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琳,唐守利(.上海大学图书馆;.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浅析我国图书馆有声读物的利用及建设
陈琳1,唐守利2
(1.上海大学图书馆;2.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回顾了国内有声读物的发展历程,就我国有声读物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图书馆开展有声阅读服务的可行性作了分析与探讨,并从图书馆有声读物的资源建设和开展有声阅读服务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方法与策略。
有声读物;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读者服务
根据辞海的定义,有声读物指的是存储在磁带中的出版物,也就是可以发音的电子书。[1]随着科技的进步,音频资源不断丰富,从最初的WAF格式,到后来常见的MP3,WMA,再到高保真的FLAC格式等,这些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听书的流行奠定了技术基础,越来越多的读者意识到听书的益处,开始用听书的方式来代替原有的看书方式,对有声图书馆建设的呼声也日益强烈。
1.1我国有声读物发展回顾
听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评书、弹词、评话等都是中国早期有声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便开始流行随书附赠磁带、光盘等出版方式,此种出版物便成为早期有声图书馆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如,高等教育出版社音像中心于1994年推出的《世界名著半小时》及续集,共包含20盒磁带。随着技术的改进,各种音频格式的不断涌现,读者可以获取到的在线和离线音频资料越来越多,光盘数据库的建立条件日趋成熟。基于此,各地图书馆开始进行光盘数据库的建立。2000年后,互联网普及速度加快,有声读物发展势头迅猛,各公共机构开始着手建设以为读者提供有声资源为目标的有声图书馆。如,2011年,中国电信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推出了名为“天翼阅读”的有声阅读业务;中国联通推出了“沃阅读”听书频道;中国移动推出了“手机阅读”频道。与此同时,以有声读物为主的听书网站不断涌现,如天方听书网(http://www.tingbook. com/),喜马拉雅FM(http://www.ximalaya.com/explore/),蜻蜓FM(http://www.qingting.fm/#/home)等。[2]
1.2我国有声读物发展面临的问题
(1)资格审查较弱。目前,我国还没有严格的国家标准对有声读物的内容、形式、传播途径等相关内容进行规范,资格审查的薄弱导致我国有声读物市场较为混乱,人人皆可为有声读物主播,人人皆可获取到各类合法或违规违法内容的有声读物。
(2)版权意识薄弱。版权问题一直是我国法律界的重要课题之一。长久以来,免费的信息造成了读者版权意识的淡漠。各类侵权行为时有发生,这对有声读物的普及设置了一定障碍;对合法有声读物提供者的法律保护较为薄弱,对合法有声读物提供者提供信息的热情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缺乏明确的有声读物监管条例。由于有声读物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如互联网,随书附赠等,有声读物的监管涉及众多部门。由于各部门制定的法规和条例出发点各不相同,因此,各部门的执法力度也随之不同。很容易出现对同一问题不同部门有不同的处理依据和方法,造成有声读物监管混乱。
虽然我国有声读物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但整体良性的发展趋势不容忽视。相比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有声读物具有绿色环保、缓解视疲劳、获取便捷、融入性强等特点,这些都决定有声读物的发展具有强有力的生命力,是我国图书馆建设中可以借鉴和依赖的重要方式。
(1)有利于信息获取成本的降低。传统图书大多价格昂贵。目前,市面图书价格普遍过高。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据,2005年我国单册新书平均定价36.75元,2014年平均定价为55.15元。[3]这意味着十年间,新书的平均价格涨幅已超过50%。较高的图书价格不利于纸质信息和知识的传播。相比而言,有声图书的价格则较为便宜。如,18元可以买到天方听书网一个月的会员服务。在会员期内,会员可以选择网站超过百万图书的音频资源,且音频资源更新频率较高,基本每天均有上新。对于经济能力有限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进而放弃纸质图书,选择听书这一性价比较高的信息获取方式。此外,树木是纸张的主要成分。巨大地用纸量以大量树木的被砍伐为基础,且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脆、发黄甚至损毁。有声读物不依赖于纸张,不受到变脆和发黄的威胁,且不占据存储空间,因而受到环保人士的青睐。
(2)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信息化时代的一大特征便是知识迭代速度较快。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已经严重压缩了人们进行专门阅读的时间。但片段化的阅读时间却不断增多,如等车、等人、排队等零散时间片段不断增加。三五分钟的片段时间很难满足纸质图书阅读的需求,但却可以满足有声资料阅读的需求。有声资料的阅读在于听,听书不受光线、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充分利用了片段化的碎片时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此外,由于采用了听的方式,除了眼睛之外的耳朵也被用于知识的获取,有利于构建立体的知识获取体系,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耳朵听,可以丰富读书的方式,有助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3)有利于阅读门槛的降低。相比纸质图书,有声图书的阅读门槛较低。某些图书,如《诗经》等古典文学,由于其生僻字较多,阅读门槛较高,对读者的文化涵养有一定的要求。对有声图书而言,读者不受文化程度限制,大学生可以听,小学生可以听。生僻字、文言文等都不再是读者阅读的障碍。只要想获取相应的知识,只需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便会有相应的音频资源可以利用。
