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婷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构式语法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压制取向研究
——以《西风颂》英译为例
赵文婷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构式语法对特异性语言有强大解释力,文学翻译与构式压制都关注反常语言表达。形式主义诗学观的翻译理念以文学性的跨语言传达为标准,具体表现为译文对原文形式特征的保留。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作为形义结合体的构式在原文与译文中倾向于同向压制取向,反映到策略上表现为“反常对反常”的非解释性翻译方法。
构式语法;文学翻译;压制取向
构式语法认为,语言是由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构造组成的。组成构式的词汇与构式本身具有互动关系,构式压制理论正是在词汇与构式异常互动的结果下提出来的。构式与词汇的影响是相互的,当词汇处于主导地位或压制现象较复杂时,还会出现“词汇压制”和“惯性压制”。
压制现象成立于任何语言表达式,在语际转换过程中,我们有理由以构式为单位考察翻译得失,并对比源译语压制现象得出规律。翻译过程中,源语中压制现象在译语中也会呈现或同或异的压制现象或零压制现象,介于文学翻译对文学性、陌生化及差异性的关注特点,本文通过对比《西风颂》的多种译本与原文,得出文学翻译在译语中表现出与源语同向压制的取向,提出文学翻译的非解释性异化策略,以更利于文学性的跨语言交流。
构式是“形式和意义/功能的结合体”(pair of form and meaning/functions)。Goldberg以“动词与构式的互动关系”为题,论述了其间关系。因为词汇与构式扮演的角色都具有意义,词汇和构式在两项原则(语义连贯原则、对应原则)和构式压制下进行角色互动,互动后出现角色的融合和分离,体现为意义的一致或背离,角色与意义一致时生成可接受的句子,不一致时会出现压制现象,通过增添或消减角色取舍或整合意义,进而使句子可接受。
对于构式压制的定义,经过国内、外学者的修正和完善,大都认同Michaelis(2004)提出的统领/控制原则(The override principle):“如果词项与其句法环境语义上不兼容,那么词项意义会服从它所在的构式意义”。施春红(2012)对构式压制的内涵做出更具一般性的解释:“在词项进入构式的过程中,如果词项的功能及意义跟构式的原型功能及意义不相吻合,那么构式就会通过调整词项所能凸显的侧面来使构式和词项两厢契合。”构式压制是描述词汇与构式在意义或功能上由冲突到和解的概念化过程,且大多数侧重构式对词项的统领作用,两者在意义和功能上互动后整合配对,体现为凸显词项某一侧面义与构式义之间的联系,进而使构式义得以稳定。由此笔者认为,对词汇与构式看似误配,实则紧密联系的识解过程即为压制现象。
鉴于压制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王寅(2009)提出,不一定总是构式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不能过分强调构式对词义的压制现象而忽视词汇对句义的理解作用,对此提出“词汇压制”“惯性压制”以作修补。
“是什么使语言信息成为文学作品的?”(Jakobson,1996)雅克布森早在1921年就给出了答案:“文学科学的研究目标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也就是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文学性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其规律就是对常规语言的叛逆,表现为反常语言形式的运用。“形式主义理论家所定义的‘文学性'的突出特征就是对常规或教条的突破,追求的是独辟蹊径、出其不意的诗学创意。”因此,文学的语言不是约定俗成,而是对传统语言形式的异化和陌生化。
文学翻译区别其他信息性翻译的关键也在于文学性。然而,作为文学性的外在表现形式的反常语言表达,奉行“意译主义”的译者们多忽略形式之异,用平常的语言翻译文学类文章,这种“得意忘形”之举泯灭了文学文本的文学性,译文中意义再生的目标也不能以牺牲文学性为代价。“用形式主义的原则来翻译,必须要求译者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形式特征,同时又要为这些形式特征设置必要的语境关联,以便激活读者的语境搜索为导向。”因此,译者对原文形式特征的保留能唤起读者一系列的语境假定,进而主动搜索语境关联,积极进行意义推理,整个审美过程得以进行,文学美也得以感知。一言以蔽之,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文形式的保留利于文学性在译文中的传达。
上文中我们提到,译者应该做到对原文形式特征进行保留,目的是为具有文学性的能指建构,能让其发挥能指潜势的语境参数。因此,文学翻译的标准不在于形式绝对的保留,而在于形式保留后对语境参数的有利建构。构式压制讨论的是词汇与构式的误配关系,文学翻译又着重于反常语言表达的文学性。语言的反常常表现为作为部分的词汇与整体构式的不协调,因此,构式压制的理论与文学翻译的关注点相同。原文、译文中,构式义与词汇义分别互动的过程,也是译者揣摩原文文学性的保留与译文文学性的建构过程。用构式语法解读文学翻译时,构式义与词汇义的互动结果就有了新的判定标准。在译文中,对原文表达方式进行形式化体现时,以建构文学性为准则,即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依据形式表达获得审美体验。那么,原文中文学性得以体现的压制现象,在译文中呈现出同向压制还是反向压制,哪种更利于译文读者获得文学感受呢?
