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地方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2016-02-13 18:02赵学文郜芬
统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财经类校企基地

赵学文,郜芬

(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财经类地方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赵学文,郜芬

(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财经类地方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对应用型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针对财经类地方高校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上存在的现实难题,从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三方面剖析了财经类地方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财经类地方高校;校外实践基地;校企合作

DOI编码:10.13782/j.cnki.2095-106X.2016.04.013

一、财经类地方高校校外实践基地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财经类地方高校校外实践基地现状

当前,财经类地方高校受专业和地域的限制,其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情况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出三个方面的问题。

1.数量与质量问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一般不情愿接收大学生来实习,致使高校很难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育基地,许多基地建设流于形式。一些企业对于前来参加实践的学生只是进行简单的企业理念讲解,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实习环节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另外,受传统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观念的影响,高校对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也不积极,校企双方合作意愿不强,导致基地数量十分有限,学生实习资源紧张。

2.实践经费问题。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以保证基地的正常运行和学生实践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实际上,目前学生的实践经费大多只能解决其差旅和住宿费,很多企业也不愿承担额外费用,这势必造成一些实践基地对学生的实习任务敷衍了事,影响了学生实习质量和学校与实践基地合作的可持续性。经费不足直接导致基地规模小、基地建设滞后、可提供的岗位少、功能单一、运行成本高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3.基地管理问题。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诸多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的质量。实践基地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基地管理制度不健全;(2)基地管理机构不完善,没有形成有力的管理系统;(3)校院两级管理脱节,各学院均围绕各自专业设置来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没有形成集约化、模块化、平台化、网络化、开放式的校外实践基地管理运作格局,阻碍了学院间的资源共享。

(二)财经类地方高校校外实践基地现状成因分析

1.高校因素。

(1)缺乏实践教育理念。传统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是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论证环节和补充。在这种教育理念影响下,学校从领导到师生,在主观意识层面对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校内、轻校外;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教育理念的偏差导致校外实践基地规模小且零散,相关资源投入少,实践教学设施设备落后,实践教学方法陈旧。财经类地方高校校外实践基地主要建立在与财经专业相关的小型企业,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学生虽然也能接触到一些实际操作,但真正体会当代社会企业运作流程和体验经济发展各环节脉络的机会很少,这种实践难以系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实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此外,校方对实践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人力投入与宣传力度不足,导致高质量社会实践基地的稀缺。

(2)缺乏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息息相关,长期“重理论、轻实践”的指导思想使相当一部分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难以在综合性、灵活性、系统性较强的校外实践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大部分指导教师忙于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难真正参与到实践基地活动的整体策划中,致使一些基地活动低水平重复开展着,缺乏独特风格和专业特色。有些高校虽然配备有专业指导老师,但由于缺乏重视和激励机制,队伍薄弱,流动性大。一些教师指导水平不高,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难以提出让学生心服口服的意见和建议。另外,财经类高校的校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假设性题目居多,真正结合经济管理运行规律、体现经济管理运作环节、注重产学研横向及纵向联系的题目较少,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实践基地缺乏有效的专业指导,在基地活动针对性上也缺乏系统的培训和辅导,使得基地活动成为虚多实少、流于形式的课外活动,加上基地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临时性和随意性,未能满足学生与社会的需要,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实践教学环节的师资力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十分迫切。