(4)增强阅读的乐趣。纸板图书较为单调,长时间的阅读容易引发人们的阅读疲劳,失去阅读的兴趣。而有声读物多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如音乐、影视、声音特效等技术。丰富的音效背景,跌宕起伏的诵读,有效激发了读者阅读的乐趣,甚至给人一种“听觉盛宴”的感受,从心灵上对听众形成一种震撼,常常使人欲罢不能,听而不忘,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在听书过程中,读者的情操得到陶冶,审美情趣得到培养,潜能得到激发,人格得到完善,并最终形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5)便捷高效的获取通道。纸质图书的存储对地理空间有很高的要求,如,图书馆的大小,布局、温度,湿度等。此外,纸质图书的借阅过程也相对繁琐,需要先通过图书管理系统进行检索,然后再到书架进行查找,最终确定一本图书的地理位置。根据图书馆大小的不同,图书的地理位置定位难度也各不相同。通常情况下,读者需要花费几十分钟来进行一本图书的查找。而有声资料却不受地理空间的限制。几台电脑便可搭建起拥有巨大存储空间的虚拟图书馆。此外,由于有声图书的虚拟性,其存储方式不受温度、湿度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在获取定位上,通过接入互联网,进行简单的关键信息输入,便可检索到相关书籍,大大节省了图书查找的人力成本。
(1)做好与传统阅读方式的对接。纸质图书与有声读物并非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相反,两者各具优势,互为补充,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均有一定推动作用。将经典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是对接传统阅读和有声读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多以纸质图书的形式得以保存。有声读物是对这些纸质文化进行的二次开发。在对传统文化进行音频编辑后,无声的传统文化便可跃然纸上,这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如,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聆听经典》系列便是这一传统文化与有声读物相结合的良好典范。通过丁建华等国家级大师作为诵读者,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引起了更多读者的兴趣。
(2)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资源。有声读物的特征之一是读者可以通过朗诵者语音语调的变化、配乐的起伏等充分理解文字之外的情感,是读者利用时间碎片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符合当前社会立体高效利用时间的理念。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有声读物与移动终端的合作日益紧密,大量有声小说软件不断进入APP市场,迎合了当前读者的阅读需求。在互联网端,国内的有声读物类网站已超过两百余家。大部分的有声读物网站采用免费和付费相结合的方式,以满足不同读者和有声读物运营的需求。此外,读者还可通过各种软件,如迅雷等将有声读物进行下载,以便随时收听。一方面,读者可以通过上传自己的作品,获得积分来换取其他有声读物的下载,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有声读物阅读行列中来;另一方面,通过诵读作品,诵读者自身的文化水平也得以提高。再次,现代科技的应用也在读者的使用过程中得到了检测,新的需求不断涌现,科技也随之进步。
(3)加强版权意识,充分维护各方利益。版权问题一直是我国文化市场的一个顽疾。数字化浪潮下,我国的版权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版权之争时有发生,发生后由于界定不清,很难对不同主体的责任进行确定。相较于纸质图书而言,有声读物的版权问题更加难以界定。例如,一本纸质图书可能拥有四五个不同的有声读物版本。随着有声读物市场的繁荣,明确有关有声读物的版权问题已势在必行。只有做好有声读物的法律和行政保护,才能促进有声读物市场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图书馆的数字现代化建设。
随着浅阅读时代的到来,有声读物已发展成为传统阅读的有益补充,符合人们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提升自我需求。从长远来看,建立基于有声读物的数字化阅读是大势所趋。图书馆需要紧跟时代潮流,适时调整发展方向和重点,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丰富、社会认可度高等优势,通过对自身软硬件设备进行更新、与第三方合作等方式,加强馆藏有声读物的建设。
(1)加大对有声读物的宣传力度。我国的有声读物发展历史较短,人们对有声读物的认知尚浅。目前,习惯于通过有声阅读的方式进行信息获取的读者多以80后、90后为主,这意味着还有很大一部分读者对有声读物的认可度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建立层次性的有声读物推广机制,帮助其他读者认知、体验有声读物,提高人们对有声读物的需求度,进而建立有声读物网络,促进有声读物健康快速发展。
