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寿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工商学院,广东 惠州516057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基于民办高职角度
陈宏寿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工商学院,广东 惠州516057
民办高职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培养能在中小企业从事综合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确定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践行“三对接”的专业建设模式,做好专业教师发展的“加减乘除”,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所培养的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和新变化,促进“校企生”三方共赢和共同发展。
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Cultivation of Business Management talent at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aim to train high-skilled talents engaged in grass-roots management at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realize this goal,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make efforts to determine courses of core vocational competence and build courses of core specialized competence.While practicing the“threejointing”(college-enterprise-student jointing)professional building mode,we should make plans for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In addition,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actively fit in with the new changes and new demands of the developing regional economy,facilitating a win-win common development of colleges,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Key words]business management;vocational core competence;core specialized competence;“three-jointing”(college-enterprise-student jointing);talent training mode
近年来,由于民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所教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再加之考生人数的逐年减少,致使部分民办高职院校濒临重组甚至破产的压力。民办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重视与市场结合,特别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由于与所在区域的中小企业关联较为紧密,更需要提升服务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能力,从而实现向管理要效益。因此,探索如何为中小企业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基层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迫在眉睫。
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高职院校各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规定了人才培养在人才规格、岗位能力、教学安排等方面的要求,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在改变,先后经历培养技术型人才(1980年)、高技能人才(2003年)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013年)三个阶段。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的规定,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同时结合工商企业管理的专业属性,将其描述为掌握必备的工商企业管理知识,具备中小企业基层管理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与岗位技能,能在中小企业从事综合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变化依据如下。
(一)适应市场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
中小企业的数量持续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剧烈,而在这场较量中,对储备和培养管理人才将成为决定企业胜败的关键因素。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内涵式发展在民办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直接关系到民办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适配性高低。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缺乏国家财政支持,生源多寡决定其生存,只有更加主动适应这一要求,才能在“夹缝”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二)满足工作岗位对人才要求的变化
目前,中小企业能提供给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并非固定的某项基层管理岗位,而是充当“多面手”的基层管理岗位,这些岗位实际上时常包括企业的外勤、营销、文秘和人力资源等综合基层管理工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人员少,为节约管理成本,通过需要一个基层管理人员承担多个职位的工作,而这种“身兼数职”的做法不仅体现在学生实习期间,更体现在职场上,已成为企业选人的重要依据。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在课程体系改革目标选择上,既要让学生为后续学习打下够用的理论基础,又要掌握以职业岗位关键能力为重点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考虑学生职业岗位变换的职业核心能力。
(一)利用第一课堂培养专业核心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是指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本专业职业岗位关键能力的那部分课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以培养目标为中心,依据中小企业综合基层管理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开设管理学基础、营销策划、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财务报表分析、ERP沙盘模拟实训、电子商务综合实训等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这些课程一方面涵盖了基层管理岗位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如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主要培养学生在中小企业开展员工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营销策划主要培养学生在中小企业的市场调查的设计与实施、市场营销环境的认识与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认识与分析以及价格策略的分析与制订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仿真实训培养学生综合性专业知识和技能,如ERP沙盘模拟实训,学生将被分成若干个经营团队,每个队5人,分别担任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和人事总监,通过对一个企业为期6年的模拟经营,内容涉及企业整体经营战略、产品研发决策、生产经营决策、市场营销与销售决策、财务决策和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等多个方面,各队成员各司其职、通力运营一个虚拟公司,让学生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在游戏般的训练中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二)利用第二课堂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
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大项称为职业核心能力。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仅依靠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更不能依靠集中一段时间突击培养,而需要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职业核心能力素养的培养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养成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如组织大型辩论比赛活动,通过班级赛到校级赛,再到省级赛,从中挑选优胜者参加各项比赛,让学生带着兴趣主动探究新知识,从而培养了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解决问题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利用主题班会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自我介绍、即兴演讲、或才艺表演等,通过这些活动,常规化训练与人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胆量,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利用技能竞赛,为全体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和挖掘潜能的舞台,让学生在仿真的实训环境中,感受企业运营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在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养成坦然面对困难的良好心态和有效处理相应问题的能力。
