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学生“相异构想”之我见

2016-02-14 03:07邓宣春
珠江教育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错误笔者教师

邓宣春

(广宁县元恺学校,广东 肇庆 526300)

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这个字明明跟学生纠正了很多遍,怎么学生还是写不对呢?”“为什么学生记得特别牢固的,往往总是错误的知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学生大脑中“相异构想”的干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相异构想”,指的是“学生由感性认识得出的偏离科学现象本质和科学概念的理解与想法”。有研究表明,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经历,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思维方式,也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相异构想”,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具备一种原始的认知结构,他们是以这种原始的认知结构来构建对新知识的理解的”。由此可知,“相异构想”是客观存在的,它错误地阻碍了正确知识的接受,也错误地“同化”着一些新知识,其消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如果不处理好“相异构想”,正确的知识就难以在学生的头脑中立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高度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并设法解决。

一、掌握学情,了解学生的“相异构想”

既然知道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与要掌握的知识、概念相悖,甚至大相径庭的“相异构想”,那么,在备课时,教师就要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更多地思考学生可能出现的“相异构想”,摸清正确知识形成和接受的可能障碍,并设计解决的预案,以便在课堂上当学生的“相异构想”充分显现时,可以做到应对有方、解决有法,使正确的知识彻底替代学生原有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知识。

二、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充分暴露“相异构想”

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但在平时授课中,教师通常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严格地控制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学生思维的每一个进程,学生都是按照教师的“预设”径直地获得正确答案。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很完整,但它并没有给学生充分暴露“相异构想”的机会,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肯定是打了折扣的。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搭建平台,创造更多机会鼓励学生暴露“相异构想”,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如何改正,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当学生不敢或不愿暴露自己的想法时,教师要善于洞察他们的心理,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励学生大胆表现。比如可以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景,精心设计一两个有针对性的问题,或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交流讨论等,引导学生展开对话,让“相异构想”得到有效的呈现与解决。当学生暴露了他们错误的“相异构想”时,教师要予以尊重,并主动了解学生的主观世界,承认他们的错误产生的合理性,而不是强硬、轻易地否认、打击学生的错误想法。如果教师生硬地否定学生的“相异构想”,哪怕他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他也会在你否认他的第一时间产生抵触情绪。而一旦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后,我们要再想引导他跟着你的思路去深入地认识、正确地理解就比较难了。所以,在发现学生错误的“相异构想”时,为了他的自尊,我们可以假装说:“真巧,老师曾经也是像你这样想的,后来……才明白”;或者组织学生质疑切磋、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原来的“相异构想”在某些方面违背了常理或公认的原理。通过这样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亲其师”,进而实现“信其道”,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作业,及时批阅,去发现学生的“相异构想”。教师要对这些“相异构想”进行整理、归类、分析,以便在下一节课上进行有的放矢地点评,在此基础上查漏补缺,巩固提升,不断纠正学生的“相异构想”。

三、灵活处理,解决学生的“想异构想”

(一)培养逻辑思维,改造“相异构想”

正确的,肯定是符合逻辑的。我们可以借助学生对事物、词句的理解来帮助学生发现和改造“相异构想”。比如学生常常将“自知之明”的“明”写成“名”,这是由同音引发的错误。如何纠正?原先笔者采用的是简单的方法:直接让学生抄写十遍、二十遍。刚抄完,学生或许还记得;可过了几天,很多学生又写成了原来错误的那个。后来,笔者尝试引导学生理解两个“míng”字的含义:“明”有明白、了解的意思,“名”是名声、声望的意思,而“自知之明”的意思是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那么,这个“míng”到底是哪个呢?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好地让学生发现和改造了原来错误的“相异构想”。

(二)引导“相异构想”从隐蔽走向显性,并对比解决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暴露“相异构想”,再将之与所学的正确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到以前观念的偏颇之处。比如上个学期,笔者在讲解缩句时曾讲到:“他高兴得跳起来”应省略“__得”后面的词语,改成“他高兴”。当时学生好像都会了。但过了一天,在句型总练习中又出现了这道题,笔者在巡视时发现竟然有大部分学生都将句子缩成“他跳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前天刚讲过,今天竟然又有这么多人出错。笔者当时没有急着指出他们的错误,而是让他们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做每道题的想法,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笔者认真倾听。听了之后,才知道他们脑海里都有一个相同的“相异构想”,认为“高兴得”是个形容词,动词前的形容词都应该去掉。明确了学生的“相异构想”后,笔者就举例让学生讨论:“他高兴得跳起来”与“他迅速地举起手”这两个句子重点讲的分别是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后,很快得出:第一句主要讲“他高兴”,第二句是“他举起手”。紧接着,笔者进一步深入地跟学生分析:在“他高兴得跳起来”中,“跳起来”是补语,是用来形容高兴的程度,所以缩句为“他高兴”;而第二句“他迅速地举起手”,主要讲的是“他举起手”而不是“他迅速”,“迅速地”是用来强调“举起手”的速度,所以要缩为“他举起手”。在这个比较的基础上再小结缩句的方法:

(1)去掉“__得”后面的补语;

(2)去掉名词或动词前面的“__的”“__地”之类的形容词或副词。在学生理解、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方法,这样学生后来遇到此类型的缩句时正确率大大提高了。

(三)及时巩固,彻底清除“相异构想”

在学生认识到他原来的想法是错误的,并形成了正确的观念之后,教师还应尽快给以复习的机会,使正确的观念在短时间内再一次得到巩固与强化,不给错误的“相异构想”死灰复燃的机会。

总而言之,“相异构想”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每天都会遇到的难题,它给我们的教学实践带来很大困扰,我们只有认真面对,仔细研究,深入探索,才能有效解决,并进而提高语文课程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吴雪冰.关注学生“相异构想”,提高语文学习效率[J].学周刊,2014(12).

[2]王素丽.“相异构想”:语文教学亟待正视的问题[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4).

[3] 佟建林.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效能[J].赤子(中旬),2013(7).

[4] 张人利.后“茶馆式”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错误笔者教师
在错误中成长
最美教师
老师,别走……
教师如何说课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不犯同样错误
圆我教师梦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