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妹桥
(金利镇初级中学,广东 肇庆 526105)
合唱是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一种集体的声乐活动,它是由群众的歌唱逐渐发展而形成的。《艺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参与艺术活动、充分展现艺术才华。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初中生合唱课的重要性也不断体现出来。合唱对学生的音乐修养、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合唱作为声乐艺术的一种,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合唱促进了我国歌唱事业迅速发展,以中央少女合唱团、银河少年合唱团、北京天使合唱团为代表的少年合唱团已跻身于世界著名童声合唱团之列。与此同时,它不仅能引导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也能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的兴趣,我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拥有合唱团最多的国家。
目前,我国的少儿合唱总的艺术水平属于低水平状态,我国合唱教育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很多中小学至今还缺乏专职的音乐教师;学生被繁重的功课压得根本没时间来训练;在初中生合唱训练中教师不注重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一味追求音量大而导致出现大高声喊唱。初中生时期孩子们的声带是娇弱的,而十几岁的孩子又正是青春发育变声期,不少唱法对其嗓音发育是很不利的。比如在用声误区方面片面追求初中生的“娃娃声”,并且要求声音“竖”与“实”的虚声音,因此在整个合唱效果出来的声音是不协调且声音是扁的、尖的,缺乏力度、弹性和艺术的感染力。这样的训练方法是缺乏对合唱美感的理解,如何科学有效提高初中生合唱的质量有许多问题值得去探讨。
合唱首先要求处于振奋、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之中。我们平时歌唱姿势有站式训练和坐式训练。发声训练最好站式训练,让学生站着训练,正确的歌唱姿势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发声训练效果。站式训练,要求身体自然直立,全身保持松弛,双脚稍微分开,身体重心要落在一虚一实的双腿上,脚跟虚而脚尖实,这样有助于小腹收缩和气息的稳定,双眼平视,面部表情自然。坐式训练,由于合唱训练过程既是体力劳动又是脑力劳动的活动过程。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看,尽量减少体力的消耗,所以可以提倡坐的训练,但在排练时,适量让学生做一些放松运动,如动动手脚、扭扭脖子、弯弯腰,坐着训练不等于身体完全松弛,相反,坐着训练是更需要良好的姿态。坐着训练时上身必须保持直立时的姿态,两腿不可叠起,也不可以将双脚放在前面的椅凳上,挺胸收小腹肩微向前下垂,两眼平视水平线。坐在椅子时必须保持“随时离开椅子而起立”的准备,要有非常警觉而灵活地随时可以将身体移向任何方向的感觉。[1]
首先,合唱训练中要树立“呼吸理念”。合唱艺术的特点是众口一致、整齐划一,即呼吸、字正、腔圆、声区统一,呼吸是歌唱的唯一动力。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而优美的音质、音准无一不是以正确的呼吸方法为基础。歌唱呼吸是一种有意识,有控制的活动,是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掌握的。而初中生未受到歌唱训练前气息总是很浅的,往往出现以下现象:吸气用鼻子抽风,肩膀随着耸起,上胸口鼓起或吸气太深憋在胸口,然后呼气时一呵而出,毫无控制,这样常常会导致喉咙用力,所以在合唱训练中要树立“呼吸理念”是关键。
再次,由于合唱的呼吸与独唱的呼吸有很大的区别,独唱的呼吸是属于个人的行为,而合唱的呼吸要求整体性的统一,训练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合唱呼吸的步骤有:吸气—憋气—呼气。合唱呼吸的方法有缓吸缓呼、急吸缓呼、缓吸急呼、急吸急呼。按照作品的呼吸有三种:整体性呼吸即全体合唱队员在作品中的某个地方统一呼吸,同时换气,这是合唱气息训练中最常用的呼吸方法;局部性呼吸,既以声部为单位进行吸、呼、换气,在复调作品中常用的方法;循环性呼吸,即每个人根据自己气息的深、浅、长、短做不同吸、呼、换气,但在初中生合唱训练中不宜讲太多的理论知识,老师应用形象的言语深入浅出地加以正确的示范,如:什么是歌唱的“呼吸”,让孩子们亲身经历直观其过程—学吹嘴上固定上橡皮筋的气球,当给它吹气时,它就会不断的往上膨胀,当气球的气流在外作用力的情况下从气口流出时,橡皮筋就发出“吱吱”的声响,直到没气了。那么人体的胸腹部好比气球,橡皮筋就向我们所说的人体声带,当人体吸气的时候,软肋部像身体的外部扩张,横膈膜下降,当呼吸的时候,气流通过声带而发出声音,如睡眠时的口鼻同吸、闻花、吹蜡烛、打呵欠等方法来体验吸气呼气的动作位置。在呼吸训练基础上,可以进行控制练习,如做打“嘟”的练习,体验双唇的放松程度,从而衡量气息的连贯性,然后再进行做五度内的上下行练习。反复多次,去体验歌唱时所用的气息支点。
在初中生合唱课堂训练中,首要目标就是获得干净柔和的声音,而不是追求音量和力度。我们在训练轻声歌唱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养成自然歌唱的习惯,避免学生出现喊唱现象,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的有效手段。有以下两种途径:
