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
——中国特色发展理念的新阶段

2016-02-13 20:19林敬雅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理念发展

林敬雅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共享发展
——中国特色发展理念的新阶段

林敬雅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是核心和归宿。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中国共产党共享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是对我国现实问题的回应与解答,开辟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理念的新阶段。通过脱贫攻坚、大力改善民生来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将共享发展落实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处。

共享发展;新阶段;脱贫;民生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p32]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对于新形势下我们党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有其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也是如此。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

共享发展理念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继承。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新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一贯主张。在回答“最终废除私有制将产生什么结果”这一问题时,恩格斯指出:“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2,p689]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但是利益关系的协调应以人人共享、普遍受益为原则,社会创造的财富应该是所有人共同享有。每个社会成员能够平等享有社会财富是社会主义与剥削社会的根本区别。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生活资料的分配是根据劳动的质和量来进行。但是,按劳分配只是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平等的,这种分配方式也会导致社会成员占有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在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3,p305-306]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共享社会财富。根据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两阶段理论,社会主义不仅要保障劳动者按劳动的质和量获得财富,而且还要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公正享有社会财富,满足社会成员多样的物质文化需要。

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中国共产党共享思想的继承。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党,自己没有任何私利可图。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毛泽东曾提出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共享思想。对于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五年计划,毛泽东认为这是可以使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的道路,“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4,p495]。这表明,共同富裕的思想已经扎根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于如何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的关系问题,指出“国家和工厂,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5,p30-31]。他指出,随着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的生产条件和福利就应该随之改善,工人的工资也应该增加,以缩小收入上的差距。虽然当时我国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但是始终坚持利益的公平分配,以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邓小平强调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的一个东西”[6,p364],“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6,p265]。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消除两极分化,使全体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坚持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共同发展理念的现实依据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是改善民生力度最大、人民获得福利最多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衣食住行条件明显改善,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医疗保障网和养老保险网,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等等。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共享发展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民生改善的任务依然繁重。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不合理不公平的分配现象比较突出;就业压力比较大,就业结构问题凸显;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社会保障还没有实现全覆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依旧较低,不仅表现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资源城乡标准差距较大,还表现为优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分配不均衡。

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艰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但是,到2014年底,我国还有7 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数量多、分布广、致贫原因复杂,在2020年实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所有的贫困县摘帽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短板,阻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是致力于解决民生短板的需要,是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

二、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发展理念的新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不懈探索。大体来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理念经历了由注重物质财富增长的经济发展,到科学发展,再到共享发展的转变。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针对当前中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理念上不断趋于成熟与完善,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新飞跃。

(一)经济发展

基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穷二白的实际条件,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特别注重物质财富的增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了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置于战略地位,虽然在探索中出现了失误,但是出发点还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探索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6,p255],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聚精会神搞建设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6,p6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的发展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理念主要是强调经济的发展,注重物质财富的增加,为此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但是,发展中存在问题也显现出来,收入差距、城乡差距等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状况到了社会难以承受的程度。

(二)科学发展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不计代价、单纯以经济增长作为指标的发展,而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各个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发展。为此,他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在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同时,应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实现了我们党在人与社会发展问题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发展观念的重大转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而且在新的条件下,人民群众更关心幸福感的提升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三)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发展理念进入到新的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p32],共享发展的目标是全体人民迈进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是人人共享,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所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做到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发展的根本目的,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中国发展的最新形态,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更加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使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境界。

三、在实践中践行共享发展理念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1,p7]。共享发展理念落到实处,确保全体人民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不断改善民生。

(一)消除贫困,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重要的历史使命[7]。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指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1,p96]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艰巨任务。“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7]。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只有五年的时间,必须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

做好扶贫工作关键是在如何“扶”上下功夫。政策扶贫是实现如期脱贫的有力保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模式,也是中国扶贫取得巨大成绩的重要原因。政府政策的制定要更多地倾向于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出台更多过硬的特惠扶贫政策,各部门安排惠民政策、项目和工程,要最大限度地向贫困地区倾斜。扶贫政策的落实上,要完善考核机制,将减贫成绩与干部考核挂钩,严格监督政策的落实,确保如期完成全面脱贫的任务。精准扶贫是实现如期脱贫的科学方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从千篇一律的做法转向“量身定做”。精准扶贫关键看领导干部的认识是否到位、方法是否得当。只有摸清贫困的底子,摸透致贫原因,才能因贫施策。坚持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户相结合,找到贫根,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教育扶贫是如期脱贫的治本之策。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通过教育扶贫,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才能拔掉贫困的根子。为此,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教育,不让贫困代际传递。加大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就业创业能力,使其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脱贫致富。

(二)改善民生,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全覆盖。”[1,p70]因此,以共享发展的理念指导民生的改善,逐步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努力实现校际资源的均衡配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于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

着力扩大就业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更是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做好就业援助工作,做好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作,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托底帮扶。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收入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公平的最直接方式。要使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就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全体人民提供稳定的安全预期。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支持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健全以扶老、助残、爱幼、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制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社会救助和志愿服务活动。完善住房供应体系,优化住房结构,统筹规划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努力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坚持公平分配,使应该保障的群众真正受益。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方便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共享发展理念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指南。只有坚持共享发展,才能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只有践行共享发展,才能使共同富裕的目标更加清晰可见,使更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尽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15-12-08(1).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Shared Development: A New Stage of China’s Development Philosophy

LIN Jing-ya
(Department of Marxism,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Five development philosophies, including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open and share, are proposed on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Among these philosophies, shared development is a call and ultimate goal. This philosophy is a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the shared ideas of the CPC, and also a response and solution to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China. It marks a new stage of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PC. By tackling poverty,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to live up to the idea of shared development, we will apply the philosophy to our agenda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shared development; new stage; poverty alleviation; people’s livelihood

A81

A

1009-9115(2016)06-0125-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6.029

2016-05-10

林敬雅(1990-),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理念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