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各项工作的龙头,特别是民办高职,尽管这些年来获得了大发展,但总的来说,与全国示范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相比尚存较大差距。而有的新设立的民办高职院校可谓是形势逼人,仅用三年就实现在校生突破万人大关,可谓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究其原因在于专业建设是否契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进行“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出新招,形成校企深度合作有效机制。
(一)专业对接企业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培养基层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是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存在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东莞地区的零售行业龙头企业“嘉荣连锁超市有限公司”合作开办“嘉荣超市主管班”,建立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年来,该基地已连续开展了定向班人才培养,既可充分满足学生专业实训和半年顶岗实习需要,又为该企业“量身栽衣”培养门店主管等基层管理人才100余人。在专业与企业对接中,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始终以企业需求为主线,形成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内外师资队伍共同培育、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和合作就业的专业建设改革模式,从而提升服务区域经济产业需求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
民办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规模发展可以通过专业对接企业得到解决,但若要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工作内容、能力要求和相关知识等方面符合产业和职业需求,必须课程研发为抓手,提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契合度。在现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目录里,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缺乏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常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创业咨询师或营销师等职业标准相对应,具体倾向由各高职院校根据师资、教学配套资源而定,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选择以创业咨询师为职业标准,开设创业管理专业方向,为培养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型人才提供很好的模范与带头作用,从而将工商管理专业群的影响力扩大到省内外。课程内容建设方面以“工商模拟市场实训”为抓手,参加对象覆盖各年级,其中,大一新生参加实训是为了体验市场竞争与职业归属,大二学生参加实训体现“工学结合”理念,使课堂理论学习在真实环境中不断提炼,毕业班学生参加实训则重点在于全面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分层递进去学习创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将课堂内容与创业咨询师职业标准相对接,让学生真实的市场环境中,完成企业创办、经营与管理等全过程的实训,切实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创业创新能力以及商品经营和企业管理的能力。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目标,只有通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有效融合,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三)学生对接职业岗位
一方面企业因“用工荒”,即使用尽各种办法,仍面临一才难求;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因“就业难”,适合的工作却一职难求,“用工荒”与“就业难”尴尬的共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脱节市场需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职业素质与岗位技能对接”为实践教学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实现高校与市场需要的无缝对接。如广东工商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基于企业管理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程流程的课程设计理念,开设模拟创业、企业经营、项目运作、商战职场、生产质量、力道营销、人力资源和优质服务等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内容,并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开发管理专业岗位课程,进一步贴近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使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搭建校内外实践教学衔接平台,使专业学习对接职业岗位技能。
《2015年高招调查报告》指出,2015年高考报名人数虽连续二年“回升”,但生源下降带来的高校生存危机并未因此得到缓解,高校招生难已成常态化。而民办高职院校除了生源危机外,还面临“吃不饱”的严峻形势,因为报到人数远低录取人数。在此背景下,民办高职院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必须从追求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发展转变,而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变量则是专业教师。因此,做好专业教师发展要讲究“加、减、乘、除”的四项成长法则,这是当前民办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用“加法”提高教师企业工作经验
高职教育在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势必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教育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中,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定义是“具有本专业两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或中级及其以上职称,且具有讲师(或以上)的教师职称的教师”。然而,在大多民办高职院校里,师资大多是应届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历,在理论教学上“轻车熟路”,但到了技能操作却不得不“望洋兴叹”,民办高职双师素质比例亟待提高。
据中国和各民办高职院校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获悉,全国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为59.2%,高职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天数27.8天,而具体到民办高职院校里,却参差不齐。如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7.9%,专任教师人均企业实践时间24天,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35.71%,专任教师人均企业实践时间11.8天,合肥滨湖职业技术学院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50%,专任教师人均企业实践时间5.8天。由此可见,民办高职院校工作经历、职称结构上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状结构,即低工作经验和低职称教师居多,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骨干教师比例较少。在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完全靠自身发展,而影响其发展的好坏的重要变量是师资,而专业教师人均企业实践时间普遍低于国家水平,在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过程中,更应积极出台教师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顶岗实践的管理制度,有计划地组织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历和技能的教师到对应的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提高专业教学岗位胜任力,并将在企业所学的企业管理技能、工作流程运用于日常教学教育上,进而提升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比例和质量。
(二)用“减法”扫除师资队伍不稳定因素