(3)缺乏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高校实践教学计划本应与学生就业培养方向相一致,但现实情况是,大学生就业技能与企业就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一些高校过于理论化,没有紧密结合相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造成学生所学知识多而杂,空而不实,在面对实际工作时捉襟见肘;另一方面,与学校合作的中小型企业偏多,这类企业往往以完成任务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不能真正帮助学生去运用知识、了解业务,这种不健全的实习制度缺乏严格的制度保障,缺少教师的督导,企业的实践指导作用大大削弱,实习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大学生自身因素:实践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大学生作为校外实践的主体,对校外实践的意义认识不清,往往只是机械地完成实践任务,很少对实践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调查。问卷调查显示,14.34%的学生不清楚参加校外实践基地的意义,甚至觉得意义不大、浪费时间。另外,大学生一直处于校园中,往往每个月由父母定期援助生活费,难以感受到真实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只有少数大学生积极主动接触社会,加上校内实践氛围缺乏,导致大学生实践意识淡薄。问卷调查还显示:3.98%的大学生对在校期间进行的实践活动十分了解;60.76%的大学生曾考虑过到实践基地锻炼,但由于各种原因未付诸行动;23.71%的大学生完全没有考虑过参加实践基地的锻炼。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校外实践的积极性不高,这是除高校因素外的另一大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前的培训和实践中的指导,引导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培养社会实践的兴趣。

3.基地因素:稳定性不足,专业性不强。财经类地方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相当一部分财经类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活动缺乏连续性,只在寒暑假等活动开展的时间进行工作跟进。另外,社会实践基地人员流动性大,且多数是在活动开展前一两个月才开始准备,学校也往往只是满足于基地数量的增加,企业只是借此宣传,最终导致基地建设无法深入开展下去,达不到预期目的。这都使得当今社会实践基地活动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支教扫盲等形式,高校没有针对性地选择基地并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方案设计实践活动内容,基地专业针对性不强,没能在意识层面上把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致使实践教育与课堂教育脱节。

4.机制因素。

(1)缺乏理论指导,缺少完善的指导教师机制。调查显示,69.32%的学生认为应该有指导教师进行财经类高校校外实践基地的工作,这表明了指导教师对于开展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对于顺利开展实践工作和提高学生实习效果的必要性。但是,由于学校缺乏对带队指导教师的要求和指引,实践活动开展效果对指导教师无直接影响,因此,教师的指导积极性并不高,机制的缺位导致指导教师形同虚设,不能发挥积极作用。

(2)缺乏科学完善的合作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单纯靠过去的行政命令来安排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践既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更不能适应学科建设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加上政府监管部门并无明文规定企事业单位应与高校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企事业单位无法从接纳学生实践活动中获得明确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其积极性就无从真正得以调动,因此,绝大多数单位通常以保护单位商业秘密、保障正常生产运营为借口,不愿与高校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另外,从高校方面来说,由于缺乏长远的建设规划,没有清楚认识校外实践基地化建设的内涵、基地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建设原则等问题,使得基地建设流于形式,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校企双方由于在指导思想、运作理念、投入区划、责任区分、职责分担等方面存在分歧,可持续的长效合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和理顺,因此很难达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二、财经类地方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因素:国家与社会支持力度不足

1.教育部近几年出台了在高校校外基地建设方面的相关文件,然而,除了上海等部分省市有所实施外,其他各地并没有对该项目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未将其安排进行政规划的日程当中。

2.政府各部门间的工作缺乏协调,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3.政府在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中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学校可以用于实习基地建设的经费又很少,造成难以安排实习生的食宿和实习,增加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难度,降低了高校对实习基地建设的可能性与实施性。

4.缺乏校企相关利益的保护措施,没有牢固确立产学合作相互促进的政策导向。

(二)高校因素

1.宣传不到位。大学生了解校外实践基地的途径单一,主要是通过老师和同学了解,高校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校园广播、校报等平台来宣传,也没有利用好课堂和讲座向学生进行讲解和宣传。根据对五百多名财经类院校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59.96%的学生是经同学介绍了解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50%的学生是通过学校教师的介绍了解到的,而通过学校手册和讲座了解到的学生分别只占20.52%和28.09%。另外,只有3.98%的学生十分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51%的学生只是曾经听说过,45.02%的学生根本不清楚、不了解。这说明学校宣传很不到位,企业无法达到提升社会知名度、提高业内声誉的目标,学生也无法更深入地了解企业。

2.校企缺乏共同促进的机制。企业与高校合作是为了追求自身人员、技术、利益与效益的发展,追求的是效益与利润;学校进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追求的是办学水平的提升。因此,校企合作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政策上难以找到契合点。当前,校企合作的运行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共同促进的机制,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还需要漫长的探索过程。