1.轻声歌唱。轻声合唱是获得美好合唱头声的有效途径。坚定积极地运用轻声歌唱就能使学生自然的体会到各发音器官在歌唱时使如何协调活动,并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我们所说的轻声歌唱,即是在相当于力度记号p和mp的声音范围内进行的歌唱训练。首先,像妈妈哼催眠曲那样的轻柔歌声、轻松愉快、自然流畅,它要求有良好的气息支持,稳定喉头状态,并不是消极的漏气声音—消极的嘘声,气声。而它的好处在于能使学生安静下来,精神集中,及时注意到老师的提示,并按要求和提示去做,便于消除不必要的紧张。放松喉肌,正确打开喉咙,减少声音的负荷,避免损失嗓音。由于轻声带出假声—歌唱中的假声是高位置的,利用假声来找头声,是一条有效的捷径。童声训练中轻声及时关闭声带,所以只有轻声练习才能从中体验假声的感觉,而放开喉咙大唱大叫是永远找不到“假声”。在合唱训练时既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同时又能听到其它声部的进行,并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声音,这样才能使各声部在音量、音色、音准等方面协调平衡。轻声歌唱的方法有:①面罩唱法,即歌唱的时候,面上的肌肉是全振动的;②关闭唱法,即歌唱的时候用轻声歌唱。
2.直声训练法。所谓的直声训练法是指训练队员的直声演唱能力。由于合唱中,每个队员的声音,频率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控制共鸣,如不加以训练和控制,将导致合唱的整体音响的统一和谐受到影响,只有运用直声演唱的声音才能使各个队员的声音容易糅和到一起,从而获得纯净轻彻的音质且在多声部的训练中和声效果清晰,统一和谐,一般都表现在慢板优美抒情的演唱作品。
合唱艺术是一种魅力无穷的歌唱艺术,要求做到科学的发声统一,比例适当的均衡,达到声音和音乐两方面歌声的和谐,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声音和谐
整体音色和谐,在合唱中非常重要。各声部的音色具有个性化,又要有整体的统一。这需要合唱队员懂得辨别合唱音色的要求,提高对合唱音色认识,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获得。合唱音色与人的情感因素有关,这是统一合唱音色的基础,如兴高采烈的时候,音色显得明亮圆润;怒不可遏的时候,音色变得音促声扬;悲痛欲绝的时候,音色显得灰暗沉闷;而深情赞美的时候,音色又变得舒缓轻柔……可以说,声音色彩的丰富性,是随着情感的转移与旋律的起伏而变化的,而这一切情绪的改变,都离不开歌唱的起声(即歌唱发声开始的瞬间),正确的起声预示了音乐的速度、力度和情绪,并赋予了音色以理想的基调。因此,在合唱训练中要培养合唱队员对合唱作品思想内容的正确理解与感受,懂得用什么样的情绪去演唱作品。
初中生合唱大部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合唱的音色、整体感知和对合唱共性认识还比较薄弱,而合唱声部的关系是求大局、找共性、大集体、小自由,像一个大家庭的成员各自有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但他们之间又有统一多变的关系,谁也代替不了谁,谁也离不开谁。[2]所以为了提高合唱队员的相互协作歌唱能力与求得统一协调的音色,还需要老师在适当时安排时间,让学生的欣赏一些国内外优秀的合唱作品,有助于学生在感性上认知合唱理想的音色和整体的表演形式,从而使合唱队员的道德情操得到熏陶。
(2)波动相谐
合唱中的声音不仅是声带振动的生理现象,而且也是合唱的一块调色板,即是一种艺术手段。波动要求合唱成员声音的波动必须统一,包括波动的大小和快慢。以往合唱专业对声音波动的要求有两大派:一派是主张在合唱音响中绝对不允许有任何波动存在,要求每个成员都用“直声”;另一派则主张:因为合唱成员声音是丰富的,受过训练的,可以稍有波动,但所有的波动必须大小和快慢都统一。[3]合唱的音质是否和谐的主要标准就是合唱中所有队员演唱时声波的律动是否一致。
声音波动过小也是影响合唱的不协调因素之一,如果声音没有适当的闭合,声带就处于过松或过紧的状态,造成了声波过大或过小的毛病,归根到底都是气声结合不协调所致。虽然是个别人的不良毛病,但导致了合唱因素杂乱不一,混浊不纯,直接影响了合唱艺术的表现力,所以我们应及时在每个队员的发音上加以训练,适当的运用才能达到不错的效果。
(3)音准和谐
音准是合唱的基础,即是合唱艺术表现的必要前提。我们知道,合唱歌曲均为多声部(最少的也为二声部),所以各个声部唱准各自的旋律是关键,对合唱艺术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一个合唱队演唱的音不准,他都会直接影响着音乐作品效果的好坏,而好的音准来源于基础的训练,所以必须进行科学、系统的专业训练。合唱队音准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如学通乐理、加强视唱训练、练耳训练、分声部训练及整体训练等,而各声部横向统—旋律音准是合唱竖向的和声音准的基础。为了达到合唱音准的准确性,一定要记住不要只突出“唱”,一定要把练声与练耳结合起来,且对大小调、和弦及音程等各类各级的音准唱法加以掌握。
(4)节奏相谐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在进行时就是伴随着一定的有强有弱的相同时间片段,按照一定的次序不断循环重复进行。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没有节奏的音乐也就失去了意义。合唱中的各声部在指挥的统筹下,准确掌握节奏很重要。如果节奏不统一、有快有慢、强弱不齐、有长有短及队员各唱各的,那么在数十人以上的合唱队里,一切都会乱套的。在平时训练当中内容应简单到复杂、先易后难、先单声部后多声部的分类进行。还要注意的是在儿童的训练当中要先用哼鸣练习后用某个合适的母音来练,到了一定程度后可以用带字来练。
陶行知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割。”同样道理,只要对合唱艺术有了兴趣,认真领会歌曲中的思想内涵,并注意各声部的协调和谐,才能自觉地唱好每一首歌。