据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获悉中,全国民办高职(专科)在校生212.28万人,约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的29.4%,国家在没有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背景下,民办高职教育的举办,既为各层次的莘莘学子提供一个上学的机会,也为国家节约了数以亿计的办学经费,其在高等教育的作用与位置可见一斑。但与民办高职教育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极不协调的,却是民办高职教师遭遇各种尴尬困境,如过低保障的社会保险、稀缺的在职进修与培训、未被政府承认的职务聘任、覆盖面窄的政府表彰奖励、偏低的社会认可度等不稳定因素,使其无法享有与公办高校教职工同等权利,而民办高职教师一旦评上副高以上职称或考进编制单位,便会选择跳槽,以求获得更有保障的发展平台。要留住民办高职院校优秀教师,提升民办高职教育办学质量,需要政校通力协作。如广州市为民办学校教师设从教津贴与职业年金、入户广州专项计划、单列民办教师评优评先指标等方式,逐步提高民校教师的“物质与精神”待遇,尽力解决民校教师后顾之忧。广州商学院作为民办本科院校,自2015年9月1日起为教职工购买补充商业医疗保险,对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以外的部分进行补充,让教职工享受“公费医疗”待遇,既解决了教职工后顾之忧,又能使其安心扎根工作。
因此,要扫除师资队伍不稳定因素,既需要地方政府打破体制壁垒,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关于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的有关规定,形成公办高职和民办高职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使其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又需要民办高职院校的举办方加大投入,进行人性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如教职工收入增长机制、宿舍食堂条件、教师激励机制和科研平台建设等,共同建设一支“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能力强”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三)用“乘法”倍增教师职业发展空间
由于教学工作量大、在职培训进修机会少、学历与技能提升补贴低和缺乏学科带头人,使民办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空间与公办高职院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公办和民办高职院校的划分,只是按举办者的身份的不同,国外也有民办高校,如日本民办高校,除了学费收入是其最稳定的收入渠道外(该收入约占总经费的70%),还有本国财政补助、个人和社会团体的捐赠和学校各类经营服务类收入等,形成多渠道的办学经费来源。但与国外民办高校有所不同的是,我国民办高校(含民办高职院校)自诞生之日起,大都面临“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尴尬局面,在缺少政府财政支持下,大多举办者常因自有资金有限,加之“打工仔”观念加剧师资的不稳定性,使举办方在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空间投入方面大多担心“为他人做嫁衣”,更倾向于用 “拿来主义”的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结构,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其实民办高职院校举办者更要有敢于“为他人做嫁衣”的胸怀,为促进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应忍受眼前损失,因为大多在民办高职院校任职的教师跳槽后仍会选择在教育行业,不能因为担心师资培养后“颗粒无收”,而忽略对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其实举办者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所进行的投入并不会浪费,最终会通过另一种方式呈现,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支持教师的学历学位提升、在职进修与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培养专业建设发展所需的“自己人”,通过“筑巢引凤”倍增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空间,释放“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的积极信号。
(四)用“除法”形成多元化教师成长体系
近年来,各地省级教育部门出台扶持民办高校发展专项计划,使各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一定进展,如广东省自2013年起,以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和专业素质为核心,经评选后,给予150万教师队伍建设奖励项目资助。
上海市自2012年起,对部分完成资产过户以上情况的按照生均500元至1200元标准拨付内涵建设经费,在职称评定、奖励表彰、科研项目申报、国内外进修等相关项目对民办高校实现全覆盖,让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待遇真正“落地生根”。山东省则采取了职称评审“下放”的政策,民办高校可以自行规定标准条件,评聘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此举既加大政府简政放权力度,又有利于民办高校构建自己所需的师资队伍,更为年轻教师扎根民办高等教育开辟了新的通道。在国家尚未出台统一政策之前,各民办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其灵活办学的优势,敢于打破以职称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根据各校发展战略和师资特点的需要,出台“骨干教师评选、双师素质教师评选、专业带头人评选、教学名师评选、首席教师评选和低职高聘”六重专业教师成长体系,每个体系都有竞争性的薪金报酬作为保障,对候选人施行为期“三年一轮”的考核评选工作,并根据考核结果在全院范围内公开推进职务聘任 “能上能下”,让更多的年轻教师,甚至骨干教师在民办高校也能获得相应的职务待遇,这样既增强了教师的归属感,又有利于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实现民办高职院校良性互动。如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学情况、到企业实践情况、科研情况和近三年考核情况,出台“低职高聘”激励措施,既刺激了“副高”无望一族,用灵活制度使老教师用实际行动点燃年轻教师工作热情,也给予年轻教师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倒逼其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形成 “鲶鱼效应”,永保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活力。
面对区域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工商企业管理人才需求仍存较大缺口,在激烈竞争中,民办高职院校要舍得投入,彰显其真心实意办好教育的决心和信心,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所培养的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和新变化,夯实民办高职院校成为“学生喜爱、教师留恋、同行认可、社会满意”的发展基础。
[1]教育部.发布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N].中国教育报,2015-05-22(1).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EB/OL].(2011-09-29).http://www. 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407/ xxgk_171561.html.
[3]蒋键.广东嘉荣超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EB/OL].(2015-09-29).http://zlgc.dgpt.edu.cn/content_4. 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treeid=9448&wbnewsid= 58244.
[4]阚雅玲,占挺.以课程研发为抓手,打造高质量工商管理专业群——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价值工程,2013(30):272.
[5]中国教育在线.2015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EB/OL].(2015-06-02).http://www.eol.cn/html/g/report/2015/ zhaiyao.html.
[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 [EB/OL].(2004-04-19).http://www. 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42/201010/ 110099.html.
[7]练玉春.2015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N].光明日报,2015-07-16.
[8]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7-30).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 201508/t20150811_199589.html.
[9]毕嘉琪.广州为民校教师送“大礼包”[N].南方日报,2015-07-02(GC03).
[10]谢开第.民办高校融资的国外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D].四川师范大学,2011.
[11]别敦荣.职称评审“下放”是给民办高校松绑[N].中国教育报,2015-06-03(2).
责任编辑:陈晓雁王远
Training Mode of Business Management Talent——Taking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as the Example
CHEN Hong-shou
(Huizhou Economics and Polytechnic College,Huizhou Guangdong 516057)
G648.7;F272
A
2095-5537(2016)03-00064-06
2016-03-27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2015年一般自筹项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Lxz-01)。
陈宏寿(1981—),男,汉族,广东省汕尾人,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工商学院讲师,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法学与工商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