3.实践教学制度与就业相脱节。实践教学计划应与学生就业培养方向相一致,学生培养计划是相对稳定的,各高校教学实践在各学期开始前就已确定,但企业受市场影响较大,很难与学校教学计划相吻合。因而,经常会出现企业推掉实习安排的情况,这给教学安排与实施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

4.校内外培养不协调。校内外培养是否协调关系到本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能仅仅追求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而偏离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不能为了适应企业的客观需要而调整校内教学体系。这种着重强调实践能力的锻炼而轻视理论知识学习的模式,最终使得学生只能从事单一工作,缺乏创新创造能力,以致在后期发展中受限。

(三)大学生因素

学生排斥校外实践基地活动是制约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1.由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实践安排较为单一,实践内容与平时所学相脱节,因此,很多大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只是为了学分而勉强参与,没有达到培养专业技能、增长知识才干、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2.有些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只是被调剂到当前专业,毕业后并不想从事与此专业相关工作,因此,对学校或学院统一安排的实践活动不感兴趣,缺少主动参与的意愿。

3.一些学生不了解校外实践活动,认为参加的企业生产实习实践活动毫无技术含量,只是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学不到实用的东西,对今后工作并无多大用处,为此,他们对学校统一组织的校外实践活动甚为消极。

三、财经类地方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对策分析

区别于以往的针对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研究倾向于政府、高校、企业、学生等方面的横向分析,本文拟从校外实践基地前期的选择和建立原则、中期的保障措施、后期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三方面进行纵向分析,研究和把握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实践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基地前期的选择和建立原则

1.匹配性原则。匹配性原则是指校外实践基地所提供的实践岗位要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基本相符。实践是对大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次综合测试,是大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唯一环节,是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大好时机[1]。因此,只有根据大学生所学专业特点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校外实践基地,才能使学生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本文中财经类地方高校主要有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专业,其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区域特点、行业特色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因此,在选择校外实践基地时,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尽量选择能够彰显财经类专业优势与特色的企业,使学生在校外基地能够培养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各种基本素质和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稳定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是指高校与校外实践基地有较长时间的合作或建立较稳定的合作协议关系。稳定的实践基地有利于高校与单位指导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有利于高等院校向实践基地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有利于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熟悉实践教学培养计划和实践大纲,掌握指导实习生的内容与技巧[2],是高校学生顺利实习和就业的保证。因此,在选择校外实践基地时,要充分考虑其稳定性,以便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3.情感维系原则。校外实践基地通常是依据合作协议运行的。但是,在双方合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协议约定以外的情况,如高校实习时间和人数的变动、基地推掉实习或减少实习人数等,此时,情感维系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情感维系原则要求高校方面尽量保持教学计划的稳定,不随意变动实习时间和人数;要求基地方面有较强的责任感、义务感和使命感,能克服困难,与高校相互理解,共同完成实习任务,建立良好的信誉与情感诚信机制。

4.互赢原则。只有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合作才是长久而稳定的校企合作。因此,在选择校外实践基地时,要考虑高校与实践基地资源能否共享,是否遵循互利互惠原则,是否做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只有保证双方能够真正理解和顾及彼此的利益诉求,才能找到合作的契机。

(二)基地中期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措施

在校外实践基地选定和建立后,针对上述制约因素,应从社会、高校和企业层面积极探索保障基地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措施,具体可分为六个方面。

1.加强对基地建设的重视和管理。一方面,针对重视不够和投入不足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实践基地的规模发放对应资金,提供足够的场地、设备、师资和后勤的保障,为实习生提供食宿,让实习生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实践。只有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校外实践基地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校外实践基地是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的管理体制显得尤为重要。这项工作可由校企共同组建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指导小组具体负责,工作重点是根据财经类院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具体的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管,解决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维系校企关系,保障校外实践基地的正常运行。

