七七事变”后,中日矛盾急剧上升。在日益高涨的抗日声浪中,国共两党逐渐达成妥协。南京《中央日报》发表《中国共产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宣告:“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9]随即,蒋介石针对《国共合作宣言》发表谈话,提出:“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10]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然而,在此国难当头之际,并非所有中国民众都能清醒地认识到“灭亡的危险已经临到每个中国人的头上,敌人的进攻依然有加无已,抗敌救亡成了每个中国人的迫切任务。”[11]本应成为抗日主体的社会民众仍有不少人无动于衷,其思想状况不容乐观。一些人不愿正视残酷的现实,不关心抗战的前途,也不去寻求切实可行的拯救方案,而是固执着“精神胜利”的阿Q法宝,空想着“两国交兵,哀者胜矣”来欺人欺己。“日本帝国主义者凶恶的侵略,不但不能使阿Q主义者彻底觉醒本身的错误幻觉,而且更使他们惶恐天地,尽量发挥阿Q主义的精神,希望日本仍能与中国和平,妄想偏安苟存”。[12]一些人缺乏“忧国忧民”的情怀,更不能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谛,而是暴露出狭隘的自私倾向,国难当头之时,“有好些同胞对于国运依然漠不关心,奸商则囤积居奇,操纵物价,大图发其国难财;少数说教的人还在以关心抗战为可耻;这些实在是值得痛心的事。”[13]还有些人则干脆沉迷复古,力图依托古代圣贤的“神灵”来求得心理的慰藉,重新涌动起尊孔复古的暗流,“袁世凯当年所提倡的复古、尊孔、祭天等等,随着几年来国土的拱让,竟有力地抬起头来。”[14]p162这些倾向在抗战前后已形成一股巨大的感染力量,侵蚀着人们心灵,摧残着民族斗志,“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首创精神。”[15]p765

岌岌可危的抗战局势与部分民众对抗战形势的模糊认识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状况对于全民族同仇敌忾,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显然非常不利。面对凶恶而强大的敌人,积贫积弱的中国不仅需要在军事上做好充分的应对,同时必须尽快地唤醒还在沉睡中的部分民众,举全国之力,形成巨大的抗战声浪。因此,欲要救国,必先立人,即要通过广泛的文化动员,肃清部分民众对抗战形势的模糊认识,使其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奴性,增强危机观念,培养国民意识,以战斗的姿态投身到抗敌斗争中。宣传抗战,警醒国人,是文化人不可推卸的职责。

三、文化界自发的斗争难以形成抗日合力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得寸进尺,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加深。由于国民党当局奉行“不抵抗主义”,致使广大文人爱国有心,报国无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无忌,任凭痛苦和屈辱像毒蛇一样咬噬自己的心灵。“七七”事变发生后,“故国正涂炭,生民如倒悬”[16]p320,长期以来压抑在文人心中的爱国热情犹如火山一样迸发。他们毫不怀疑地深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必将以失败告终,伟大的中华民族经过烽火的洗礼将变成一只再生的凤凰,她将洗尽百年来的耻辱,以崭新的姿态振兴和腾飞。中国的文化人明确意识到,这场战争的胜负将决定国家民族的命运,将决定中国文化的命运,也决定着自身的命运。文化界知识分子以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中,擂响了时代的鼓声,奏出了时代的强音。

进步文人和青年学生到处奔走呼号,愤怒谴责日本侵略者的野蛮罪行,热情歌颂抗日将士的英勇战斗,大声呼吁全民总动员,一起来保家卫国,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空前未有的抗日文化运动高潮。但是,中国的文化界向来比较复杂,门户之见较深,加上“文人相轻”之陋习,因而团结是个大问题。由于分属不同的阶级和集团,加之世界观及艺术方法论方面的差异,知识分子始终没有能够真正地组织起来,甚至文艺的宣传、创作及出版往往形成

自流。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后,文化界尽管也建立了诸如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武汉文化界抗敌协会等行业性或区域性的组织,“但因种种原因不能一致,总不能有好的成果。”[17]