(2)细分用户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整体而言,我国图书馆的读者群体可分为三类:时尚一族、少年儿童和中老年群体。时尚一族对各类文学作品均表现出一定兴趣,并对各种阅读方式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他们追赶时尚,关注科技产品的更新,其阅读方式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主。这类群体对有声读物的关注度较为持久,并习惯于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阅读内容较为宽泛。对于这类读者,可以在充分调研读者的阅读热点后,根据年轻人的阅读喜好进行阅读信息推送,吸引更多的读者进行有声读物的阅读。少年儿童由于其认知能力有限,有声读物不会引起少儿因识字能力、理解能力有限等问题引起阅读不适。相反,由于其配乐、诵读等多媒体技术应用,有助于吸引少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少儿的阅读习惯,进而提升儿童的文化底蕴。中老年群体对于有声读物的接受能力有限,但却对广播中的评书、故事连载等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其阅读范围有限,有声读物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一群体的有声读物发展较为缓慢,进而引发中老年人对有声图书兴致不高。因此,在深入挖掘中老年人阅读兴趣爱好点后,采用简化听书流程方式,吸引并留住中老年有声读物读者。
(3)加强对有声读物的把控能力,建立高素质的服务团队。对有声读物的把控依赖于人员素质的高低。因此,建立起一支既懂得通信和网络技术,又懂得图书馆专业知识的团队是非常必要的。借助高素质的团队力量,才能有效把控有声读物的质量、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将内容低俗、制作粗糙的有声读物排斥在图书馆公共资源之外,也才能将有声读物与传统图书结合,发挥两者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共同促进中国文化传播。
(4)加大对数字图书馆硬件建设的力度。硬件建设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也是有声图书馆建设的核心问题。所以,从硬件建设方面来说,需要保证其规划的安全性、合理性及后期的可拓展性。以高校有声图书馆建设为例,馆内建设可以采用先进且具有一定成熟度的产品,由部署在主干上的千兆以太网,桌面的百兆以太网组成的三级交互模式,便是一个具有较高可行性的网络部署方式。整体而言,高校有自己的校园网,学生宿舍一般有宽带接入,这是建设高校有声图书馆的基础。此外,存储和服务设备也是有声图书馆建设的重点。服务设备需要由专用的服务器来承担存放有声图书馆软件平台和有声读物的任务。不同地区和不同读者对有声读物的需求量也有所不同,读者数量、有声读物申请量、网络情况等因素决定着服务器的性能。因此,在选择服务器时,应充分考虑有声读物的备份、获取方式、并发量激增情况下的应对措施等问题。此外,由于新的有声读物不断出现,读者对新的有声读物的需求量不断提升,如何拓展有声图书馆的存储能力也成为制约有声读物普及的重要因素。拓展性较强的图书馆,既能保证原有资源得到很好的保存和维护,又可保证新的有声读物资源得到不断的引入,对有声读物的普及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5)做好有声图书的软件建设工作。图书馆的有声读物不单单可以以卡带、CD等实物媒体方式存在,还可以电子形式存储在服务器、云端等,成为虚拟的资源。这就要求图书馆具有较为完善的支撑系统平台。该系统平台需要涵盖有声读物制作、发布、管理、搜索等系统。且面对众多的有声资源请求时,能够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处理、表达并最终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答复,甚至有时需要考虑不同语言自动识别的问题。随着各种语言的普及,大多数语言都会有相应的有声资源可以被读者请求,这对图书馆的有声读物软件建设是个巨大挑战。此外,软件的易用性、不同平台之间的兼容性等问题,也是建设虚拟有声读物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软件的易用性和兼容性越高,平台的使用率也随之提升,读者请求有声读物的频率也随之升高,这有利于促进有声读物的不断丰富和我国有声读物市场的健康发展。
(6)重视馆际互动和合作。当前,对信息资源进行共享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做到涵盖所有信息。因此,馆际互动与合作便成为图书馆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馆际合作可以丰富馆藏资源,避免对资源进行重复建设而产生的浪费。对有声读物这类投入较大的信息资源,馆际合作可以有效降低图书馆建设有声读物的成本。且由于各馆之间人员素质、专业倾向不尽相同,馆藏资源的侧重也各不相同,开展馆际合作,有助于弥补本馆资源的不足,对提升有声读物和图书馆的质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刘思光.公共图书馆自主制作有声读物[J].新世纪图书馆,2012(4):20-22.
[2]赵媛.信息无障碍支持体系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193-195.
[3]徐来.2005-2014我国图书定价10年走势大揭秘[EB/OL].[2016-06-10].http://mp.weixin.qq. com/s?__biz=MzAxNzAxNDcxMg%3D%3D&idx=1&mid =402485392&.
Analysis on the Usage and Construction of Audio Materials in Chinese Library
Chen Lin,Tang Shou-li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audio materials at home and abroad,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audio materials development and feasibility of audio reading service in library.Meanwhile,it puts forward som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n audio materials construction and corresponding services.
Audio Material;Digital Library Construction;Audio Reading Service
G255.73
B
1005-8214(2016)10-0039-04
陈琳(1983-),女,上海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唐守利(1977-),男,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情报学。
2016-03-20[责任编辑]菊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