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熊 亮
扎根生活沃土 培育数学思维之花
湖南熊亮
【摘要】长久以来,被誉为“科学皇后”的数学,在科技领域的拓展上一直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数学的应用更为广泛。但在数学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却过多地强调了以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学生单一被动地接受知识和结论,从而使学生慢慢地对数学课产生“沉闷、没趣”的情感,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关键词】数学 兴趣 教学情境 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架设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存在。唯有如此,才能让凝固的数学变为生动的数学,让理论的数学成为实践的数学;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对数学的个性化体验,使数学课堂真正焕发生出命的活力。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与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课堂设置成生活的舞台,把真实的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因此在教学中,情境的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要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首先必须要有情趣,同时所设问题还要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问题过易或过难,都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不仅要熟悉教科书,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智能水平和生活经验,提出既为学生所熟悉又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从不同方向看”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如下图文并茂的问题情境:在“高山流水”的古典音乐背景下,在一个云雾缭绕的群山中,树木郁郁葱葱,青山连绵起伏——随着音乐的不断流淌,画面的不断变换,一首诗跃然出现在屏幕上:
横看成林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诗词入课堂,同学们脸上荡漾起会心的笑容,我适时提问:“同学们,这首千古传颂的名句,你知道它蕴涵了一个怎样深刻的道理吗?”此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整节课通过情境的设置,学生体验了数学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一扫过去那种启而不发的沉闷气氛,课堂其乐融融,充盈着春天般的活力。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最活泼的阶段,爱动是学生的天性,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和感召力,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
因此,书本上的很多知识,只要有可能,都可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实践,让他们在活动中深入领会知识的内涵。彼此间的交流,解决了他们对那些死板的数字、对称轴、对称图形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了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积极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一节课显得那么短暂。
应用,是数学教学的第一要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使他养成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图案设计”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为了推动班级的精神文化的建设,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请你利用所学知识,为班级设计一个标志,这个标志要能体现本班的特色及精神风貌。十五分钟后,各小组将设计图案张贴到黑板上,并派一名代表陈述自己的设计意图。然后,由全体同学举手表决选出最有创意的标志。此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立即动用所学知识投入到蓝图的设计之中。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这一生活问题的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渗透了集体主义教育,培养了美术设计、思维想象、审美鉴赏、探索创新等多种能力。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努力寻找数学和生活的结合点,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这不仅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只有真正做到扎根生活沃土,才能培育出绚丽的数学思维之花。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澧阳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