近代中国屡遭外敌欺凌,社会矛盾尖锐突出,政局动荡不安,不仅促成了文化救国呼声的日益强烈,同时也造成了文化领域思想的纷杂混乱。“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救亡图存的危局,1934年和1935年知识分子之间即掀起了两次大规模的激烈辩论。在抗日救国的一致目标之下,采取何种方式救国成为争论的焦点,全盘西化的激进论调和文化复古主义的时代倒退均对全民抗战造成了极大危害。这种不顾中国实际、脱离大众心理的高谈阔论,既无力抵抗日本强势的文化渗透,也无益于号召动员广大民众积极参加抗战。而意识到上述两种思想危害性的有识之士对其的批判,又多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下去揭露其真实面目,结果导致全面抗战爆发后,文化复古、全盘西化、文化折衷等等错误观点,仍然在社会上广为流行。如陈序经在《抗战时期的西化问题》一文中仍坚持认为,全盘西化是抗战建国的唯一出路,“不但在理论上我们觉得全盘西化的必要,就是在事实上,我们也是朝着这条路走。”[18]文化复古主义者则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钱穆认为,要恢复民族精神,“第一要恢复中国固有的道德,这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观念”。[19]p23很显然,钱穆主张中国欲要摆脱民族危机,文化上应采用封建社会的精神(封建传统伦理道德)才能求得生机。

政治态度、文化立场、学术思想、艺术风格等等的差异,导致文化人之间的无谓争论难以平息,抗战思想难以集中统一,一致对外的局面无法形成。面对战时文化界的种种乱象,中共中央深刻认识到,建立并巩固文化统一战线,增强文化人内部的团结,对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为此,194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出指示,要求各抗日根据地“从有相当威信与地位的共产党员文化人或非党的文化干部中,培养一小部分在文化运动中能够担任组织工作的干部”,对抗日文化运动进行必要的领导。“没有这些文化组织工作者,文化人内部的很好团结,文化人以及文化团体的效能的充分发挥是很困难的。”[20]p165

四、少数文人错误甚至反动的论调动摇和损害了民族自信心

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烧杀抢掠、血腥屠戮中国人民的严酷现实,绝大多数爱国知识分子毅然抛弃以前不切实际的幻想,自觉汇聚到抗日救亡的旗帜之下,决心“在抗战中多尽斗争的责任”[21]。但就相当部分文人而言,对于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仍然缺乏充分的认识,更未曾预料到在未来漫长的抗战岁月里还会出现政治日趋腐败,经济更加困难,敌人诱降,汉奸捣乱,抗日阵营中不坚定分子动摇叛变和悲观失望情绪不断漫延等等严重的问题。梁实秋在其所主持的《中央日报·平明副刊》中就曾声言:“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22]p357同时抗战初期社会上流行“前线主义”的模糊观念,不少知识界人士认为:在战争年代,只有军事最重要,惟有它才能决定一切,大炮一响笔这支武器便没用了。[23]p7

更为严重的是,极少数国民党方面的文人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唱着相反的论调。周佛海、熊式辉、顾祝同、陶希圣、梅思平、高宗武、罗君强等组织所谓的“低调俱乐部”认为“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因而坚决反对蒋介石联共抗日,决心奉汪精卫为“精神领袖”,从事“和平运动”。他们鼓吹“抗战必亡”的谬论,诬蔑主张抗战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高调,埋怨“蒋老总不应该把中国的命运押在西方的一边”,怕的是“远水难救近火”。他们竭力挑拨国共关系,破坏两党合作,诬蔑共产党是“以抗日为倒蒋的工具”,是“利用民族意识”,来“摧残民族断送国家”。[24]p311这种投降卖国的反动论调,尤其在沦陷区和国统区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抗战初期文化运动的发展在不同地域也呈现出

