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明]王阳明 著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年4月版
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G20杭州峰会开幕式讲话中提出要“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王阳明或引用王阳明的学说。2015年,他在参加全国“两会”讨论时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不仅如此,阳明心学也为诸多中外名家所推崇,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甚至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阳明心学究竟有何魅力?阅读《传习录》,或许能找到答案。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儒家哲学著作。这本书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传习录》共分三卷,互成有机整体,结构相当完整,囊括了王学所有重要观点。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工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中卷有书信八篇,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解释了王学宗旨,另有两篇短文,阐发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王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工夫,提出本体工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其中引人注目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可谓王阳明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
《传习录》记载,王阳明曾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或命题时,常常引用这段话,来帮助或者考查学生对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解,认为王阳明把人的主观意识夸大为唯一的实在,是世界的本原,因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其实仔细阅读《传习录》等王阳明著作,我们会发现王阳明想要表达的是: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花)与作为主体的行为(看花)互相发生作用,花的存在才有意义。离开了主体存在(心),客观宇宙存在对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心外就不存在天地万物。可见“心外无物”说的是意义问题,这和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还是有区别的。阅读《传习录》,我们还会发现,王阳明主张“心是身之主”,强调个体主观能动性在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的成长必须经历艰苦的磨炼,“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的学说非常注重“行”,他提出“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此外,在教育上,王阳明注重道德教化,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的教育理念,与弟子平等相待,教学方法不拘一格。这些教育思想和方法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阅读《传习录》,会让你认识一个真实的王阳明!□◢
本期荐书:浙江省绍兴市阳明中学 彭佳梅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和书法家,心学之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著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为其思想方面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