在文学性的限制下,当词项与句法环境语义上不兼容时,词项的意义不一定服从它所在的构式义,词项或构式的统领地位要根据文学性的有效理解和建构来决定。文学性与能引起语境参数的形式特征有关,在一个构式中,形式和意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能引起语境参数的形式即蕴含能引起语境参数的意义,这个意义是词汇义与构式义的互动结果。因此,互动结果以文学性的形式为导向,表现出意义的压制现象。形式主义诗学观把“意义对意义”的翻译理念反拨为“反常对反常”,这就使得原文反常形式及配对意义在译文中正常不得。因此,理论上来说,原文形式与意义某方面的反常也应该悉数反映到译文中。此种情况下,要求译文的形式表达在意义和功能上与原文一致,也就是产生与原文同向的压制现象。雪莱的《西风颂》多次被国内译者译成中文,其中不乏有王佐良、查良铮、江枫等著名译者的译本。下面着重就三位译者对《西风颂》其中四句的翻译进行分析。
Oh,lift me as a wave,a leaf,a cloud!
I fall upon the thorns of life!I bleed!
A heavy weight of hours has chained and bowed.
One too like thee:tameless,and swift,and proud.
王译:
呵,卷走我吧,像卷落叶,波浪,流云!
我跌在人生的刺树上,我血流遍体!
岁月沉重如铁链,压着的灵魂
原本同你一样,高傲,飘逸,不驯。
查译:
哦,举起我吧,当我是水波、树叶、浮云!
我跌在生活底荆棘上,我流血了!
这被岁月的重轭所制服的生命
原是和你一样:骄傲,清洁而不驯。
江译:
哦,快把我飏起,
就像你飏起波浪、浮云、落叶!
我倾覆于人生的荆棘!我在流血!
岁月的重负压制着的这一个太像你,
像你一样,骄傲,不驯,而且敏捷。
第一句“lift me as a wave,a leaf,a cloud”,三位译者选择在形式及语序上都接近原文。按照王佐良和江枫的译本,两位把“as”译为“像”,但是“as”作为连词,其后却用了名词,这不符合英语语法规范。即使这样,整个构式仍被理解为“像卷落叶、波浪、流云一样卷起我”,这时,我们认为是两位作者默认原文中构式义压制词汇义。按照能引起语境参数的文学性体现来说,译文中也应用相同的形式表现出意义和功能的同向压制。但是王佐良、江枫两位译者在译文中并做同向压制处理,原文中的压制现象在他们译文中解压,解压后的译文直接陈述出来,这样读者更容易理解译文了,但译文读者能感受到的文学性的成分似乎减少了。
第二句“I fall upon the thorns of life!I bleed!”生活或人生本是抽象名词,无实体可言,更谈不上“人生之刺”,雪莱之前没有过这种表达,但读者却能如此真切、形象地感受到作者的所思所想,这也可以看做是构式对词汇的压制。雪莱以“the thorns of life”喻指“the trouble in life or the difficulty of reform”,三位译者虽解读出此意,但在译文中都选择按照原文行文直译,在译文中也呈现出与原文同向的构式压制,没有出现解释性语言来过多阐述,这样在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多数感知过“thorns”的背景下,可获得相同或相似的文学感受。
第三、四句,时间原是没有形体、不可称量的,雪莱赋予其“锁链”“重物”的形象。西风作为自然现象更不会有人的感情,雪莱给予其人性。这些也可以作为构式对词汇的压制,在《西风颂》整篇文章拟人的基调下,体现出自由桀骜的西风给作者以精神鼓舞。这种压制现象,三位译者在译文中给出不同的处理。王佐良在译文中对原文进行解压,用“岁月如锁链,压着的灵魂”进行解释性翻译。查良铮和江枫的译文呈现与原文同向的压制,“岁月压制”“岁月牵制”的表达一样给读者带来“重物”“锁链”的形象感,不仅如此,岁月“强大”“恐怖”“无所不能”的拟人感也跃然纸上,这是在王佐良解压后的译文中找不到的。
基于这几句诗歌的具体分析,笔者验证了上文中,译文与原文进行同向压制取向后更利于文学性传达作用。当然,由于语言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以及译者和读者的不同解读,译文与原文反向压制或零压制现象的选择也可能利于文学性的跨语言传达。本文仅以形式主义诗学观来评价文学翻译得失,且由于压制现象不可测,译文与原文的压制现象只能笼统对等。对此,笔者抛砖引玉,希望更多学者赐教。
在构式语法下,文学特异性语言的翻译呈现出压制现象,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在形式主义诗学观下,表现为语言形式中的文学性,并基于此提出对翻译中文学性形式的极力保留。作为形式与意义结合体的构式,可以在原文与译文中产生不同的压制现象,但同向压制现象在对原文形式保留过程中极大保留了原文文学性。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原文与译文采用同向压制会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寅.构式压制、词汇压制和惯性压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2):5-9.
[3]王东风.形式的复活:从诗学的角度反思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2010(01):6-12.
[4]施春红.从构式压制看语法和修辞的互动关系[J].当代修辞学,2012(01):1-17.
[5]Goldberg A 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Press,1995.
[6]Michaelis L A.Type Shifting in Construction Grammar: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 Special Coercion[J]. Cognitive Linguistics,2004:15
[7]JakobsonRoman.Closingstatement:Linguisticsand poetics[A].In Jean Jacques Weber,(ed),The Stylistics Reader:FromRoman Jakobson tothe present[C].London· NewYork·Sydney·Auckland:Amald,1996:10-35.
G718.5
A
1673-0046(2016)7-01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