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亚华
(衡阳日报社,湖南 衡阳 421001)
涉得深水抓活鱼深入方知百姓心
——民生新闻要在“接地气”上下真功夫
□胡亚华
(衡阳日报社,湖南衡阳421001)
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蕴藏着最鲜活、最丰富的新闻资源,“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深入实践才能富有生活气息,扎根群众才能产生真情实感,新闻报道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才会有清新朴实的文风,才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为新闻工作者“接地气”,密切联系群众指明了方向。
在当今信息时代,一些记者丢掉了新闻前辈“用脚板跑新闻”的优良作风,热衷从网络、办公室、会议中找新闻,这是一种本末倒置极其错误的倾向,也违背了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
众所周知,植根群众沃土,千方百计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新闻报道才能展现出浓郁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只有身心走进群众深处,在思想感情上与群众水乳交融,心心相印,才能写出有特色、见真情的好稿件。同样,民生新闻也必须在“接地气”上下真功夫,永不割断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脐带,让记者始终在基层、在路上、在现场成为一种工作常态。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关注人民群众生计,关心普通市民生活的新闻,内容上锁定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信息,透过群众身边事的复杂现象,直奔内核,掘根溯源,发现本质,为百姓解疑释惑。
抓住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跟踪报道。记者须深入采访,不仅详尽了解整个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还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一双哲学慧眼,深入剖析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从民生的视角,充满人情味地讲好新闻故事,以发挥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替政府有关部门解忧的实际作用,从而彰显民生新闻的厚度、深度和高度。
2016年4月初,衡阳城区最大水厂——演武坪水厂因提质改造停产施工,将导致城区大面积供水压力骤降,地势高、楼层高用户停水,停水时间自4月1日晚至4日晚。
这则停水通知在湖南《衡阳晚报》2016年3月30日第四版刊发后,引起不少市民情绪的强烈波动。4月2日至4日恰巧是清明小长假,市民对此议论纷纷,少数人在网络上竞相发帖、顶帖,散布“清明停水,假期泡汤”等不满情绪,甚至串通部分不明真相的市民欲到政府集体上访。
次日清早,笔者便带着强烈的责任感,赶到演武坪水厂提质改造施工工地现场,详细了解停水原因,停水影响范围,施工工程进度,以及施工改造给居民用水带来的好处。最终调查得出的结论为,改造换阀停水势在必行,改造后制水工艺将大为改善,水质明显提高,且此次施工仅会造成城区局部高层停水。清明期间,大量居民回乡祭扫,用水量大减,正是停水换阀的最佳时机。水务集团还承诺,将力争40个小时(2天之内)完成装阀任务。
笔者当即赶写了这则《城区居民日常基本用水有保障》千字长文刊发在次日(2016年4月1日)《衡阳晚报》二版头条,文章刊发后,疑团消失了,社会强烈反响,“晚报善解人意,替民释惑,为民解愁,让我们吃上了定心丸。”原本打算到市政府集会上访的市民感慨地说,谣言止于智者,晚报最是贴心,值得信赖,我们总算可以放心度假,回乡祭扫先祖了。
