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森职业教育思想

2016-02-13 18:55宋旭民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鹤山南洋华侨

宋旭民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江门 529000)

[职教论坛]

论宋森职业教育思想

宋旭民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江门 529000)

宋森是鹤山知名的华侨教育家,因家庭和侨乡风气的影响、国家和华侨就业的需求等原因,热衷于职业教育事业。他早年在南洋开办了第一所职业学校,而后在回乡办基础教育和平民教育过程中也渗透了职业教育。他开展职业教育的特点,重视实用技能的训练,因地制宜、因需设课,注重培养爱国精神,把职业教育融入到社会教育之中,充分利用了华侨资源。

宋森;职业教育;鹤山

宋森,字木林,广东鹤山市昆东平冈村人,是知名的华侨教育家,在南洋、鹤山等地创办多所学校,教育成绩斐然,受到当地民众的高度评价。1917年,他在吉隆坡主持尊孔学校、坤成女学工作,创办乙种商科学校及夜间商业讲习所,之后回乡办报,举办平冈平民学校、鹤山中学、鹤山救济所等公益机构,这些工作都或多或少涉及职业教育范畴。本文拟针对宋森举办职业教育的经历和做法,探讨其职业教育思想。

一、举办职业教育的原因

1.家族的影响

宋森的宋氏家族在宋初从韶关南雄珠玑巷迁至鹤山昆东平冈村,至宋森已繁衍23代。宋氏家族历来重视读书教育,其子弟历来有苦读求知的风气,出过一大批进士、举人和秀才。现有遗迹可考的是腾龙里立轩公祠前的四对石桅杆夹,这些桅杆夹就是用来表彰考取功名的族人。而平冈宋氏大宗祠的门联则题为“赋梅世泽,题杏家声”,举出宋璟和宋祁的事迹来标榜本姓的优秀文化传统。在清末科举废除之前,昆东书院是做文会的地方,每年举办文课六次。可见,宋氏家族对读书教育的重视,为宋森的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2.侨乡风气的影响

平冈人出洋谋生,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逐年增多,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高峰。仅谷岭一坊51户当中,家中有人到美洲和南洋务工或经商的就有36户,到香港谋生的有4户,共40户,占总户数的78%。早期的华侨出国在外饱尝不识字之苦,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故而回家后大多热心公益教育事业。为此,宋森在其《可爱之鹤山》一文中写道:“现代邑人旅居外埠者,虽终岁辛劳,力役经营,犹能团结,爱护乡邦,即修桥筑路,赠医兴学等,类皆急公向义,从不后人,总不在南番中顺各邑侨胞之下。”故而,平冈的教育在鹤山各乡中是最好的,也为宋森日后从事教育事业作出了榜样。

3.国家形势的要求

19世纪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侵略,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境地,一大批爱国人士因此行动起来,积极探索救亡道路。而在众多救亡道路中,世人最为热衷的莫过于教育救国。1898年,在康、梁变法的高潮影响下,他摒弃了封建科举,首先接受了变法图强的改良主义思想,选择了“教育救国”的道路。

宋森在从南洋返回祖国之前,给同乡留下了几句赠言,其中有云:“我今去矣,我去何处?归我祖国,尽我天职。诸君爱我,爱我祖国可矣;诸群念我,念我祖国可矣。”他是师范生出身,其天职自然是从事教育事业,通过这几句赠言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宋森从事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救国。

4.南洋华侨的需求

黄炎培在其《南洋华侨教育商榷书》中明确指出:“南洋群岛一实业场也。华人侨此者率业贸迁,间事工作;子弟成年,大半以能继父业为贤。在才而资者固不难遄返本国,肄业专门大学;而无力者势不能不从事个人生计以图自存。普通中学之程度,以语高深尚待精进,以云事实未切日常,有心人至有养成高等游民之讥,岂尽虚哉?”因此,南洋华侨学校的办学者逐步认识到在办学时必须求实用。宋森受陆佑邀请,到尊孔学校任教,在该校开设职业教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而后,他将举办职业教育的经验带回家乡,并在家乡的学校付诸实践。

二、举办职业教育的主要事迹

1.在南洋开职业教育先河

1916年,宋森受大富商陆佑邀请,从新加坡来到马来西亚出任尊孔学校校长。在此期间,他在学校推行补助教育,开办600字篇通俗夜学班、商业讲习班。1917年,创办乙种商科学校及夜间商业讲习所,这是吉隆坡第一间中等职业学校,开了马来西亚开展职业教育的先河。黄炎培对这所学校非常重视,在视察南洋教育时,专程到这所学校参观,并与时为校长的宋森交换了意见。后来,黄炎培在其给北京教育部上报的《南洋华侨教育商榷书》中,还特别提到这间职业学校。

2.回乡举办基础教育期间不忘职业教育

宋森在家乡鹤山平冈乡举办了鹤山第一所新式学校—平冈平民学校,这所学校主要的任务是普及小学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知识,其间也不忘加入职业教育的内容。在所教课程中,设有技能性较强的算学、手工等课程。

在筹备鹤山中学时,由其主持制订了《鹤山中学章程》,明确在举办初级中学之余,还要举办各种职业学校。而在鹤山中学创办的初期,分设有初中班、乡师班、农职班和附属高小,农职班占其中的四分一。