首先,让学生喜爱合唱,被艺术所吸引并能得到美的享受,能感到身心的喜悦。在合唱教学中往往一开始的一系列练声,音准练习等,都是比较单调枯燥的,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缺乏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学生对合唱兴趣的培养。老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歌唱技巧,以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曲子,例如:活泼好动—选择适合的艺术风格的歌曲,一些短小的中外优秀合唱作品,让他们细心聆听其中各声部的旋律,训练音乐的耳朵;仿力强—多排练形式多样的歌;精神容易发散—排练不易过长;有逆反心理—排练时多鼓励多表扬。
再次,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可以用听赏训练方法,即是“听”和“赏”两方面内容。“听”的主体是全体合唱队员都要进行的一种训练活动,它指的是在排练后,把学生在演唱时的声音用录像机录下来,然后让他们来听,这样使队员从演员角度转换成观众的角色去聆听他们自己的声音。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存在的问题,如台风之类的,所以用角色转换、时间、地点上的不同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能及时改正。且孩子们听到自己的歌声,能给别人带来欢乐,换句话说,孩子们有了幸福感与自豪感,就更加热爱合唱[4]。“赏”就是欣赏,提高初中生对排练作品艺术风格和演唱情绪基调的了解,因此可以选一些有对比性的合唱歌曲,如《茉莉花》,包括东北的和江苏的演唱风格来对比,虽然都是赞美洁白、高雅的茉莉花,表达了一种纯真美好的情感,但由于语言音调、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却各自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地方特色。东北的《茉莉花》具有热情奔放、爽朗坦诚的风格,表现了东北人民豪爽的性格;而江苏的《茉莉花》则表现了委婉、柔和与优美的江南风格,生动刻画了一个温柔文雅的少女对芬芳美丽的茉莉花的爱慕与眷恋之情。
有人将智力因素比作汽车的发动机,而将情感比喻成汽车的燃料。孔子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情感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合唱中所表达的情感呢?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表演时应引导学生在“闻其声,悟其性”之中理解音乐的内涵,从而激发情感。合唱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与引导,抒发真挚的情感。如童声合唱曲《滨海谣》,该曲优美抒情、富于动感、起伏旋律层层展开,将人引入“小船荡漾,水波连绵”的画境中。该合唱曲技巧运用细腻独到,如独唱和半唱的节奏对比,主旋律在高音区引吭高歌,骤然在下行六摸进的手法引申主体,表达了渔乡儿女对祖国富于理想的无限憧憬。[5]这样处理使学生通过音乐的变化起伏,引起情感共鸣,使之自然,准确地在演唱中发自内心真挚的情感。
其次,培养情感—了解学生,真诚相待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得到信任。老师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达到共识。老师可以适当调出一点时间,开一些小会,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对某些作品的心得体会,可以适当知道一些学生内心的想法,包括成长的心理变化等。知道想法以后,就可以更好的引导他们,共同探讨一些问题,良好合作。学生间也可以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在一个好的合唱团学到的东西,可以受益终生的。
总之,合唱艺术是一门立体的、多声的、集体的歌唱艺术,既要求各声部音响的平衡、均衡与协调,又要有多层次的音色、音质及良好的音准。
对于初中生合唱,应根据中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科学地、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并重视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水平、合唱兴趣及情感的不断提高和细致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合理的进行初中学生合唱训练,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革顺.合唱学新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80.
[2] 孙从音.合唱艺术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324-325.
[3] 马革顺.合唱学新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20-21.
[4] 钟维国.童声合唱的训练与指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24.
[5] 孙从音.合唱艺术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37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