明显的不平衡性。“抗战愈紧张、愈积极的地区,新文化运动也愈发展。同时,一般的说,新文化运动在抗战第一阶段中,还赶不上军事的需要。”[25]p228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地在政治上极力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大肆宣扬封建法西斯主义。在文化领域,1940年4月,陈铨、林同济等创办《战国策》半月刊,后又在《大公报》开辟《战国》副刊,卖力地宣传法西斯理论,为蒋介石独裁专制造舆论,形成了所谓“战国策派”。1942年9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道藩亲自出马发表了《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明确提出只准有一种为国民党反动政治服务的“文艺”。同月,国民党又在五届十一中全会上通过了所谓《文化运动纲领》,对抗战的进步文艺采取了一系列限制和禁止措施。国民党对抗战文化的破坏,对于投身抗战中的国统区文化界人士产生了难以消除的消极影响。“现实环境中的不断的颠踬和生活的艰困,渐次的消磨了工作者们的热情,人们对决生死存亡的反法西斯战争,也终于渐次的失却了由衷的关注。迷惘,冷漠,懒散,草率,失却了追求真理的热,衰退了改善社会的诚,中国式的名土作风加上了外国式的奥布洛莫夫习气,沉滞与自弃的空气,渐次的弥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22]p229为了使全国各地的文化界人士真正团结起来,使文艺这个强有力的战斗武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对文化战线进行正确引导,建立起全国性的文化统一战线,以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

[1](日)宇田尚.对支文化工作草案[G].东京:改造社,1939.

[2](日)粟屋义纯.战争与宣传[M].东京:时代社,1939.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教育(1)[G].北京:档案出版社,1997.

[4]新民会.建设东亚新秩序运动告市民书[N].北平新民报, 1939-3-7.

[5]社论.文化工作者应努力的是什么?[J].群众,1940,(30).

[6]社论.文化界努力的方向[N].新华日报,1940-4-26.

[7]社评.全国同胞只有一条路[N].天津大公报,1932-2-2.

[8]瓦窑堡会议.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年12月25日)[A].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9]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N].南京中央日报,1937-9-23.

[10]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宣言》发表谈话[N].南京中央日报,1937-9-24.

[11]艾思奇.新启蒙座谈[J].读书月报(创刊号),1937,(5).

[12]辛人.提高国民战斗精神[J].新学识,1938,(7).

[13]郭沫若.新文学的使命[N].新华日报,1943-3-27.

[14]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下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郭沫若.别须和田[A].钟作英.郭沫若诗歌[C].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

[17]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J].自由中国,1938年创刊号.

[18]陈序经.抗战时期的西化问题[J].今日评论,1941,(3).

[19]钱穆.中国传统文化之演进[A].文化建设丛刊(第1辑)[C].南京:青年出版社,1946.

[20]中央宣传部、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文化人与文化团体的指示(1940年10月10日)[A].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C].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21]老舍.文章下乡,文章入伍[J].中苏文艺月刊,1941,(1).

[22]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南方局领导下的重庆抗战文艺运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3]饶良伦.烽火文心:抗战时期文化人心路历程[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

[24]南京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汪精卫集团卖国投敌批判资料选编[G].南京: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1981.

[25]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抗战中的中国文化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责任编辑:魏登云)

On the Necessity of Setting up Anti-Japanese Cultural United Front

ZHANG Yong1,YANG Yong1,LANG Yu2
(1.TheResearchCenterforCCP’SRevolutionarySpiritand CulturalResource,ZunyiNormalCollege,Zunyi563002,China;2.Ecl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Guizhou universy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Bijie 551700,china)

Anti—Japanese war,the largest war against the aggression from foreign forces in Chinese modern history,witnessed the contes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ese not only in military field but in political culture.Besides military attack,Japanese imperialist encroachedon China culturally.Manypatriotsdevoted themselvesto Chinesedestiny,buttheyheld differentattitudes towardsthe struggle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due to discrepant world views,which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on anti-Japanese war;what’s worse, a few scholars expressed a reactionary slogan“Chinese People will be subjugated even if they fight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affecting Chinese people’s national self-confidence.Therefore,it was necessary and emergent to set up a cultural united front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if the right direction of cultural movement about a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was stuck to and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upon the war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was exerted.

cultural united front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necessity;emergency

K265

A

1009-3583(2016)-0047-05

2016-04-15

贵州省社科规划课题“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统战工作研究”(14GZYB04)

张 勇,男,湖北荆门人,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教授,博士。阳 勇,男,湖南常德人,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抗战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谁远谁近?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抗战风骨不可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