新闻的核心永远是有血有肉的人,脚上的泥土、身上的灰尘,正是时代给予新闻工作者的最佳馈赠,也是对一线记者的最高褒奖。民生新闻要着力发挥为百姓排忧解难,替政府有关部门解忧的实际作用,记者必须要带着浓重的人文情怀奔走在新闻一线。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经常与群众摸爬滚打在一起,才能真切了解群众在想什么、干什么,熟知他们的心态和情绪,摸准把握百姓的脉搏和心跳,使自己成为与群众心灵相通、心心相印的知音,成为反映群众愿望、意见和呼声的代言人,才能用笔墨、镜头定格下无数鲜活的瞬间,记录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同时也使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媒体的监督和呼吁得以迅速解决。
笔者采写的《这里的自来水究竟怎么了?》(2001年8月31日《衡阳晚报》头版)仅340字,堪称小小“豆腐块”,却滴墨成趣。小小“豆腐块”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该文让八百户居民喝上了“放心水”。
2001年秋天,笔者在调查走访衡阳雁峰路居民为公厕犯困、四处拉撒之事时,偶然发现这里饮用水浑浊、有异味,当地3000余居民近百名出现了肠胃不适,乏力、头昏等症状,数人因洗澡水不洁,长满浓疮,部分妇女甚至患上了严重妇科病。
群众的疾苦引发笔者内心的强烈共鸣。围绕这一重大新闻线索,短短10多天内,笔者头顶烈日往返雁峰山达30余次,进行了深入、扎实的采访,先后走访相关居民户,广泛听取意见并在家中停电的情况下,秉烛赶写了《这里的自来水究竟怎么了?》一文,引发社会强烈反响,文章见报第二天,《潇湘晨报》以漫画形式,图文并茂全文转发,《羊城晚报》要闻部负责人致电本报了解事态进展详情,衡阳市各大媒体闻风而动,相继跟踪报道,卫生防疫、自来水公司等相关部门联手勘管线、查水源,揭开了房地产商偷接自来水管,污染生活饮用水的黑幕。经过近半个月的改水道、勤检测,雁峰路自来水逐渐由浊转清,当地800多户人家终于喝上了渴盼已久的“放心水”。
这些连续报道对整个新闻事件进行梳理、理性分析和多层次展现,最大限度地彰显了民生新闻的价值,凸显了浓郁的人文关怀,最终这则短小精悍的报道,获得了2001年度湖南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
这次“接地气”的成功采访,也让我深深感悟到:真正俯下身,沉下心,与群众面对面互助,心贴心交流,才能捕捉到最生动的场景,挖掘最感人的故事,让记者为民代言的拳拳赤诚之心洋溢于字里行间。
身边风景、停水信息、天气情况、出行参考、肉菜水果涨跌行情……等实用资讯信息与百姓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最能满足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需求,《衡阳晚报》秉承扎根民生的不变血脉,民生新闻核心主打为用户提供囊括生活解难、本土热闻等全面服务宗旨,譬如水管爆了几时修好?燃气管道何时才能铺到家门口?道路提质改造多条公交线路走向调整等民众共同关心的话题,为读者提供贴心、有用的生活资讯服务。
民生新闻在选题上注意与生活贴近,用低姿态视角寻找区域内受众普遍关心的兴趣点,发布本土公共资讯,挖掘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关心的、与公众生活紧密联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话题。
《衡阳晚报》创刊23年来,锻造了“市民热线”、“热线帮帮帮”、“生活资讯”等一批民生品牌栏目……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为你而动”的民生情怀,更以新锐的办报风格和服务市民的办报理念嬴得了读者赞誉。
衡阳雅称“雁城”,可近些年来,由生态环境恶化,令雁城有名无实。近30年来,大雁首次“回家”过冬的资讯,终结了“雁城无雁”的尴尬,这一新闻具有划时代标志性意义,也让笔者兴奋不已。
作者敏感地捕捉了这道令人惊喜的江口鸟洲新风景,以短跑者的快捷,最先将此文以身边新风景的资讯形式在2014年10月13日《衡阳晚报》六版头条率先独家报道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再加上稿件写得颇具特色,文字生动传神,如“6只豆雁趴下安然入眠,3只分别侧立,警觉地注视四周,‘站岗放哨’”,等,不仅读者好评如潮,还引来全国各地的观鸟爱好者竞相奔向江口鸟洲,观雁阵,辨鸟音;《湖南日报》、《潇湘晨报》等省内各主流媒体头版图文并茂纷纷转发大雁“回家”喜讯;雁阵迁徙侧面印证了生态环境的改善,衡阳市上下掀起了新一轮爱鸟护鸟的高潮,激发了市民爱护环境的热情。此文获2014年度湖南省市州报好新闻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