2.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学生实践理念。大学生对校外实践基地的不认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宣传不到位,因此,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学生意识到校外实践基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转变学生陈旧的实习观念,对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提升学生对校外实践基地的认可度,可通过三种途径:(1)开设讲座,邀请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开讲,引发学生对校外实践基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运用新媒体,如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吸引大学生关注;(3)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要求学生定期参与,使其增加知识储备,提升综合素质,更好地迎接社会大环境的考验。

3.加强校企合作,注重质量建设。企业以提高经营能力、追求快速良性发展为经营目标,学校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提供有用人才为办学宗旨。双方目标虽有不同,但仍可以通过合作实现双方效益的最大化。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应该努力找到满足彼此需求的契合点,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这样才能使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保持长久、可持续的发展。具体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学校可借助校外实践基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完成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本领;另一方面,学校要发挥校内教师在专业理论、专业研究、专业教学方面的优势,在教学计划上给予实践基地支持,实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参与实践。同时,可以协助企业优化经营管理流程,培训企业员工,实现企业创造利润的目标。只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合作质量,才能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实现合作效益最大化。

4.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由高校教师、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具体要从三个方面着手:(1)学校从专业化角度培养指导教师,使其能够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得到实用性的指导;(2)实施创新教育,与相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将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相结合,在教学计划中充分考虑学生专业,在传授知识时注重学生运用知识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就业夯实基础,切不可照本宣科、过于理论化;(3)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人员配置、岗位设置、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同时,将指导教师安排到企业考察和学习,丰富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调查发现,69.32%的学生认为在参加社会实践基地的活动中需要教师指导。因此,财经类高校需要培养一支具备专业知识、能够对实习学生进行创新型教育的师资队伍。

5.推行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稳固的校外实践基地。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把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引入学校教育过程,让企业直接参与对学生的培养和考察过程,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让学生提前进入就业模式,适应企业要求。通过这种模式,校企关系更加密切,一方面,企业提供的实践场地和其他条件让更多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另一方面,学校根据企业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满足企业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为企业长远发展注入有效动力。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了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的适应期,让学生快速融入工作环境,增加了企业与毕业生的相互了解,达到了互利互惠的目标。

6.依托校外实践基地,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校企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在人才培训、科技推广、产品开发、技术咨询、科学研究等方面全面开展合作,真正实现校企互动,达到双赢的目的。学校可利用实践基地的设备和经验优势,解决学生实习问题;企业可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共同开发新项目,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技术咨询以及图书情报服务等,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方面的实际问题,使协议单位从合作中受益,使“产、学、研”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和巩固[3],从而实现产学研的真正联合。

(三)基地后期的评估体系

对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综合评估,不仅有利于促进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校外实践基地实现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而且有利于学校及时获得校外实践环节的反馈信息,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总结经验,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为完善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和教学活动的全程监控,客观、公正地对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考评,我们应结合财经类地方高校自身特点,建立一套完备、科学的校外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达到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目的。

[1]高学华.高等院校校外实践基地的选择原则[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95-196.

[2]韩燕平.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就业基地选择原则与评价标准应用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0(10):41-42.

[3]陈要立.基于专业特色实现多赢的经管类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探究[J].出国与就业,2011(15):27-28.

[责任编辑:康光磊]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xtramural Practice Base for Local Financial and Economic Universities

ZHAO Xue-wen,GAO Fen
(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Trade,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aiyuan 030006,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extramural practice base for local financial and economic universities playsan important role in fostering applied and innovative talents and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practice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qualities.However,present construction of extramural practice base for local financial and economic universities is still faced with some practical difficulties.Therefore,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the limiting facto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xtramural practice base for local financial and economic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et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tudents,so as to propos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these existing problems.

local financial and economic universities;extramural practice base;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G647

A

2095-106X(2016)04-0056-05

2016-10-24

山西财经大学教育改革项目(2014208)

赵学文(1970-),男,山西大同人,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郜芬(1983-),女,山西晋城人,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财经类校企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我的基地我的连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