3.开展平民教育期间渗透职业教育

宋森在南洋期间倡办了人镜白话剧社,通过排戏演出在平民中进行教育,其间渗透了部分职业教育思想。回乡创办了《新平冈报》,该报宣称:“本报以开通民智、传达消息及提倡教育实业为宗旨。”1934年,宋森奉命筹办县立救济院,兼任院长。该院于1935年开院,下设助产所、育婴所、孤儿所、第一习艺所、第二习艺所等分支机构。其中的第二习艺所明确规定:“收容在第一习艺所经改过向善及学习工艺略有成绩者,专习农林畜牧,使之将来易于谋生;同时,开垦荒地,推广农林,发挥地力以裕民生。”后来,第一、第二习艺所合并,并迁至位于昆仑迳的县苗圃场,习艺所由各乡镇强制境内游民学习简易工艺及参加苗圃生产。

三、举办职业教育的特点

1.重视实用技能的训练

从现有资料来看,宋森在尊孔学校和坤成女校期间,黄炎培曾到该校指导,与宋森深入探讨了职业教育问题,尊孔学校的校名也是黄炎培亲笔提写。黄炎培在其《南洋华侨教育商榷书》中提到:“养正学校有学生储蓄银行……尊孔学校有益群公司……坤成女学有职业实习部……皆以学生为之,使实习商业”,而吉隆坡坤成女学则强调女子手工,让其学习绘画、实用手工等方面的技术。“在店实习时,悉听经理人指挥,期满请经由人将其实习情形加以评语,过劣者不予以毕业。”由于宋森办学卓有成效,尊孔学校校史对宋森的评价非常高:“今之巍峨黉宇,屹立于首府心脏,宋先生之遗泽,诚不可没。”

宋森在鹤山举办平冈平民学校时,非常注重向学生传授实用知识,开学当天就同时举行劝业会,即工农业产品及矿物标本展览会,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鹤山中学设农职班,第一届招收了高小毕业生30人,学制三年,第一年为基本农技,第二、三年为分科。该班非常注重实习、试验,为了教学需要,特别设立了占地30亩的农场,供学生实习之用。

2.因地制宜、因需设课

南洋的华人以经商为主业,故而宋森在南洋办学时开办的职业教育就以商业类为主,使尊孔学校入学人数骤增。而家乡鹤山在20世纪上半叶仍然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县,民众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师资力量不足,因此,宋森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教育上。在举办鹤山中学时,除了开办初中班、附属高小这样的基础教育班之外,还开设农职班和乡师班,为鹤山输送农业和师范人才。后来开办救济院时,则考虑到这些人员原来都不务正业,甚至有盗窃行为,在转化他们时就注重教会他们一技之长,使之能依靠劳动独立生活,不再重回故路。可见,宋森在不同时期实施的职业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当时当地的实际,既满足社会的需求,又为学生谋求出路。

3.注重培养爱国精神

宋森在新加坡养正学校任教过,该校50周年校庆时曾出过一本特刊《养正学校金禧纪念刊》,其中刊登了宋森的学生英以权题为《我的母校》的回忆文章,其中写道:“木林先生简直是一位爱国的教育家……在他离开养正转任吉隆坡尊孔学校校长时,正是日本向我国提出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款。祖国舆论哗然……南洋的侨胞也激于义愤进行抵制日货的运动。木林先生当时就是这一运动的幕后的策动人,因此,招致地方当局之忌。”而后,回到家乡创办的平冈平民学校,则把“提高国民素质,振兴中华民族”作为其办学的宗旨。1925年,由其主持撰写的《鹤山全县学校联合会会章》中规定:“为了培养学生爱国热忱,唤醒民众的爱国心,决定每年10个纪念日,各校应悬旗集会演讲,放假一天。”总之,培养爱国精神一直是宋森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4.把职业教育融入到社会教育之中

宋森主持平冈平民学校时,针对广大妇女无文化的现状,让学生白天在校学习,晚上则回到自家办妇女识字班,当小先生。这些在家的妇女学到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自立自强的新思想,对女子从事社会职业有了新的认识。宋森开办民众教育馆时,常以民众喜闻乐见的话剧等形式开展教育,教育的主题则是兴学劝业、劝善惩恶等,在潜移默化中向民众灌输职业教育的思想。

5.充分利用华侨资源

当时,鹤山县经济并不发达,可用于教育的资源非常有限。而鹤山是侨乡,在海外谋生的华侨甚多,宋森也曾在南洋有过一段任教经历,在南洋华侨中有非常高的威信,他便利用这种威信,发动华侨为家乡的教育捐款,这可算是颇侨乡特色的办学方式。

1922年,在创办平冈平民学校时,宋森便倡议侨胞捐资,在宋氏大祠堂右侧动工兴建两层楼房四间课室,各课室以捐资者的名字命名为“澄章堂”“英源堂”“业基堂”等。1925年,在创办鹤山中学时也遇到经费不足的问题,宋森委托时任鹤山中学校长的李照衡到香港、美洲等地筹款。1932年,宋森推动鹤山救济院的建立,发动73位旅居省港澳南洋等地的邑贤捐款,并聘其为名誉院长。

[1]徐晓星.追溯平冈宋氏渊源[N].2007-1-10(B06).

[2]梁润枝,宋森.江门五邑海外名人传(第一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116.

[3]鹤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鹤山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526.

[4]李勤庆.鹤山华侨史[M].江门:鹤山精联印刷有限公司,2004:123.

[5]《宋森传》编写组.宋森传[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6]蒋祖缘.简明广东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699.

[7]黄炎培.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3.

G718.5

A

1673-0046(2016)7-0001-02

本文系2014年度江门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规划项目《五邑籍名人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课题立项编号:JM2014B1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鹤山南洋华侨
我的华侨老师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守望新春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齐心协力 共谋发展
齐心协力 共谋发展
晚清南洋文人结社与华文文学的发生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民国南洋华侨文献出版热及“南洋”观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